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汶川地震三周年 灾民走向新生

  帐篷里的战役

  罗应光说,“5·12”地震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

  地震发生当天,罗应光与市委的同事分配到各个灾区抢救灾民。罗应光所去的遵道镇,震后一片狼藉,大部分房子都垮塌了,罗应光负责的是当地幼儿园的救援。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结束,幼儿园90多个孩子中60多名遇难。

  第二天一早,罗应光从救灾现场返回市区,回到了正常工作岗位。

  “当时压力很大,外面需要不断沟通,传递信息,对内要报平安,传达组织宣传的重要性。”地震第二天,罗应光作为绵竹市宣传的“总指挥”已经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信息传达在地震期间的重要性,罗应光再清楚不过。

  由于绵竹市的所有电视都是有线,电视通信系统在震后全部瘫痪。罗应光在市委领导下支起了高音喇叭,组织了一个“临时电台”。2008年5月13日,在一天的奋战后,高音喇叭终于可以播出声音,此时,绵竹各个乡都可以听到临时的广播了。

  “在现代,很多人都已经没有高音喇叭的概念,而在特殊时期我们一下子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了。”罗应光回想起那时的情景。

  而在随后的一天,罗应光带领宣传部门同事第一时间恢复了机关刊物。5月14日,他们终于找来了一台复印机,复印出第一张抗震救灾的快报。“地震过后,手机通信已经瘫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亲人的情况,只有畅通的信息才能让老百姓感觉到信心”。

  其实,在地震后的一两天,灾区已经谣言四起,有的说书记市长跑了,有的说书记市长死了……

  罗应光说,“当时是一种极端的考验,我们要迅速传递出党的领导指示,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时,包括罗应光在内的所有干部都是不分日夜地工作,对于家人的情况全然不知,也无暇顾及。好在绵竹市区此次房屋垮塌并不是特别严重,而罗应光的家人也安然无恙。

  一天恢复电台,一天创办报纸,这些都是发生在帐篷里的胜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团结的时刻。”罗应光说。

  “不能休息,一休息就真的垮了”

  在汉旺镇政府大楼前,罗应光说,“这里是我最不愿意来的地方,也是我来的最多的地方”。“5·12”地震这一天,这里埋了25位政府工作人员,其中8位遇难,这其中就有他曾经的同事、汉旺镇副镇长邓国平,也是汉旺镇武装部部长。

  “我每当走到汉旺镇脑海中就浮现他的形象,当年他是我的助手,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汉旺镇曾经洪水决堤,他第一个跳下河堤去抢险,在我印象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罗应光语气低沉了,“地震时他在这座政府大楼里遇难了。”

  如今,他只能站在政府大楼前凭吊曾经的战友。

  “地震当天晚上,我们还是非常茫然,不知道未来是怎样。”即使是领导干部,地震到来时也曾茫然。但是,“当第二天救援队伍、支援纷至而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我们知道只要人们还活着,就有希望。”罗应光告诉记者,“包括我的老父老母,当时我想,只要有我们党在,有组织在,就有人去关心他们,当时我们心里就有底了,知道一天会比一天好。”

  在接下来的日子,罗应光的宣传队伍就进入到连轴转的状况,时至现在,依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这种情况,是灾区所有基层干部的现实状况。

  “干部有压力啊!”罗应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叹道。在遇到突发自然灾难和重大伤亡的时候,地震考验的是干部的良心,如何能够在特殊环境下迅速地组织工作,不辜负这一岗位,不辜负百姓,这是最大的压力。

  “投入到工作中反而是一种解脱。”罗应光说,当时有一位同事,他家里有三位直系亲属遇难,当罗应光要求他休息时,他说,“不能休息,一休息就真的垮了”。地震过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通知,强制性给基层干部安排休息,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下过一天。

  罗应光说,经历了地震之后,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改变了很多。 “第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坚强了。第二,我们思考很多问题都更全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的经验更丰富了。第三,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化很大,悟彻了人生的很多东西。现在我们灾区的干部和老百姓都不再那么计较得失了。第四,这三年中,我们在大灾难中度过,感受到很多大爱,我们拥有感恩之心,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


  守望:本刊六位记者的震区记忆

  2008年5月12日至今的1000多个日子里,秉承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肩负着向读者全息展示地震灾区从救援到重建巨细的责任,本刊六位记者先后5次向四川地震灾区进发。

  从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到第三年,《中国经济周刊》与读者共同见证了震区人民对抗天灾的坚毅与重建家园、重建信心的乐观和顽强。

  死城

  2008年5月14日—16日

  四川北川县、绵阳市震灾现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繁易

  2008年5月14日,上午10点45分,在四川地震发生后40个小时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终于乘上几经更改起飞时间的飞机,目的地成都。

  按原计划,记者将从成都赶赴灾区都江堰进行采访。但就在登机时,乘客被告知:乘坐的飞机被军方征用,改降四川绵阳为灾区运送紧急抢险物资和救援人员。

  采访计划随之更改。

  下午1点30分,飞机到达绵阳,气氛迥然不同。停机坪上,数架军用直升机马达轰鸣,一队队军人喊着口号集结。机场外,一排排等待运送兵员的大巴车排出的队伍足有几百米长。

  城市街道上依然有震后散落的瓦砾,街边两旁是人们搭起的简易棚,商店关门,道路上奔驰的车辆大多装满物资并且都奔往同一个方向——北川。

  离北川县城越近,倒塌的房屋就越密集。运送伤员的救护车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北川县入口的山路上停着数不过来的军车和各种单位的救援车辆。

  断电的县城笼罩在黑暗之中,只有当车辆通过时,透过车灯的照射,才可以看到扬起的尘土和在黑暗中前进的一队队救援人员。

  深夜的北川,已经变成一座“死城”。绝大部分生还居民已经被撤离,只剩下救援的人员。残肢断臂随处可见。救援人员不停地向废墟的空隙中喊话,消防特勤队员们搜索着任何可能的生命迹象。

  救援工作24小时在进行,不断地有生还者被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生还者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但救援人员依然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救援……

  5月15日,在地震过后的北川,记者真正感受到了“众志成城”这四个字的力量,北川到绵阳71公里的道路上,永远有过不完的支援车辆,有的装载着救援物资,有的拉着开赴灾区的志愿者,大车小车,几乎所有的车上都贴着抗震救灾的标语,从车牌上看,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份的车辆……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12个字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