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安全生产“打非治违”要推广“潼关模式”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1日
  • 作者: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来源: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浏览:
  • 查看所有评论
  • 打印文章

  潼关,雄踞黄河之滨,东扼晋豫,西遏关中,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地位,不仅是因为这里战略位置重要,还在于其盛产黄金,素有“华夏金城”之誉。历史上潼关县黄金产量曾经排名全国第三位,虽然当下退居第六,然而一直稳居全国“黄金生产十强县”之列。

  潼关县也是黄金的代名词。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利润,潼关县因黄金而兴,也因黄金而困,最多时曾有采矿企业456家,选矿厂26户,外来从业人员数万人。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制约,30多年来,生产秩序混乱、生态环境破坏、国家税费流失、安全事故多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潼关的发展。虽然历经大大小小百余次整治,但屡屡前清后乱、死灰复燃,始终未能根治。黄金生产繁荣的背后,并未给当地财政和群众致富带来相应的实惠。“端着金饭碗没饭吃”,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都在思考:非法违法生产如不彻底清除,黄金产业还能发展吗?靠“黄金兴县”的潼关还有希望吗?

  2010年以来,潼关县黄金企业共发生24起事故和涉矿案件,死亡30人,直接经济损失4400万元,间接损失数亿元,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了群众的切肤之痛,各级领导也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处理善后、维稳问题。在血的教训面前,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刻认识到:“打非治违”已经到了不能拖延、不能回避的地步,必须从根本上把黄金生产列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必须从根本上把黄金生产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从根本上把打击黄金非法违法生产,作为保护潼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百姓的前提。在渭南市委、市政府坚强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从2011年7月开始,先后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整治”专项行动、“打非治违”长效行动、资源开发“整治—整合—整装”行动,通过近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生产混乱的状况得到比较彻底的治理,事故基本杜绝。共封堵非法、废弃坑口880个,拆除工棚1720间,遣散非法劳务人员3500余人,没收非法矿石800余吨,收缴非法爆炸物420公斤、雷管356枚,拆除“三小”提金1508处。由于非法生产被清理、安全隐患被清除,今年一季度,在渭南市的季度评比中,安全生产排名全市第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小秦岭矿区支流水体系质量变好,生态植被开始恢复。由于山上山下非法提金、采选被清理,路边、河沿的有毒有害废物被掩埋处理,有些峪道河水已可以正常洗衣灌溉,山清水秀、清新自然的生活重新回到老百姓的日子里。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无业流动人口集中清查、非法务工人员被遗散后,涉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显著下降。今年没有发生一起经营纠纷和矿权纠纷。“打非治违”长效行动开展以来,在非法务工人员中抓获公安部A级通缉犯1人,刑拘非法开采、盗矿嫌疑人55人。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好转。

  ——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由于打击了非法、保护了合法、维护了秩序,保留的15家合法企业的100个生产系统(其中30个采矿系统、20个探矿作业系统,因“两证”不全、证照过期、施工资质不符等处于停产状态)规范管理,加大投入,集中精力满负荷生产,实现了财税增长、发展加快的良好局面。今年一季度,潼关县财税收入完成了全年的33%,实现“开门红”,在渭南市季度评比中排名第二位。县上进一步理清了“黄金兴县”的战略步骤,计划明年建成国内黄金采选工艺最为先进的3000吨/日选厂,规划“十二五”末实现黄金工业产值160亿元,财税收入3.75亿元。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总是认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是一对矛盾体,强调安全第一,会阻碍经济发展;要加快发展,对生产安全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潼关县的经验证明,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处理“打非治违”与保护合法生产的关系,完全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惠及民生多个目标的有机统一。

  潼关县安全生产“打非治违”模式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非法违法生产是附着在健康经济肌体上的“毒瘤”,会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造成长期的危害和不利影响。虽然大家都知道“病灶”不除,安全难保,但根除非法违法生产的短期“阵痛”难以承受,使人很难鼓起“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潼关县开展“百日安全整治”之初,有些同志也担心“下硬茬、出狠招”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有的群众也不愿舍弃已经习惯的生产方式,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还有些人经历过多次整治,对此抱着怀疑、观望态度。县委、县政府经过冷静分析,反复权衡,得出了“长痛不如短痛,非法违法生产毒瘤不除,不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社会发展也是一句空话”的共识。认识统一后,县委书记何树茂、县长王青峰亲自挂帅,确定每个常委带队包抓包联,四套班子成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加。何树茂书记在去年7-8月份主持召开了11次汇报会、专题会、现场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王青峰县长每周都上山下乡,直接指挥了10多场打击取缔强制行动。整治初期,也曾出现县财政收入“休克”、资本转移、市场萧条、存款余额大幅下降的负面效应,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利益集团的质疑、阻力和压力,但是,因为认识统一、方向正确,县委、县政府顶住了压力,战胜了非法与邪恶,赢得了正义与公利。

  第二,要有“亡羊补牢、过犹不及”的对策和措施。潼关县打击黄金非法违法生产的历史与开采历史一样曲折而漫长。如何让这一次整治摆脱历史上打而不死、治而不理的梦魇,县委、县政府深刻反思后,认为“重症须下猛药”,因此采取了不少“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严厉、有效措施。这其中有几条特别过硬、特别管用:

  一是解决有人负责、有人管事的问题。首先,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由县长担任安委会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由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和国土局、黄金局、安监局、环保局等8个强力部门各包抓一条峪道(矿区),并承担全部“打非治违”的监管责任。其次,增加人员、设备,加强监管力量。针对矿区分布在山大沟深之处,监管费人费时费力的情况,一次性给县安监局增加编制20人,向11个企业各派驻1名驻矿安监员;组建了由县政府直接领导的县矿山综合执法局,下辖各矿区巡查中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配备专业人员60人,专用执法车6辆。解决了有人负责、有人管事,负得了责、管得了事的问题。

