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不足”导致地铁建设事故频发 |
|
作者:韩涵 文章来源:2008-11-18 1:50:59 来源: 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0 12:22:02 |
|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施工路段发生路面塌陷事故,截至昨日18时,遇难人员已达7人,另有14人失踪。
令人惊讶的是,仅在四月之前,杭州刚刚发生了一起地铁工地路面坍塌事故,导致出租车滑落死亡一人。而稍作回顾,近年来国内地铁建设的重大事故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地铁建设技术之复杂,技术风险之大,使其成为土木工程中风险最高的项目,世界各国无不严格进行管控,以确保其绝对安全。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奇曾提出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只有2起是所谓的“天灾”,是难以预防的。和以前的多次地铁事故一样,此次杭州的地铁事故再次浮现出人祸的影子。据报道,杭州的地铁坍塌之前,相关部门发现过事故隐患,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解除隐患,只是向上级部门汇报,坐等批示。有逃生的老工人披露,塌方前工人们已预感不测,据他说,“他参与过很多地方的地铁建设,发现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在基坑里越往里深挖,越发现全是稀泥,几乎没一块石头”。工人们曾开玩笑,“要是在坑底埋了我们,可怎么办啊”。一语成谶,工人们直觉和经验没有转化为宝贵的救命符,而是淹没在平日的闲谈中,令人扼腕。
以上两个细节看似“偶然”,可是当这些“偶然”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各地的地铁事故中,我们隐隐约约看到其中“必然”的存在。
近年以来,在国内地铁建设的热潮中,有专家学者发出警告: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快的地铁建设速度,但地铁工程的安全及风险管理远远赶不上这种建设高速度。一是许多地铁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而在日本,工期长、耗资大的地铁项目必须进行缜密细致的调研,耗时漫长;二是地铁工期偏紧,往往要用三四年建成20公里的地铁线,工期压力导致安全机制变形;三是专业的地铁建设人才数量无法满足4000多公里的全国地铁建设规模,地面施工建筑队伍常常被用来进行地铁建设;四是地铁建设安全防范和预警机制不完善,地铁建设的风险管理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地铁建设其实是在吃“风险饭”,虽然地方政府一再强调地铁建设的安全,在事故后不断发文要求加强地铁建设项目安全监管,但先天不足,后天很难弥补,导致地铁建设事故不断发生。
不可否认,在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的当下,大容量、用地集约、能耗低,快捷安全的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的必然选择。然而,发展轨道交通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我们不可急功近利,轻易挑战国外地铁建设所回避的技术风险,不可漠视、排斥国际成熟而先进的安全管理体制。作为一项百年大计,地铁的规划和建设应当更科学、有序、扎实地推进,宁可放慢速度,也不可在安全上牺牲人的生命。只有实现了这点,杭州地铁事故的巨大代价才不至于白白付出。
|
文章录入:会游泳的海豚 责任编辑:会游泳的海豚 |
|
上一篇文章: 追问杭州地铁工地坍塌真相 下一篇文章: 反思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民生工程 安全才长久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加入收藏】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