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单位】:
【发 文 号】:
【颁布日期】:
【实施日期】:
【标 题】: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佩戴漏气系数、实际死腔、视野、装配气密性、呼气阀气密性、呼气阀对空气阻力、镜片透光率(透光比)及面罩吸气阻力等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以下简称面罩)性能的测试和评价,其他有关产品亦可参照。
2 引用标准
GB/T 528 橡胶抗张强度试验方法
GB 2410 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试验方法
GB 2426 中国成年人头型系列
3 技术内容
3.1 面罩佩戴漏气系数的试验方法(油雾法)
3.1.1 原理
人员佩戴面具后,经面罩密合框、呼气阀及面罩零件装配部位漏入面罩内有害物质浓度c与外部浓度c0之比,称为面罩的漏气系数,用百分数(%)表示。
3.1.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系统见图1。
图1 漏气系数试验装置图
1―油雾发生器;2―粗油雾沉降器;3―玻璃或塑料油雾室;4―戴面罩的受试者;5―油雾仪;6―缓冲瓶
3.1.2.1 油雾发生装置:使用30号或22号透平油能发生流量为30~60L/min的气溶胶状油雾,附带有大粒径油雾分离器以及控制工作条件的各种组成部分。
3.1.2.2 油雾室:有玻璃壁的密室,其大小应容许受试人员完成规定动作,有油雾入口和溢出口,并容许取样管路通出,和受试人员吸气流从外部通入。油雾室亦可用木材、塑料等制成。
3.1.2.3 油雾浊度计:YW-4590型或其他型号油雾浊度计,测量精度应小于10-6。
3.1.2.4 取样装置:主要有抽气泵、缓冲瓶、调节阀等管路系统组成,与油雾浊度计配用的取样气流为4~10L/min。
3.1.3 试验条件
3.1.3.1 每种面罩按其适配范围抽选头、面部尺寸符合的人员10名进行配戴试验。受试者应将胡须刮干净。
3.1.3.2 面罩佩戴应以受试者感觉合适为度,头带调节不应过紧或过松。
3.1.3.3 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按指令完成下列动作:
a. 平静状态最少1min;
b. 头部上下、左右摆动最少1min;
c. 讲话和深呼吸约1min。
3.1.3.4 油雾室油雾浓度在1 000~2 500mg/m3范围内。
3.1.3.5 滤毒罐对油雾过滤效率高于99.995%,试验时采取措施,使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的空气。
3.1.3.6 受试面罩的呼气阀气密性和装配气密性应符合标准要求。
3.1.3.7 受试面罩上安装取样管,接口应保证气密,其管端应靠近口鼻区。
3.1.4 试验步骤
3.1.4.1 准备
3.1.4.1.1 准备好受试面具,装上取样管,采取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空气的措施,准备好消毒用酒精棉球;
3.1.4.1.2 抽选好受试人员,登记其选配的头、面形尺寸和特殊特征,告诉受试者试验要求;
3.1.4.1.3 检查各仪器设备,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1.4.2 测试
3.1.4.2.1 将油雾通入油雾室,使其浓度达到要求并处于基本稳定。开动抽气泵取气流样经油雾浊度计测量,并将仪器指示调到100%,即为c0;
3.1.4.2.2 受试者佩戴面具,按使用方法作初步气密检查,调整合适,将取样管连至浊度计;
3.1.4.2.3 开动抽气泵,测取受试者在油雾室外无烟雾的空气中呼吸时气流的浓度,取数5个,平均得到本底浓度ce;
3.1.4.2.4 令受试者进入油雾室并按
3.1.4.2.5 更换受试者,重复3.1.4.2.2~3.1.4.2.4。
3.1.5 试验结果
3.1.5.1 第n个受试者在静、动或讲话任一种状态的漏气系数kx按式(1)、式(2)计算:
式中:kx——分别为静、动或讲话时漏气系数。
对该受试者漏气系数为:
3.1.5.2 某种面罩的结果由式(3)得到:
