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快乐
2009年4月23日—29日
四川省都江堰市、汶川县、北川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伟
震后一年的四川震区,带给我的是强烈的荒诞感。
短短一周的时间,记者犹如过客,不管如何努力,依然无法走进、理解那些经历过灾难的心灵。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在经过一年的沉淀后,仿佛变得更为复杂。
能做的只是记录。
印象最深的,是震区某县一位出租司机的话。他笑着说:如果多来几次地震就好了,日子就更好过了。因为地震后,自己的房子、县里的街道、医院等等,所有的一切,都由别人掏钱请人来建造,而且规格比之前高了许多倍。“你看看我们的街道,8车道,中间还有花坛,多漂亮。地震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孩,采访中,她一直快乐地向记者讲述,震后自己如何重新建造自己的家园,如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现在,她白天快乐地工作,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跳舞……
她的快乐确实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最后,她为了向我们证明自己真的走出了灾难的阴影,微笑着说,自己在地震中失去了12位亲人,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她会开心地去过每一天。
虽然她邀请我们晚上一起去跳锅庄舞,但我们实在没有勇气,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快乐”。
在震区,一个9岁的孩子可以熟练地面对记者作一个长达数分钟的自我介绍,可以故作老成地问你为何没带录音笔。一个愤怒的成年人在顺畅地表达完自己的愤怒后,会突然冷静地问你:你是哪家媒体的,说给你管用吗?别浪费我的口水。”
许多时候,记者无法也不愿意去分辨他们在镜头面前的喜怒哀乐,只希望,他们能够早日从极端的生活中回到震前的平淡。
汶川街头的一位黄包车师傅略带吃力地用四川普通话告诉记者,地震后,他的生意特别好,主要顾客都是外地人,“真没想到,我也有必须说普通话的一天。”
希望在升腾
2009年4月下旬—5月上旬
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苍旺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灾区仍有零星余震发生,行驶在山路上,仍要防备随时滚落的巨石。
大部分灾民都还住在帐篷或板房里,他们在劫后余生中,等待新家的落成。在映秀镇、北川县、汶川县、苍旺县等地,学校都已经复课,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瓦砾间回荡。尽管一些孩子成为了孤儿,尽管一个班的孩子再也坐不满一个教室,但熬过漫长的冬天,新的希望已然在孩子们心中升腾。
4月25日,映秀镇。61岁的陈大妈和老伴挤住在儿子家的板房里,把自己的板房腾出来变成了小旅馆,专门接待远道而来的记者。“旅馆都震坏了,没地方住,我就让记者们住在家里。” 晚上8点钟,陈大妈把干净的被褥抱出来,招呼记者快去洗脸吃饭。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陈大妈仿佛刻意在回避一年前发生的事情,而更愿意“畅想未来”,“女儿和外孙子没了,但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儿子儿媳打算外出打工,小孙子已经6岁,今年就要上学了。”陈大妈告诉记者,政府正在加紧为灾民建新家。“图纸我们都看了,新家很宽敞。映秀人都盼着早一点搬进去住。”
在北川县城中心区域,新建成的“5·12”纪念碑前摆满了鲜花,看得出,此前曾有不少人前来祭奠。
“老城将作为地震遗址公园被原样保存。这里曾是北川人世代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将刻在每一个北川人的心底。”一位老北川居民向记者表示。
2009年4月底,新北川县城的建设已然启动。在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距北川老城23公里的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建新北川”的巨大标语显得极为醒目。
新北川还在平整土地阶段,其四周已经出现不少的商铺和贸易公司。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和投资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先机。
样板城
2010年6月2日—5日
四川省北川、青川等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北川新县城已经能看出重建后的概貌了。
作为灾区中唯一异地重建的新县城,北川要成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样板。新县城起点高,规划新。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特别是新建的中小学校舍,几乎令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校都相形见绌。在楼房顶部或者道路上空醒目处,不时看到有表达感谢援建者的大幅标语或者横幅。
“到今年9月份,这个城市的基本框架、基本功能和基本形象会完全实现。”北川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川援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短,任务重。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还是停一停,开展了一系列‘回头看’。规划设计回头看,项目需求回头看……”
与北川漂亮的新县城相比,青川县城的重建步伐显得稍微滞后。在记者休息的宾馆后面,就有一栋在建的楼房,脚手架上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不少群众还住在临时板房中,生活有些艰难。
“有些老百姓已经搬了七八次临时住所。他们虽然是最终的受益者,但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青川县委副书记罗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有些业已重建完毕的青川农村显得非常美丽。一栋栋整齐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延伸到农户门前温馨的水泥小道,而每个农户院落哪怕只有一个小小三角的空地都种上了各色花草,养眼养心。
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灾区人民的欣喜,“灾后重建的城市建设将比震前提前了20年甚至50年。幸存者是幸福的”。
农家乐
2010年9月25日—30日
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对经历过那场地震的人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在一个个这一秒与下一秒的故事中,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已经像季节更替一般自然地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中,不易察觉又隐隐作痛。
