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发生爆炸事故。除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近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 600多万元外,还导致松花江水质严重污染,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及俄罗斯的关注。此次事故原因究竟何在?此次爆炸,又有什么教训需要引以为戒?为此,本刊记者特奔赴事故现场进行了采访。
现场灭火 危急关头生死搏
2005年11月13日13时30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以下简称“双苯厂”)连续发生两次猛烈爆炸并起火,爆炸当即造成双苯厂苯胺二车间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厂区其他车间的门窗全部损坏,6名在现场处理情况的巡检人员被炸死或失踪。
13时38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119指挥中心立即调度市内11个消防中队、57台消防车、287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与此同时,吉化分公司企业专职消防队5个大队、30台消防车、140名企业专职消防队员也奉命出动参加抢险救援。吉林省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又先后调出长春市消防支队9台消防车、43名消防官兵前往增援。
吉林市消防支队染料厂中队与吉化公司双苯厂一墙之隔,爆炸的苯胺车间与染料厂消防中队直线距离大约有500m左右。染料厂中队副中队长王宇介绍说:“当时我们正在室内休息。突然一声巨响,将我从椅子上震到地上,我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跑出来一看,中队窗户玻璃和窗框被巨大的冲击波击碎,3扇车库大门也全都扭曲变形,化工厂方向火光冲天。我大喊一声‘拉电铃,全体出警。’13时41分,我们最先到达爆炸现场。此时,整个装置区上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泄漏的物质从断裂的管道中喷出,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发出的呼啸声,震耳欲聋,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吉林市消防支队副政委王毕介绍说,双苯厂是染料厂消防中队的责任区,染料厂消防中队过去曾对该厂区进行过多次灭火应急预案演练,到达现场后,染料厂消防中队立即按照以前制订的灭火预案,迅速展开火场侦察和灭火准备。
13时50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刘军和其他支队领导先后到达火场,并立即成立了火场一线指挥部,迅速启动化工装置火灾灭火救援预案,组织先期到达的部队展开战斗。此时,装置区内反应釜已经变形,并伴有刺耳的尖叫声,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爆炸,直接威胁着现场参战官兵的生命安全。刘军在征得吉化公司总工程师李崇杰等现场专家的意见后,果断命令灭火部队全部后撤。当所有的战士都撤出前沿阵地不到两分钟,装置区再次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将装置区后侧炸出了一个深8米、宽十几米的大坑。强大的冲击波将后撤的官兵一个个掀翻在地,在火场前沿阵地来不及撤出的消防车辆的车窗玻璃被强大的冲击波击得粉碎,大吨位的消防车被移位几米远;一块块2米多长的钢板碎片像天女散花,被冲击波抛在数百米之外,1km以外的居民住宅玻璃被震得粉碎。部队撤到安全地带后的20分钟之内,现场又先后发生数十次爆炸燃烧。一直在现场和消防官兵并肩作战的吉化公司消防支队支队长付沿至今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果断作出撤退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里向吉林石化公司就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全力控制火势,防止事故扩大,全面清理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对这起事故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云坤、省长王珉等省领导,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市长徐建一等市领导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抢险工作,吉林省军区、安监局、公安厅、武警总队、消防总队等相关部门领导都赶赴现场,协调指导救援工作。
参与灭火战斗的消防官兵介绍说,双苯厂区管线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管线内全部是液体苯。起火的苯胺装置区为20m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四面的墙壁已被炸毁,架空管线已经坍塌,苯胺二车间发生爆炸后已引起55号储罐区3个储量分别为1 500m3、2 000m3、2 000m3的苯储罐猛烈燃烧,其中24号罐已经被炸开,几厘米厚的钢板被烧得透红,巨大的辐射热烤得30m外的人睁不开眼睛。尤为严重的是,旁边还有其它13个苯胺、对二甲苯等成品罐和临近的两个分别为400m3的氢气罐。如不及时控制火势,不仅会使连锁爆炸加剧,而且整个江北区都将毁于一旦。
为了坚决遏制火势蔓延,保证其他罐体安全,96台消防车辆、370名消防官兵、企业消防队员始终坚持战斗在火场第一线,将5 000t水、28t泡沫不间断地射向了火点,屏蔽了其他罐体的燃烧爆炸。
至14时56分,现场已先后发生15次大爆炸。灭火过程中,强烈的辐射热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