注:漏气系数的试验以油雾法为准。允许用氯化钠烟雾并采取相应的试验装置和仪器,但必须与油雾法校对并进行修正。
3.1.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试样名称或代号;
b. 试验环境条件;
c. 试验方法;
d. 试验结果;
e. 试验者签名;
f. 试验日期。
3.2 面罩实际死腔的试验方法
3.2.1 将受试面罩正确佩戴在标准头型上,以机械肺按规定条件作模拟呼吸使呼出气为高浓度a的CO2气体,其一部分被阻留于实际死腔和“呼吸道死腔”中,吸气时被经滤毒罐吸入的空气(设其CO2浓度为c)所稀释,成为浓度为b的气体进入机械肺。因此,可计算出实际死腔大小为:
式中:P——实际死腔,mL;
V——1次吸气量,mL;
K——“呼吸道死腔”容积,mL,可预先用灌水、灌沙法或计算求出;
a——呼出气中CO2浓度,%;
b——进入机械肺中CO2浓度,%;
c——经滤毒罐过滤后的吸入气中CO2浓度,%。
3.2.2 试验条件
3.2.2.1 面罩戴在试验用的标准头型上,密合框的气密应符合标准要求,必要时可采取辅助密封措施。
3.2.2.2 试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使呼出的高浓度CO2能被及时排走。面具周围空气中CO2浓度应低于1%。
3.2.2.3 机械肺的呼吸频率为21~24次/min,呼吸气量为24±1L/min。
3.2.3 装置
3.2. 3.1 取样装置见图2。主要组成部分有:
图2 实际有害空间试验装置图
1、5―分别为CO2储气袋和吸入气样储气袋;2―同步运转的两阀门,吸气时1、7相通,3、6相通;呼气时7、3相通,6、5相通;3―通气管;4―佩戴受试面罩的标准头型;6、7―结构相同、同步运动的两气缸,组成机械呼吸器
a. 标准头型:应符合GB2428,头型上装有呼吸导管,可接上机械肺;
b. 机械肺:为双缸同步活塞式,有灵活可靠的同步异向阀门。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调节到符合
c. 储气袋:3个,每个储气容量大于30L,1个用于高浓度CO2气储存,2个轮换储存吸入气样;
d. 储气钢瓶:装CO2,浓度不小于95%;
e. 辅助设备:秒表、电扇等。
3. 2.3.2 CO2分析仪器:精度不低于0.1%
3.2.4 试验步骤
3.2.4.1 准备
a. 按图安装好取样装置,将CO2钢瓶连接上储气袋进气口;
b. 调校机械肺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使其符合要求;
c. 测出或计算出试验系统的“呼吸道死腔”的容积K;
d. 按照所选用的CO2分析仪器的说明书,使仪器处于可工作状态;
e. 开动通风设备,保持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
3.2.4.2 试验
a. 拧开(CO2)钢瓶,向储气袋1充气约3~5L后排掉。如此冲洗2次,然后使1袋充满约3/4容积,放慢充气速度;
b. 将受试面罩戴在标准头型上,注意佩戴端正,松、紧合适,密合框气密;
c. 开动机械肺呼吸约0.5min,然后取下储气袋5排气,如此2次,此时气袋和机械肺取样系统浓度达稳定平衡;
d. 正式呼吸取样1min后停止机械肺运转,脱下受试面罩;
e. 从储气气袋5供给CO2分析仪器检测气样浓度,每次取样气分析3次,计算平均值。
3.2.4.3 复试
a. 每种面罩按3.2.4.2步骤,重复3~4次;
b. 试验过程中,从面具周围环境中取样分析CO2浓度,得到c,若c不大于0.5%,则在按式(4)计算P时,c可忽略。
3.2.5 试验结果
每种面罩由所得的4~5个P值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偏差。
3.2.6 试验报告
按3.1.6。
3.3 面罩视野的试验方法
3.3.1 原理
在标准头型的眼球位置安装低压灯泡,使其光线外射的立体角,等于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的立体角。当戴上面具以后,此外射光锥受到面具眼窗的限制而缩小,其所保存的百分比相当于标准头型佩戴面具后的视野保存率。用医用视野计测出戴上面具以后的视野图。量出两眼合计的总视野图面积和两眼共同部分的双目视野图面积。求出它们占未戴面具时相应的百分比,用校正系数改正即可得到总视野保存率和双目视野保存率。戴上面具的下方视野(度),则按两眼视野图的下交叉点的位置确定。