40岁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黄杨有着四川人惯有的热情。在从四川成都前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当得知我是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去做震后恢复重建的报道后,他激动的嗓门又高了一个八度。
他告诉我,两年前,地震刚发生的那些天,他也拉过两个从北京来的女记者,当时很多路都不通了,在他的桑塔纳过不去的地方,那两个女记者就下车徒步向重灾区挺进了。
“不知她们后来怎么样了?”老黄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停了几秒后,他突然扭过头来对我说“咱得好好活着”,然后,又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的道路行驶。
在彭州市小鱼洞镇的小鱼洞断裂大桥遗址,我见到了仍在板房中坚守的书记程勇,此时镇上的学校、医院、居民住房、活动室等都已基本重建完毕。在他的领路下我见到了太子村村民黄德明。
和有些害羞的村民相比,黄德明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和我握手的时候,也递上了刚印好的簇新的彩色名片。名片的背景是青山绿水间的农家院,左边有一辆鲜红的法拉利跑车,上面写着“新红农家乐:环境优美,卫生舒适”几个大字。
黄德明介绍,他家现在的这幢新楼,包括装修成本一共18万元。除政府的补贴外,他贷了4万元的款办起了农家乐。
对于如何招揽客源,采用何种宣传手段。黄德明表示目前接待的客人主要是成都附近的居民,而且“基本上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对于这种“口耳相传”的模式是否可以长久的持续,且如何面对“遍地开花”的农家乐竞争?稍顿了一下的黄德明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想,这是因为他急于从灾难中振作。
跨步
2011年4月25日—28日
四川省德阳市、阿坝自治州、都江堰市、绵阳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凤桃
2011年5月12日,这一天,不仅仅是缅怀汶川遇难人民和抗震英雄的日子,也是灾区重建完成的日子。
这不仅仅是重建,而是新生。三年后,灾区呈现出一种比地震前更蓬勃的生机,重建开拓了灾区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灾难带给了他们伤痛,也给予他们在经济上修复和崛起的能力。在玄郎村,我们看到失去家庭顶梁柱的女人勇敢地站了起来,在有着优美山乡风光和漂亮村舍的路边开起了小酒家;在水磨镇,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居民已经在羌文化浓郁的旅游小镇中开起了商店;在石椅村,我们看到曾经开农家乐的村民在倒塌房屋上盖了更大的酒店,成立了公司,还邀请了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开始了现代公司化管理。
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东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不仅完成了厂区的建设,而且还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在原有的水电、火电设备基础上优化了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了结构调整。2010年,东汽已经完成233亿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
重建中四川灾区自然生态价值也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水磨镇,重工业慢慢迁出,未来这里将打造一个羌文化的旅游小镇。在这里,我们看到山坡上成片羌寨风格的建筑,而每天这里就有四五千名客人前来游览。水磨镇副镇长告诉我们,可以这样说,重建后小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
四川省党建期刊集团的总编辑王全程参与了震后重建的过程。他说,改变最大的是人们的观念。很多老百姓原来是住在环境和基础设施简陋的农舍,分散在山坡上,现在他们住在新农村的社区,现代化的水电气设施和管理让他们感受到了更现代文明的生活,而他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开放……
一切都这么快,一切都是欣喜和感动。
重建大事记
2008.5.12 震惊全国
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半小时内,解放军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
5.16 外援
日本救援队首批人员抵达成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就此展开。
5.18 特殊党费
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
5.19 哀悼日
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
5.21 重建基金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5.24 东汽誓师
东方汽轮机厂召开“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誓师大会,正式拉开灾后重建的序幕,“要在2至3年内建设一个新东汽”。
6.5 对口重建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6.13 重建总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会上对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作具体部署。
6.18 方案出台
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8.16 剑南春复产
灾后重建的第一瓶剑南春酒从新的包装中心下线。
8.27 总体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10.1 援建开工
国家发改委表示,地震灾区首批援建项目已经开工。
10.8 表彰大会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2009.1.26 春节
温家宝总理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和灾区人民一起过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3.2 防灾减灾日
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12日为中国“防灾减灾日”。
9.11 重建旅游
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成都开幕。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签署《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产业紧密合作协议》。
2010.9.27
重建基本完成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宣布:四川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
2011.9
重建全面完成
4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