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安监总局印发出台。《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规划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就安全生产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及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为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科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总体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以防范重特大事故为主攻方向,以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实施了1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取得了61项先进技术成果。先后选择抚顺矿区、河北峰峰矿区、淮北矿区和淮南矿区、中石油、熊猫烟花、三峡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60多个示范工程,建立了4个国家专业中心31个相应实验室、32个省级中心94个实验室和6大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成8个安全生产领域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核准批复了170多家甲乙级安全检测检验机构,培养了15万多名本科以上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
5年中,我国安全生产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有了新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有了新进展,安全技术支撑平台有了新增长,安全生产科技队伍技术水平有了新提高。截至2010年,我国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总量已经实现连续8年下降,已降至36万3383起,事故死亡人数降至7万9552人。
但与此同时,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一方面,事故总量仍然较大,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尘肺病等职业病、职业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尘肺病约占职业病病人总数的80%,近年平均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万多例。另一方面,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部分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居高不下,安全保障面临严峻考验。轨道交通、隧道、超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管网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凸显。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管理水平低下。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政策指导
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大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对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并将“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今后重点推动的8个科技攻关方向之一。
2011年9月21日,国务院1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要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坚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方向,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依法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引领、企业自主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新格局。坚持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重要支撑,大力整合安全生产科技优势资源,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安全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技术装备升级,不断推进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力争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大型装置研发、技术支撑平台和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安全产业化建设及完善安全生产标准等方面有新发展,在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方面有新建树。
《规划》紧紧扣住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科技兴安”战略,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的通知》及《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等文件,抓住社情民意关注的重特大事故和事件热点科技问题,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强化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科技支撑、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培育和创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为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形势需求
近年来,安全生产科技在推动安全生产“三项建设”,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需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对安全科技的推动力不足,投入有待加强;二是安全科技研发体系尚不健全,研发机构投入的随机性大;三是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科技提升生产力水平的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安全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技术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性不强;四是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缺乏有效途径。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依赖日益加大,受资源环境影响,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延伸,各种危险因素生成、演化与流动规律突变。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园区后,一体化安全保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国国家级开发区222家,其中涉及化工的开发区有85家,在省级开发区1346家中,涉及化工的开发区有507家,均占总数的1/3多。生产制造设备和装置成套大型化、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对安全监测监控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超前感知系统,应急救援装置大型、专业、配套和信息传输无域限、无时限、可视化、智库系统建设等技术研究和攻关,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生产发展需要,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亟待深化。截至2010年底,我国千万吨以上炼化基地已达20个,仅中石化就拥有13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乙烯产量1419万t,百万吨上以乙烯生产装置已达5套;油气管道总长达约7.8万km,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能力分别达到1.78亿桶和1.68亿桶。
面对现有的问题和挑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培育和创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未完待续)
编辑 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