3.3.2 试验装置
3.3.2.1 视野计:由三部分组成:
a. 半圆弧弓:半径300~340mm,可以绕通过其中点0°水平半径而转动,两边自0°起每5°有一刻度,延伸至90°,弧弓上装有可滑动的白色视标;
b. 记录装置:记录针通过轴轮等组件与视标连动,将视标的方位和角度对应地记录在视野图纸上;
c. 座架:用以支撑半圆弧弓及固定记录装置。
3.3.2.2 标准头型:应符合GB 2428,表面涂黑漆,两眼瞳孔位置装置6.3V小灯泡,灯泡顶点连线在两眼中点后7±0.5mm,头型本身的视野应符合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标准头型在工作台上安装的位置,应能使左右眼分别置于半圆弧弓的圆心处,并直视其“0”点。
3.3.2.3 记录纸:与记录装置配套使用,上印有平均视野曲线。
3.3.2.4 求积仪:测量图形面积,精度0.1cm2。
3.3.3 试验条件
3.3.3.1 按受试面具号码,选用相应号码的标准头型。
3.3.3.2 测试工作在暗室中进行。
3.3.3.3 正确佩带面具,头带不过紧、过松,注意眼窗的左右对称性。每面具须脱戴试验3次,取其平均结果。
3.3.4 试验步骤
3.3.4.1 检查视野计、记录装置和视标连动工作是否正确,并仔细校正。
3.3.4.2 在记录台上正确装好记录纸。
3.3.4.3 把受试面具佩带在标准头型上,调整正确,不过松、过紧。
3.3.4.4 将戴着面具的标准头型放在座上,使左(或右)眼处于弧弓圆心,并接通该眼灯泡电源。从垂直或水平的任一方位开始每15°~30°之间测量一点(看视野变化大小酌情而定),直至全方位都测到。
3.3.4.5 移动头型,按3.3.4.4条对另一眼测量然后取下记录纸。
3.3.4.6 将面罩脱下,重新调整,按3.3.4.2~3.3.4.5条步骤,复测3~4次。
3.3.5 结果
3.3.5.1 把每张记录纸上所记的点,分别按左、右眼视野,连接成封闭曲线,除特殊点外,一般要自然平滑。
3.3.5.2 用求积仪分别量取每张记录纸上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的面积Si,设未戴面具的相应平均视野图面积S,测得视野保存率τ。
式中:τ——视野保存率,%;
γ——校正系数,由图给出;
Si——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面积,cm2;
S——平均视野图面积,cm2。
图3 总视野和双目视野校正系数图
3.3.5.3 按照每张视野图左右视野曲线的下方交点的位置,得出下方视野值(度)。
3.3.5.4 求出受试面具多次视野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3.3.6 试验报告
按
3.4 面罩装配气密性的试验方法
3.4.1 原理
使装配好的面罩内造成一定正压,如面罩漏气,则面罩内压值降低,漏出气量可以用一定时间压力值下降衡量。
3.4.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4。
图4 面罩装配气密性试验装置
1―螺旋夹;2―活塞;3―面罩;4―通气塞;5―夹具;6―压力计
3.4.3 试验步骤
3.4.3.1 检查仪器管路的气密性 先用夹子夹住通往气塞(4)处的胶管使之不漏气,打开活塞(2)使内压值达4.7±0.5kPa,关闭活塞(1),压力计在0.5min内不下降为气密。
3.4.3.2 调整压缩空气压力,放松螺旋夹(1),开启活塞(2),逐渐打开压缩空气,将通气塞(4)堵死,慢慢旋紧螺旋夹(1),使压力计(6)指示值达0.5±0.1kPa。
3.4.3.3 取下面罩的呼吸阀片及护盖,封闭呼气孔,将面罩夹在专用夹具(5)上,并用通气塞插入吸气口,打开活塞(2)向面罩内充气使内压值保持为5.0±0.1kPa,关闭活塞(2),记录压力在1min内的下降值。
3.4.4 试验结果
每个试验面罩在1min内压力值下降小于50Pa为合格。
3.4.5 试验报告
按
注:头带式面罩的装配气密性,可将面罩佩带在标准头型(或模拟头型)上,通入压缩空气,当面罩内压值为2.0±0.1kPa时,连接结合处应气密。
3.5 呼气阀气密性试验方法
