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安全发展

——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秘书长肖克源
作者:本刊记者 宁丙文 来源:本站搜集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2012年6月15日,2011年度“神华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终评答辩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评出一等奖项目10个,二等奖项目18个,三等奖项目32个。为了对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情况、评审过程、获奖项目特点、宣传与推广工作等有一个更加详尽的了解,本刊记者7月11日采访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秘书长肖克源。

  记    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情况。

  肖克源(以下简称“肖”):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396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科技部令第2号)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科技部令第3号)规定,2002年9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和登记备案(证书编号为国科奖社证字第0054号)的社会力量设奖。本奖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列入国家奖励序列的全国性科学技术奖项,面向全社会涉及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项目,完成单位或完成人均可申报,每两年组织一次评审。本奖的学科基础是国家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专业基础是国家职业分类——安全工程技术专业。

  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长期以来重视开展安全健康科技交流工作及安全学科建设工作。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得到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和神华集团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本奖的设立,对完善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和好转、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记:请介绍2011年度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过程和结果。

  肖:终评前进行了初评。首先对全部申报项目进行了形式审查,其次组织100多名专家进行了主审员函审,然后组织由5个专业评审组的35名专家进行了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初评,最后对初评入围的60个一、二、三等奖备选项目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公示。

  在初评的基础上召开了终评答辩会。协会顾问钟群鹏院士主持进行了对初评建议一等奖项目的答辩,评委会副主任丁辉研究员主持了对初评建议一等奖项目的评议和对二、三等奖项目的审议,评委会副主任周国泰院士宣布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后的评奖结果,评委会主任张宝明签署了评奖文件。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0个项目,主要完成组织126个次、完成人员459人次。

  记:请介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会评审专家的情况。

  肖:长期以来,协会围绕政府和社会需要,坚持为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科研和生产经营单位一线服务。协会从理事会组成,到各技术专业委员会建设、协会专家库建立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凝聚了一只宏大的安全科技队伍,具有安全科技人才集聚的相对优势。

  本奖评委会副主任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解放军总后勤部少将周国泰院士、中国安科院院长吴宗之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研究员;32名评委长期从事科研或科技管理工作,均具有博导、教授和研究员及以上职称,学术地位崇高,学术造诣深厚,科技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钟群鹏、周国泰、汪旭光和张玉卓4位院士在安全科技界更是享有盛名。评委涵盖了安全生产领域十几个相关专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记:如何在评审过程中把好质量关?

  肖:根据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评奖工作自始至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遵守相关工作制度和纪律,严格评审标准和程序,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所有评审制度、过程和结果都全部对社会公开,所有评审工作记录(包括工作制度、会议记录及评委出席会议签到簿等)都存档备查并抄报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备案。

  科技成果来之不易,蕴涵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在评审的过程中,严把评审质量关,真正把对安全生产适用价值高、创新性强和有指导与推动意义的成果评选出来、推广下去,既是对安全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安全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记:2011年度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有哪些创新性与应用价值?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肖:获奖项目既是近年安全生产科技战线优秀成果的展现,也是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和职业健康水平的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

初评建议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在进行答辩

 

  获奖项目一个共同的显著的特点是,解决了重点行业或大企业在安全生产或职业健康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难题,都是一些实用性、关键性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石化装置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完成的,它解决了大型石化成套装置的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的问题,能够将大型石化装置的运行周期从1年延长到3-4年。近年来,我国每年消耗石油突破4亿吨,迫切需要在线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这次取得了整体性突破,项目研究成果既包括检测与评价方法,又包括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配套性强,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25家石油石化企业进行了成功的检测工程应用,近两年通过减少停产检验时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同时提高了安全系数。

  一等奖获奖项目《露天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是神华集团等4 单位完成的。项目运用系统管理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将独创技术和集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引入了能量控管的原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了实用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收效,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国家有关部门将要对神华集团包括本获奖项目在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在此只作简述。

  个体防护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也是本届科学技术奖的关注重点。一等奖获奖项目《铁电陶瓷自动变光焊接面罩及测试技术的研究》,是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完成的。自动变光焊接面罩是由镜片盒(光阀、滤光片和光电控制器)及面罩体组成的,当进行焊接时,由于它能实现光阀开关的明暗态瞬时转变。该项目采用了高科技材料——具有优良的电控折射效应的铁电陶瓷(PLZT)电极片作为光阀开关,用特制的玻璃片做防御紫外线、红外线的滤光片。将铁电陶瓷光阀技术应用于自动变光焊接面罩是一次创新,填补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是个体防护装备领域的一个“革命性”技术进步,有效地保护操作人员眼睛,提高工作效率和焊接质量,作业更加便捷。

  记:下一步如何借助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这一平台,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进行技术应用和产品推广?

  肖:对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进行评奖,是协会组织科技创新、开展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支持优秀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开展科技奖励工作的根本目的。

  协会将科学技术奖作为服务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和广大会员的重要平台予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奖办公室,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把科技评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长线工作来抓紧抓实。我们还配套抓紧了安全学科的建设与认证工作,加强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目前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CA检索收录期刊。下一步,我们要将科技评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获奖项目的公告宣传和推广应用上。

  首先,做好对获奖项目的公告和宣传工作。我们将利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官网和安全生产类媒体,对获奖项目发布公告,对科技创新点和应用价值进行深度的宣传报道,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安全科技意识。

  其次,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隆重的表彰。9月12-14日,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将在四川成都召开,这一届会议轮由我会主办,将同时召开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届时将邀请总局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在大会上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隆重表彰,同时请一等奖获奖代表作大会演讲,介绍获奖项目的创新之处与应用价值。我们还发文建议将奖励力度加大一倍。

  第三,我们还要向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推荐本奖获奖项目,为其参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造条件。2009年度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在我们的推荐下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第四,我们已经和将要向国家有关部门、向各获奖组织所在的地区、部门或大集团大院所进行报告,恳请对获奖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在制订科技规划和工作计划时,纳入国家科技园区项目范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并尽可能安排一定项目配套资金,切实加快获奖项目的推广应用步伐。

  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2012年6月中旬召开两院院士大会后,2012年7月上旬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总局领导持续推进“科技兴安”战略,2012年7月11日,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在本会理事长张宝明和安全生产协会会长赵铁锤、煤监局局长李万疆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专门调研考察了中国安科院,强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提供技术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和杨栋梁局长的指示要求,发挥好协会的平台功能和联系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的安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新并参与评奖,把安全科技奖励办成国家行业领域品牌奖项,为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做出不懈努力。

  编辑 宁 远

责任编辑:kerryw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创建安全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
  • 政府负责 安监牵头 多元参与 联合…
  •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
  • 全国安全社区支持中心落户济南槐荫区
  •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回顾及“…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