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仓库整改前(消火栓周围被杂物阻挡)
公司仓库整改后(已将杂物移走)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物流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于2002年7月,是北京市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的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基地内有生产经营企业36家,其中,货物运输公司和仓储公司共28家。按照顺义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评定标准,在这36家企业中,A级企业18家,B级企业18家,无C级、D级企业。这一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顺义区近几年开展的隐患自查自报工作。这项工作的推行,为基地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提高了辖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效能。
“手把手”指导
2010年8月,顺义区开始了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工作。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安全管理部副部长刘爽介绍说,一开始,有的企业在开展自查自报工作时,对一些操作方法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时候,基地安全管理人员就对辖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手把手”式的服务。他们手把手地告诉企业填报员如何使用自查自报系统,应该检查符合企业实际的且自身涉及的内容,不要避重就轻,更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同时询问并汇总企业的难点问题,积极予以协调解决。
在将企业信息录入“安全生产网络化动态监管系统”前,基地安全管理人员要将辖区内的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当时未分级的企业大概有3家(均为1个月内新入驻的企业)。他们结合这3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分了两个检查小组开展工作。他们拿着顺义区安监局下发的分类分级标准,逐条逐项地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讲解。2个星期后,他们开始正式的分级工作,结果有1家企业被评为A级,其他2家企业均被评为B级,而被评为B级的这2家企业的一些制度类文件不是很完善。随后,他们又给这2家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发了《顺义区安全生产指导手册》和基地其他企业制订的安全管理制度,手把手地指导企业编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应急救援预案。经过1个星期的反复讨论和修改,才将这2家企业的管理制度健全并完善。其实,不止是这2家企业,另外很多家企业也是在基地安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逐步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
在一次消防安全检查中,顺义区消防支队发现一家公司的自动消防喷淋系统不能正常使用,遂给予7日内限期整改的处理决定。事后,该公司负责人找到基地,请求帮助解决问题。基地为其联系了一家消防施工单位(基地入区企业),安排人员到该企业现场查看,研究解决方案。经过企业和基地双向联系,7日内将该隐患消除。
每季度初,基地安全管理人员对没有及时登陆系统进行上报的单位,通过逐一打电话、上门指导等方式督促企业按时进行自查自报。基地安全管理部的成员李倩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2件事。在开展自查自报工作中,她经常打电话催促未及时上报自查情况的企业尽快上报,以免错过时间不能上报。有一次,在上报截止日的最后一天,她登陆系统后发现一家物流公司仍没上报隐患,于是就给该公司的部门武经理打电话。由于联系不上物流公司之前负责上报的人员,武经理又不熟悉自查自报系统,李倩就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操作方法,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下,并强调务必于当日完成上报。当天下午,李倩在外开会时接到了这家公司的电话。她只能通过手机,对该公司的新操作人员进行指导,直到晚上18点多才上报成功。
除了进行“手把手”式的指导外,基地安全管理人员还开展了“心贴心”式的服务。李倩还记得,2011年4月,一家物流公司上报二季度隐患时,公司杨经理正好在上海出差。李倩与杨经理联系时,她表示15日之前可以赶回来。然而4月15日上午刚上班,李倩就接到了杨经理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的语气有些急躁,因为上海那边的天气,导致了飞机延误。杨经理当时没带笔记本电脑,北京仓库这边的值班人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自查自报系统,所以就打电话给李倩,希望能帮她登陆系统,进行这一次的自查自报工作。李倩很爽快地答应了。杨经理很信任地将系统的登录密码告诉了李倩,并说明了她们公司的自查情况。李倩完成上报后,给杨经理回了个电话,希望她把心中的顾虑放下。当时,李倩在电话的这一头,真切地感受到了杨经理对基地工作人员的信任与肯定。
“三招”保查报质量
如何确保自查自报工作不走形式呢?刘爽告诉记者,他们基地有“三招”。
首先是核查。他们将自查自报核查与日常检查结合起来,登门检查企业的上报情况是否属实。对于那些未上报企业、无隐患企业和隐患未及时处理的企业,核查率要达到100%。
其次是约谈。有的企业安全意识淡薄,虽经多次督促,但未主动按时开展自查自报工作,还有部分企业上报的隐患针对性不强,或者核查情况与上报隐患不符。针对这些企业,在每次上报期限前5天和核查结束后1周内,基地主管副职就要对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有一次,某公司上报的事故隐患为“零”。基地负责人就约谈该公司的经理,了解具体情况。经约谈发现,该公司经理安全意识淡薄,基本上很少开展安全自查和员工安全培训等活动。该公司对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工作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这是企业在“自己揭短”,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基地负责人做了该公司经理的思想工作,让该公司经理消除了顾虑,从此以后,每个季度该公司都能够做到及时自查,并实事求是地上报情况了。