3.5.1 原理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抽气至规定负压,测定因呼气阀漏气而使负压值变化的速度或恢复到零所需时间,以评定其气密性。
3.5.2 试验装置
3.5.2.1 气密试验装置如图5。
图5 呼气阀气密测试仪
1―水柱压力计;2―定容腔体;3―被测呼气阀;4―抽气控制阀;5―空气流量计;6―流量调节螺旋夹;7―抽气泵
3.5.2.2 定容腔体:容积为150±10mL。
3.5.2.3 压力计:量程为0~2 000 Pa;精度为1 Pa。
3.5.2.4 气体流量计:量程为0~2 000 mL/min;精度为10mL/min。
3.5.2.5 秒表:精度为0.1s。
3.5.2.6 抽气动力:真空泵或吸引瓶。
3.5.3 试验条件
3.5.3.1 环境
温度为17~30℃;气压为101.325kPa;相对湿度为小于75%。
3.5.3.2 试样
a. 被测呼气阀要用酒精棉花擦净,晾干或吹干。
b. 被测呼气阀与定容腔体的连接要气密,与水平面垂直,阀片不因受力而变形。
3.5.4 试验步骤
3.5.4.1 检查仪器系统气密性 将定容腔体与呼气阀的通孔封闭,抽气至负压为1 180 Pa,关闭抽气控制阀后2 min内观察不出压力变化。
3.5.4.2 按试验条件准备好测试样品。
3.5.4.3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
3.5.4.4 以不大于500mL/min的流速抽气至定容腔内负压为1 250 Pa,关闭控制阀。
3.5.4.5 从负压为1 180 Pa起,启动秒表,记录45s时负压变化值或恢复到0时所需时间。
3.5.4.6 更换呼气阀,重复上述试验。
3.5.5 试验结果
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为不合格:
a. 抽气流速已达500 mL/min,而负压达不到1 180Pa。
b. 全面罩用呼气阀45s内负压变化大于590Pa。
c. 半面罩用呼气阀恢复至常压时间小于20s。
3.5.6 试验报告
按
3.6 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的试验方法
3.6.1 试验装置
3.6.1.1 试验仪器装置见图6。
图6 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试验图
1―调节螺旋夹;2―空气滤净瓶;3―空气流量计;4―测压三通管;5―微压计;6―呼气阀座具;7―受试呼气阀
3.6.1.2 流量计:量程为0~40L/min,精度为0.5L/min
3.6.1.3 微压计:量程不小于294Pa,精度为2Pa。
3.6.1.4 测压三通管内径φ16±0.5mm,长度100mm,传压孔在气流管内的开口不大于φ6mm。
3.6.2 试验条件
3.6.2.1 试验气流为30±0.6L/min,通过呼气阀前应经净化过滤。
3.6.2.2 试验环境为常态。
3.6.3 试验步骤
3.6.3.1 准备
a. 检查试验系统的气密性,通入较大流速的清洁空气,用肥皂水试漏;
b. 使流量计和微压计处于工作状态。
3.6.3.2 试验
a. 通入空气流,调节至规定的值,测出不装呼气阀时的阻力P1;
b. 将呼气阀装入试验系统,空气流量重调至规定的值,测出此时的阻力P2。
3.6.3.3 更换呼气阀样品,重复
3.6.4 试验结果
每个呼气阀样品对空气流的阻力为:
P=P2-P1 …………………………………………(6)
3.6.5 试验报告。
按3.1.6。
3.7 面罩吸气阻力的试验方法
3.7.1 试验装置
3.7.1.1 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见图7。
图7 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图
1―调节螺旋夹;2―空气流量计;3―倾斜式微压计;4―测压三通管;5―标准头型;6―受试面罩
3.7.1.2 流量计:量程为0~40L/min,精度为0.5L/min。
3.7.1.3 微压计:量程不小于294Pa,精度为2Pa。
3.7.1.4 标准头型:符合GB 2428。
3.7.1.5 测压三通管:内径φ16±0.5mm,长100mm,传压孔开口不大于φ6mm。
3.7.1.6 抽气泵:抽气流量不低于30L/min。
3.7.2 试验条件
