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市人社局领导和法院工作人员就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座谈
青海省西宁市——一个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省会城市,尽管地处高原,氧气稀薄,但这里的人们有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特别是面对繁杂、繁琐的工伤保险工作,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医疗保险处的4名工作人员,面向全市2400余户单位和近20万名职工,年受理工伤认定1300余起,占全省工伤认定数的44.2%,劳动能力鉴定近2000起,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受理工伤认定5起,劳动能力鉴定8起。正是高原精神,支撑他们每天面对这样繁杂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时,依然保持着全心全意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牢记责任 认真工作
每次面对因工受伤职工的到来,工伤医疗保险处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地迎上前去。他们知道,虽然每一起工伤(亡)事故的起因、过程千差万别,但是带来的后果几乎都相同,那就是不但给受伤职工本人带来身体的损害和心理创伤,而且也给其亲属和家庭带来屋塌地陷的影响,并且还涉及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和是否要承担责任等。如果对工伤事故处置不当,很容易转化成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正因为如此,工伤保险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始终将责任牢记在心。
2008年的一天,工伤处来了一个高个子男子,一进门二话不说先蹲到地上哭起来,处里的工作人员忙问:“这位师傅遇到什么事这么伤心?”男子听到问话止住哭声说:“我叫李玉福,是湟中县的农民,我阿哥叫李玉祥,前一阵跟着一个叫王秀琴的包工头拆房子的时候从房顶上摔下来了,两条腿摔断了,包工头把我阿哥送到医院交了点药费就再不管了,这几天我天天找王秀琴要药费,王秀琴躲着不见,我阿哥还在病床上躺着,家里还有媳妇娃娃,我婆烦死了,昨天我听别人说你们这里管我阿哥的事哩,我就来了。”许是忧愁加上伤心,男子说着还不停地抽泣着。
工伤处的同志听到李玉福的话告诉他:“你别烦心,你哥的事我们尽快给办理,现在你就按规定先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工作人员详细给李玉福说了申报工伤所需的资料,李玉福高高兴兴的准备资料去了。
由于李玉祥不知道自己给哪个单位干活,给工伤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李玉祥的工伤问题,王秀琴是关键,工伤处的工作人员根据李玉祥提供的地址去找王秀琴了解情况,跑了几次都扑空了,最后,工作人员费尽心思,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王秀琴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才找到王秀琴的家,做好笔录,让李玉祥的工伤待遇有了来源,李玉祥很感激,叫弟弟背了一袋子洋芋来工伤处,感谢工作人员对农民工的关心和帮助。当被工作人员婉拒后,李玉祥的弟弟红着脸,搓着手说:“这是我阿哥的嘱托,自家里种的,乡里人的一点心意,请千万收下。”说完放下洋芋就跑了,追也追不上。
不辞辛苦 倾情付出
有人说,工伤处的同志都是铁面包公,因为在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把握和运用中,他们坚持原则简直六亲不认。但在工伤认定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特殊群体,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工伤保险处工作人员并没有拿出公事公办的面孔,而是付出一片真心去帮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困难和痛苦。
工作人员远赴玉树州事故现场调查取证
2000年11月,家住乐都县的农民工马某,在给西宁某公司承包的乐都县农网改造的施工中受伤导致全身瘫痪,而该公司却以马某是乐都县东村村委会雇用与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承担马某工伤责任,由此使其家庭生活因其伤残顿时陷入困境,两个正上学的孩子面临辍学。
2002年8月马某到西宁市劳动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工作人员仔细审核其申报的材料,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并积极克服处里人手少,缺乏专门交通工具等困难,不辞辛苦乘公交车到电力局、省计委等部门咨询、查阅农村电网改造方面的政策文件,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海东行署了解乐都农村电网改造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为进一步将证据做实做细,工作人员又风尘仆仆赶往马某在乐都高庙镇东村的家,当工作人员踏着乡间小路东家问西家打听,一脸尘土走进马某的家,这个已被伤残折磨的瘦骨嶙峋的乡村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真的感谢你们,把我们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因资料完备、事实清楚,马某的工伤认定很快办理完毕。事后,马某托亲友送来了一面写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锦旗,以表达他对劳动保障局工伤处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
坚持原则 维护利益
做好工伤工作,光有一腔热情不行,还需要扎实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2011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对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处长的带领下,处里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对有关政策、规定、工作程序仔细研究,大家经常为了一起工伤事故的受理、认定热列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就在这种争论学习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宣传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
杭州某公司职工亓某某和该公司某副总去公司西海镇工地视察时,被看工地的狗咬伤,亓某某到工伤处申请工伤认定,该公司托人到工伤处说情,工作人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定亓某某受伤为因工负伤,该公司起诉到法院请求撤销对亓某某的工伤认定,胁迫和亓某某同去工地的公司某副总做伪证,推翻前面做的证言,又指使该公司西海镇工地上的员工做伪证,企图推翻工伤认定结论,从而逃避承担工伤责任。工伤处工作人员在法庭上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当庭揭穿了证人的虚假证言,最终法院采信了工伤处提交的证据,判决该公司败诉,维持了工伤认定决定。
特殊服务 便利职工
为了工伤职工能够及时认定工伤,享受到待遇,工伤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常常是中午午饭时间,他们还在为工伤职工的证人做着笔录;晚上,下班时间早已经过了,工伤处办公室的打印机还在嘶嘶响着打印工伤认定通知书。
做好劳动能力鉴定,是伤残工伤职工及时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的重要前提。工伤保险处不断健全和调整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规范和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流程,建立了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简化了工作流程,缩短办事时限,特别是对于工伤伤情严重的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更采取特殊服务形式。
接待工伤保险咨询
青海百货股份公司有一名职工因患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按照规定,该职工必须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介绍的单位所在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但该职工反映生病后已在外地居住,再回西宁检查成本高,并且其所患疾病不适宜回宁检查,针对该职工的特殊情况,工伤处委托该职工居住的外地医疗机构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得到了职工和单位的认同。
西宁市二建工伤职工马维义在工地受伤导致全身瘫痪,到医院做检查诊断很不方便,工伤处了解到马维义的情况后,请来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上门为马维义做鉴定,当马维义看到工伤处的同志带着专家进得家门,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1年4月28日,青海某建设工程公司职工王某在公司承建的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寺农牧民灾后重建项目部工地,乘坐三轮拖拉机拉沙子时因刹车不灵导致翻车,致使其当场死亡。单位以王某不是公司雇用的员工为由,不承担工伤责任,王某亲属到工伤处申报工伤,工伤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不远千里赶赴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州事故地点调查取证,事发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山路崎岖,工伤处的同志们克服头晕、胸闷、恶心的身体不适,深入事故现场拍照、做笔录,主动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了解情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保障了王某的工伤权益。虽然工伤处的同志们为此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看到工伤职工的权益得到维护,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
工伤处的每个人都有一双绣花鞋垫,那是一位工伤职工家属为表达感激之情,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双鞋垫,就好像提醒工伤处的同志们再一次牢记为工伤职工服务的责任。
自1997年西宁市开展工伤保险以来,工伤处已受理工伤认定1.5万余起,其中个人申请近500起,全部按时办结,办结率100%。受理劳动能力鉴定2万余起,都按照规定时效做出了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有效地保障了工伤职工的权益。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