对于约谈无效和隐患未按期消除的企业,就要使用第三招——移送,按照程序移交顺义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进行行政处罚。如某公司的库房内设有办公室,属于“多合一”场所,且办公用房未经消防部门审批就私自投入使用。基地安全管理人员针对这一事故隐患,下达了整改指令书,要求其拆除办公用房。但该公司在整改期限内,并没有消除事故隐患。因此,基地安全管理人员就将这一事故隐患移送至顺义区安监局进行处理,随后该公司被停业整顿。
现场看成效
2011年12月2日下午,记者随基地安全管理人员来到了华辉国际运输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采访。该公司于2004年8月开始投入运营,是一家仓储型的企业。公司安全主管黄磊介绍,公司自查隐患主要集中在消防、应急和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公司库房都是新建的,硬件设施在消防安全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黄磊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进入“北京市顺义区安全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报管理系统”,演示了一下自查自报的整个流程。随后,他点击“隐患列表”中的“一般隐患查看”,调出了2011年10月8日发现的隐患——“a库西侧消火栓周围被杂物阻挡”。他又点击了“隐患图片”与“整改后图片”,整改前后的状况一目了然。
黄磊介绍,平时在自查隐患时,也有拿不准的时候,毕竟自己的安全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限。他就会给基地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帮助指导一下,看看是否属于隐患,属于哪类隐患,慢慢地自己的业务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另外,基地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例会,利用现场图片讲解隐患辨识与整改方法。黄磊还发现,自查自报系统除了帮助企业整改隐患外,还可以当成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使用。现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新入职的员工可通过查看以往整改的隐患记录,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重点隐患部位以及整改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黄磊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安全法规、标准和隐患辨识与整改方法。
在该公司的库房,记者看到照明灯与货架的距离都符合安全标准,并用隔板与货物隔开。整个仓库被整齐划分成若干区域,有的是货位,有的则为符合距离要求的安全通道。黄磊指着地面上的地贴说,由于库房货物堆得比较高,将疏散指示都堵住了,他们就在地面上做了疏散指示,遍及每个角落。
前后变化大
有的企业负责人在进行自查自报工作前,并不是完全明白“应该查什么,如何查,查出隐患后如何做”。但在自查自报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依据自查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刘爽举例说,在2009年初,一家物流公司入驻基地,库房占地面积1.5万m2,现场负责人为李总。2009年2月,基地主管领导带队到该企业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发现现场事故隐患比较严重,如物品码放不规范、消防通道被堵塞等。李总叹息道,他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时常苦于自己的安全知识有限,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自查自报工作后,这家物流公司指定了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了档案资料,并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逐渐地,该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安全工作有监督、有检查,发现隐患后有记录、有整改。
自查自报工作开展1年来,刘爽最大的感受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明显提高了。自查自报工作开展之前,基地召开工作例会和培训会时,企业到会人数不足一半,而且人员不固定,甚至派本单位的工勤人员来参会。经历了1年多的自查自报工作,企业领导认识到了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2011年10月19日,基地召开了一次安全工作会议,36家企业负责人全部到齐,而且每家企业都有主管安全的领导参会,有的企业总经理也同时到会。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比如北京鸿讯物流公司,在基地工作的员工尽管只有100人左右,也专门设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一些企业还邀请属地的安全负责人和行业主管领导到企业去指导工作。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基地入区企业顺丰速运北京有限公司的刘总找到基地主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强烈要求咨询日的活动现场设在该公司。随后,基地积极准备,先后联系了顺义区安监局和消防支队,邀请相关领导出席此次活动,并与顺丰速运公司的筹备人员选场地、定主题、审定宣传材料和展板。2011年6月16日,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安全生产知识宣传进企业”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日活动在顺丰速运公司成功举办。当天,顺丰速运公司派出了120余人参加了咨询日活动,真正让企业职工把安全知识带回了家。
自查自报工作开展以来,基地36家生产经营单位上报率不断提高。刘爽分析道,企业在隐患上报过程中,从瞒报、不报到现在据实上报,且呈现出由少到多、从不按期整改到现在主动消除的特点,这主要是企业打消了顾虑,真正认识到开展自查自报工作的好处,敢于如实上报隐患了。再一个原因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企业发现和整改事故隐患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编辑 宁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