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历来是导致烟花爆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发生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引发的事故导致死亡共435人,占这期间全国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事故死亡总人数的39.2%。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隐蔽性、流动性和顽固性强,不法分子容易获得氯酸钾等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原材料,非法产品价格较合法产品低,存在市场销售渠道,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烟花爆竹传统产区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以下简称“打非”)工作的加强,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活动出现向行政区域交界边缘地带转移的新趋势。针对新形势,经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提议,河南省、安徽省安委办积极组织推动,在两省交界地带创新建立了豫皖两省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是打击烟花爆竹非法违法行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也是破解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难题的积极探索。
区域交界地带成花炮非法生产重灾区
豫皖两省交界区域,涉及安徽省的亳州、阜阳、淮北、六安4市;河南省的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4市;河南省直管的鹿邑、永城、新蔡、固始4个县(市),交界线全长1365km。交界区域广大,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烟花爆竹传统产区。长期以来非法组织生产烟花爆竹行为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尽管地方政府经常组织开展“打非”专项治理行动,但由于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转战”于交界地带从事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的不法分子与政府监管部门打起了“游击”,这一区域内因非法生产烟花爆竹行为屡禁不止,由此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2006年6月11日9时许,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大新镇徐寨村委会马庄自然村发生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爆炸,造成6人死亡、13人受伤的较大事故;2011年4月10日,河南省鹿邑县犯罪嫌疑人在鹿邑县境内购买原材料配置烟火药,在鹿邑县与商丘市柘城县交界处的柘城县小洪河南河口一废弃多年的简易棚内雇佣9名鹿邑县当地村民组织非法生产爆竹活动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中死伤人员多为年仅十几岁的学生和五六十岁中老年妇女。
创新机制破解“打非”窘境
面对惨烈的事故教训,面对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严重损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始研究破解行政区域交界地带“打非”难题的治本之策。为了突破窘境,让“打非”工作切实取得实效,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3号)中,明确提出健全完善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工作机制的要求;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在有关“打非”的工作部署中强调,地方各级政府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行政区域间信息互通、协同执法的“打非”联动机制,及时将本地区“打非”工作开展情况、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动向通报相邻地区,适时组织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
作为在有烟花爆竹生产传统且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问题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域交界地带建立“打非”联动机制的试点,河南省、安徽省安委办积极组织推动,在两省交界地带创新建立了豫皖两省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
2011年9月23日,豫皖两省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启动仪式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召开。在启动会议上,8市4县签署了《豫皖省界区域烟花爆竹“打非”工作联动机制协议》,建立了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豫皖省界区域烟花爆竹“打非”工作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切实加强豫皖省界区域烟花爆竹“打非”行动的协调和配合,通过确定联动打击区域和范围,落实烟花爆竹“打非”工作责任;通过明确打击目标和任务,加强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落实监管措施和重点人员;通过建立联动信息通报制度,互通情况,掌握动态,严防漏管失控;通过定期总结,交流经验,扩大“打非”工作战果和影响。
8市4县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成员由8市4县人民政府分管烟花爆竹“打非”工作的负责人及安全监管局、公安局的负责人组成。各地同时确定联络员一名,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本地区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联席会议成员组可进行调整。各成员单位之间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确保烟花爆竹“打非”情报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及时通报查处的非法生产经营事故以及排查、举报发现涉及成员单位的案件、线索等情况;接到通报的成员单位迅速组织追查、协查,并及时反馈查处结果。不断完善烟花爆竹“打非”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打非”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切实形成豫皖省界区域烟花爆竹“打非”工作联查、联防、联打、联治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12月下旬在安徽阜阳将召开联动机制第二次联席会议,组织开展统一“打非”专项行动。河南、安徽两省还将进一步完善烟花爆竹“打非”区域联动机制的形式和内容,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推广,促进全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重大推广意义
纵观全国,成为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重灾区的行政区域交界地带远不止豫皖两省。就在豫皖两省建立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前后,类似地区发生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导致爆炸事故的消息仍不绝于耳。2011年8月17日,位于湖北省和湖南省交界地带的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卸甲坪乡乌溪沟村一村民家中发生一起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据调查,非法生产的组织者是湖南省籍人员,系租用当地居民房屋非法生产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的参与者也大都是湖南省籍人员;10月21日,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太平圩乡凤光村发生一起非法生产引火线导致的爆炸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这起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与郴州市永兴县交界位置,组织和从事非法生产人员以郴州市人员为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出席豫皖两省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启动仪式时指出,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是是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违法行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是破解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难题的积极探索。他们还鼓励安徽、河南两省及8市4县,不断创新、完善烟花爆竹“打非”区域联动机制的形式和内容,及时认真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推广。
针对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隐蔽性、流动性和顽固性强的特点,以及行政区域交界地带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其他地区不妨学习借鉴安徽、河南两省建立豫皖省界区域烟花爆竹“打非”工作区域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的经验,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行政区域间信息互通、协同执法的“打非”联动机制,及时将本地区“打非”工作开展情况、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动向通报相邻地区,适时组织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创新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跨区域“打非”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统一“打非”联防、联查、联治专项行动,以期“打非”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编辑 韩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