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无数国人为甬温线“7.23”动车特大追尾事故造成的惊人伤亡所悲撼。面对事故,任何一个生命的残缺与陨落所带来的痛楚,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在深切哀悼那些遇难者、祝愿伤者早日康复的同时,我们更关注这次事故原因究竟何在,我们更期待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查清原因是重中之重
局长被免只是取信于民第一步
动车追尾惨剧的发生,无法让公众的眼睛从事故的原因上离开。在事故原因尚未最终定论之前,“雷击造成设备故障”的说法有些苍白,难以让舆论和公众接受。
新京报25日刊发社论说,这一特大追尾事故的发生,再次警示安全问题容不得丝毫松懈。尽快调查并公布原因、启动问责,才是对不幸死难者和家属最好的告慰,也才能恢复民众对铁路交通安全的信心。正如浙江省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上所言:“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埋单?铁道部门应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
尽管事故问责程序已启动,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副局长何胜利遭就地免职并接受调查,这也并没有停止舆论对事故的追问。人民网刊发署名秦淮川的“人民网评”指出,局长被免职,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纵观事故,其所涉及的责任人绝不只有这三人,而且责任人不能仅仅被免职了事。当前,除了尽最大努力救人和积极善后之外,还应该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如何还原真相,如何找出真正的事故原因,如何进行制度重建,避免悲剧重演,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与决心!
直面公众关切质疑
权威声音要及时更要彻底
面对公众如此高度的关切,铁路部门的权威声音、事故的信息发布,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本质上,动车追尾事故的反思并非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南方都市报25日社论称,在信息社会下,所有人都开始介入事故本身,这也意味着政府必须向所有关注此事的人做出交待。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通微博账号等形式及时发布消息,澄清事故发生原因,公布事故处理进展,这样既可以为事故的直接相关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消除公众的猜忌、疑虑和担忧。政府部门必须转换思维,主动介入,以开放的姿态与公民进行互动。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京华时报25日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李光东评论也指出,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舆论场。这种新生舆论场忽视不得,需要充分及时密切的权威声音在场,方能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和谐与善治。面对事故,有关部门要做的不仅是对伤亡人员的救援,不仅是对事故原因的调查,不仅是对铁路运行秩序进行安排,还必须对公众关切作出及时、充分、权威、真实的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是就事论事,而要着眼于公众关切,有一说一,不捂不瞒,做到信息充分公开、透明,方能回击各种谣言,打消公众疑虑。
规避“安全处罚期”
高速时代须系好“安全带”
动车追尾,是这个“多事之夏”惨痛的又一笔。从客车起火到煤矿透水,从电梯逆行到桥梁垮塌,安全事故高频率、大范围发生,拉响了“风险社会”的警报。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5日刊发张铁的评论指出,今天的中国,更置身于一个“风险胶囊”之中:浓缩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也浓缩着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在带给人们更多“文明的成果”时,也难以避免地让“文明的风险”相伴而生。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足够的应对之策,为高速发展时代系上一根牢固的“安全带”。
人民网“人民网评”刊发陈家兴的评论则认为,尽管大自然力不可抗拒,但人的能动性能够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伤害,关键就是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有专家说过,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安全处罚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发展只是“粗放式发展”,是那种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发展规律的“跨越式发展”。如果遵从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这种“安全处罚期”不仅会大大压缩,甚至会不存在。一些安全事故的血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安全,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见证公民精神成长
社会力量“变现”需制度“出口”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第一时间主动投入事故救援的人们,让我们深感爱流涌动、人性力量的爆发。诚如网友所言,以各种方式参与事故救援的民众中,有些人正为求学、工作而焦虑,有些人对畸高的房价不满,有些人刚在网络上发着牢骚,但当生命发出呼救时,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释放出社会的正能量。
每一次灾难危机,实际上都是一次社会关系的考验。新京报25日刊发了署名沈峰的评论,灾难之殇中闪烁的人性之光,让我们见证了公民精神的成长。灾难之所以能让人心凝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以无比巨大的威力和极其残酷的代价让人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严酷的灾难危机中,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相互扶助,相濡以沫。面对灾难,我们同伸手,在经历灾难的悲怆之后,我们仍将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缺乏公民精神,只是在常态化的生活中,这样的参与精神,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而处于休眠状态。华西都市报25日社评认为,当下加强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社会自己去建设,这就需要越来越多有公共精神的公众参与其中。从此类灾难中闪耀出来的互助、参与等精神,早已证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变现”,只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其提供“出口”即可。
一个强大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社会的支撑。深圳晶报25日社论《从动车追尾惨剧中重新发现“社会”》说,在这次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社会”的力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种力量有助于将事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推动着真相浮现、责任明晰,也挤压着诸如谎报瞒报、逃避责任等劣行的空间。社会从来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契机,便能迅速发育成长。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展示的“社会能量”给了我们重新发现社会的契机,也给予了我们推进社会建设的信心和希望。
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或转发本文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