3.7.2.1 对可拆卸滤毒罐的面具,须把滤毒罐去掉,不能拆卸的(如过滤元件袋)结构,在测试结果中扣除单独的过滤元件对空气流阻力,来代表面罩的吸气阻力。
3.7.2.2 试验用的标准头型和面罩号码相匹配、配戴正确,密合框不应漏气,导气管弯曲180°。
3.7.2.3 试验连续气流为30±0.6 L/min。
3.7.3 试验步骤
3.7.3.1 检查试验装置各连接部位应达到气密。
3.7.3.2 使流量计和微压计正常工作。
3.7.3.3 开动抽气泵,调节螺旋夹,使气流量为30±0.6 L/min,测出系统阻力P1。
3.7.3.4 按
3.7.4 试验结果
单个面罩阻力值为:
P=P2-P1 …………………………………………(7)
3.7.5 试验报告
按3.1.6。
3.8 面罩镜片透光率(透光比)的试验方法
同GB 2410。
试验报告按3.1.6。
3.9 头罩式面罩(橡胶)老化前300%定伸强力、扯断强力、扯断伸长率的试验方法
同GB/T 528。
试样从头罩式面罩密合框边缘、头部截取。
试验报告按3.1.6。
3.10 呼气阀热空气老化试验方法
3.10.1 原理
使气密性合格的呼气阀片,在常压及规定温度的热空气作用下,经一定时间老化后,测定其气密性能。
3.10.2 试验装置
热空气老化箱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箱内试验区域温度波动范围为±2℃;
b. 箱内需有连续鼓风装置;
c. 应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3.10.3 试验条件
a. 老化温度:100±2℃;
b. 老化时间:8h。
3.10.4 试验步骤
3.10.4.1 将老化箱内调温至100±2℃,待温度稳定后,将试验样品置于阀座,呈自由状态封在老化箱中。试样间距不小于5mm;试样与箱壁的距离不小于50mm。
3.10.4.2 试样按要求放入恒温的老化箱内8h取出,于常温下放置4h后,检查是否发粘或变形,并按3.5试验其气密性。
3.10.5 试验结果
按3.5.5。
3.10.6 试验报告
按3.1.6。
3.11 面罩、导气管、滤毒罐(盒)间结合强度的试验方法
3.11.1 原理
采用橡胶拉力机测定面罩与导气管、滤毒罐(盒)或导气管与滤毒罐之间的结合强力。
3.11.2 试验装置
试验仪为摆式橡胶拉力机,技术要求为:
a. 测量范围:0~980N;
b. 下夹具的牵引速度:100±5mm/min。
3.11.3 试验步骤
3.11.3.1 将装配好放置24h的面罩Y型管下部夹入拉力机的上夹具内,夹具方向应与Y型管成垂直方向。
3.11.3.2 将导气管下端夹入下夹具内使下夹具离Y型管口约20~30mm,开启拉力机,当荷重刻度盘上的读数大于规定值时,停止试验。
3.11.3.3 面罩与滤毒罐(盒)、导气管与滤毒罐间的结合强度的试验,可采用辅助措施固定后,按3.11.3.1、3.11.3.2规定。
3.11.4 试验结果
结合强度值分别从荷重刻度盘上读取,其读数大于规定值时为合格。
3.11.5 试验报告
按3.1.6。
注:面具部件间的结合强度亦可用静吊重法试验,导管式面具试验吊重15kg,直接式面具试验吊重5kg。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解放军57605部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山西新华化工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六贵、包国卿、程兴仁、张雪丽、腾金山、孙文杰、张喜田、刘忠华。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解放军57605部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山西新华化工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六贵、包国卿、程兴仁、张雪丽、腾金山、孙文杰、张喜田、刘忠华。
责任编辑 :rednoah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或转发本文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