急会议。11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第二份停水公告《关于正式停止市区自来水供水的公告》。将停水的原因明确表述为:“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预测近期有可能会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强调:“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不合格的污水不会排放到松花江。”
11月23日,吉林市环保部门一名人士向记者透露:“吉化双苯厂爆炸当天松花江就已被污染。爆炸发生当天15时左右,我们就启动了化学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初期监测的重点是大气,在没有发现有毒物质超标后,我们又把监测重点转移到了水体上。一开始,我们先测了东10号线,这是石化厂区的一条排雨管线,果然发现了苯,浓度挺高,单从水的颜色上就看得出来,发黄,这说明灭火废水已经通过排雨管线直接流入了松花江。”
这名人士告诉记者,江北龙潭区是吉林市的工业区,聚集了热电厂、化工厂、化纤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小上百家高污染企业。这些工厂的工业废水,包括爆炸的吉化双苯厂在内,大都是从吉林市滨江北路一侧排入到松花江的。在这名人士的指点下,记者在清源桥下找到了这个排污口,从排污口排出的浑黄污水直泻松花江,离很远的距离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早在1980年吉化就投资建成并投入运行了一个日处理能力达2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这个厂也是全国第一个污水集中控制的大厂,为什么还有被污染的水排进了松花江?
建设部信息中心水工业网总经理张颖夏认为,污水处理厂在设计建造的时候,一般会考虑污水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对于如此高浓度的有毒污水,一般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是无能为力的。关键是,这些有毒污水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吉化公司污水处理厂。因为一般道路上的污水口是通向雨水管道的,而很多城市的雨水管道是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的。
国务院对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极为重视,温家宝总理指示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水安全,加强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启动了应急预案,迅速派专家赶赴黑龙江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污染防控工作,实行每小时动态监测,严密监控松花江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爆炸第二天10时监测显示,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松花江九站断面苯类指标全部检出,以苯、硝基苯为主,从3次监测结果分析,污染逐渐减轻,但左岸超标10倍以上,右岸仍超标100倍。松花江白旗断面只检出苯和硝基苯,其中苯超标108倍,硝基苯未超标。
11月14日,黑龙江省水利厅已经向黑龙江省水文局发出了“密切检测松花江上游污水团推移过程”的指令,随后水文局立即成立了突发事件工作小组,加强了对松花江上游来水的检测,并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上建立了9个观察点,实施一天一报的检测机制。11月18日,吉林省和水利部松辽委也就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水质污染向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进行了通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当时也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和松花江水体监测系统,迅速落实水源、运力和分配等事宜。
这些行动当时并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出来向社会公开通报,哈尔滨市政府内的部分人士也力主不能公开,担心一旦真相公开,会引起社会恐慌。而正是那份理论上站不住脚的公告,引起了哈尔滨市民的恐慌。事后证明,最后恐慌恰恰止于社会公众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及进程。为此,相关部门是否应该深思,以后遇到突发事件,是继续捂着还是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11月26日下午1时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抵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用水供应情况,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看望广大干部群众。下午4时,温家宝主持召开会议,听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及有关部门的汇报。温家宝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对人民高度负责,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负责。对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密监测水污染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群众饮水需要和水质安全,切实做好水污染的善后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以友好、合作、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加强合作;同时要举一反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工作;认真调查事故原因和责任,严肃做出处理。”
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指出,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