  二是发动群众参与,夯实合法企业的护矿责任。在县电视台开辟“举县一致保安全,重拳出击打非法”专栏、“抓整治促安全领导访谈”等6个栏目,利用手机短信方式,持续向群众宣传;在每个乡镇、村组、每条峪道(矿区)设立公开栏、警示牌,制作固定标语,使“打非治违”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群众的利益相关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了举报非法违法生产奖励办法,公开公布了县长、局长的手机号,承诺接到举报4个小时内向群众回复受理办理情况,一经查实的举报奖励5000-10000元,现已兑现26条举报,发放奖金15万元,使非法违法现象无处藏身。

  对经过“打非治违”后保留下的合法企业,夯实了护矿责任。责成每个企业对所属矿区安全负全责,成立护矿队、监护室,由保卫人员循环检查,每周报告一次矿区安全状态。要求各企业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施工队长一级,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存在非法承包、挂靠的施工队以及无证从业人员,一律全部清理出矿。合法企业内的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三违”,否则予以重罚。

  三是摧毁可致死灰复燃的基础条件。在矿区,对非法和废弃的880个坑口,以矿渣加水泥堆砌30米予以彻底封堵,并绘图、编号、公示、存档管理;炸毁非法设施,遣散非法人员,做到不留井口、不留工棚、不留设备、不留道路、不留电源、不留人员“六个不留”。在矿区周边,设立检查站、架设监控摄像头,增派公安、交警、乡镇干部驻站,凡进入矿区人员、车辆一律进行安全检查登记,防止非法从业人员和物料进矿。在村镇,逐户排查拆除“三小”提金设施,做到不见碾子、不见池子、不见矿石、不见废渣“四个不见”。县上为此

  投入2500万元,其中,企业投资1200万元。

  四是建立防反弹长效机制。面对“百日整治”前的严峻形势,县上一度提出“最大的政治是安全生产,最大的任务是赶超进位”。随着“打非治违”工作步入正规,县上对建立防反弹、防回潮的长效机制更为重视,着力在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了县政府领导、管理部门联包、乡镇持续巡查、企业监护矿区、群众监督参与“五位一体”的“打非治违”架构;实行了“月检查通报,季讲议评比,年考核奖惩”的管理办法;实行了黄、橙、红三色预警和星级挂牌考核以及黑字通报制度;实行了辖区内企业坑口“身份证”登记、“户籍式”存查;实行了“三小”提金月集中取缔制度,每月由分管县长带队,公安、环保、安监联合执法,发现苗头立即打击取缔;实行了资源开发“新政”,新上矿产开发项目,禁止个体小企业开采,禁止划整为零开采,坚持大企业整装开发,坚持产业链开发。

  第三,要有“依法行政、执法必严”的理念和原则。一是实行综合治理。结合“打非治违”,公安部门破获非法买卖、使用爆炸物品、偷盗矿石、非法开采案件4起,按照“以业管人,以证管人”对矿区无业流动人口进行集中清查。把矿区车辆清理、流动人口清理、危爆物品收缴结合起来,清理涉矿车辆650余辆,查扣非法拉运矿石车76台,收缴矿石800多吨。电力部门向涉矿行业供电,先须由黄金、安监部门审查,分管县长审批后方可运作。安监部门加大非法生产处罚力度,合法矿权区域内存在非法生产的,矿权主体企业也要处罚20万元。

  二是治违从“治人”入手。探索非法生产刑事案件的办案模式,成立了由常务县长任召集人,纪检委、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以及管矿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破解非法生产案件立案难、起诉难、判刑难的问题。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分子55人;追究了6名事故直接责任者的刑事责任。对违反“打非治违”禁令、私放矿石的16名干部予以行政处分;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工作不力、辖区发生事故的23名科级干部予以停职、免职和其他行政处分,共处理失职、渎职干部62人。教育了干部、震慑了犯罪,维护了党纪政纪和社会公平公正。

  第四,要有“以整促合、以退为进”的发展思路和谋略。潼关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合法生产,通过整治促进整合,以整合促进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当非法违法现象得到根本清除后,不具备安全生产资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承包户退出,大企业进军深部整体开发资源,实施“黄金兴县”战略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潼关具有了合法生产、有序开发的外部环境,中金股份、潼金股份等一些大公司纷纷要求参股勘探开发深部金矿资源,目前已投资2.72亿元,计划3-5年内投入达到25亿元,“黄金兴县”战略迈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县上计划形成的黄金“开采—加工—贸易—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开发已经启动,未来黄金产业仍然可以做大做强,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黄金是潼关的“品牌”,但不是唯一的产业。面对广大农村和无矿产资源的乡镇,县上在“打非治违”的同时,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支持农业发展。成立了“转观念、取三小、调产业、促增收”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向6万多人进行了宣传教育。一年来,发放支农贷款6000万元;县财政补贴生猪养殖、散养土鸡和蔬菜设施大棚1000万元;补贴酱笋产业500万元。引导群众合法生产、安全致富。

  潼关县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工作的开展,给当地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长远看,必将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发展基础。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下发文件,要求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突出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重点,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措施,集中进行打击和整治。这是根治非法违法生产和违规行为,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文件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潼关模式”中的经验,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认真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打非治违”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各项目标,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或转发本文


热播视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