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究竟是什么,感觉太抽象了,不知道具体做些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时,听到最多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标准,很多企业不知如何才能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安全文化体系。如何使安全文化更加形象、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安全生产从业者普遍思考的问题。
2009年1月1日,经过国家安监总局批准,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出台的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导则》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与保障条件,为企业创建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导则》的起草背景、起草思路和起草过程是怎样的,对企业安全文化提出了哪些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导则》的执笔起草人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毛海峰。
背景与目的
毛海峰介绍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当时概念比较模糊”。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最先是在1986年,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从此安全文化及其建设就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认知和重视起来。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已经开始积极着手建设自身的安全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大多企业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毛海峰表示,比如目前一些企业对安全文化的内涵认识模糊、不了解;对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不清楚,建设过程表面化、形式化;自身安全文化的建设没有准绳,唯“长官”意志;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模式缺少研究,难以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把握;对安全文化的系统性缺乏认识,难以深入开展,主要以模仿为主。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
“从国际和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求来看,应该建立一种使企业安全文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机制,从而使安全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有效提升员工安全行为的激励过程。”毛海峰说道。
由此,有必要尽快制订一个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行业标准,以指导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于是,由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立项,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等部门联合起草了《导则》,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严格地审定,最终确定了《导则》的内容,旨在为企业创建安全文化工作提供指导。
《导则》的制订,目的在于使安全文化不再抽象,规范企业的建设行为,解答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否达到系统化、全面化的要求?有什么缺陷或不足?与其他单位相比,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安全文化持久深入发展的途径怎样实现等等。标准就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建设思路和指南,让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方法、有依据、有操作明确性,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到实效,持续稳固发展。
思路及出台过程
“起草标准的时候,我们普遍感到有些艰难。”起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标准,这在安全生产领域,是一项破冰之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的制定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一部相关标准或准则可供直接借鉴。对于安全文化建设问题,由于其复杂性较高,发展时间较短,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认识莫衷一是,意见很难统一。“但是起草者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作为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需要适应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安全生产实践过程,该标准必须能够满足差异性、综合性与兼顾性的要求。”毛教授表示,这是制定标准的的前提。
在起草《导则》的过程中,起草者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严格区分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突出基本要求,避免具体方法;注重实际应用,自成严谨体系。
据毛海峰介绍,从2003年开始,就有专家提出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的问题。2006年,在国家安监总局的组织指导下,主要起草单位开始酝酿、商讨制订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的相关事宜,同年11月,起草单位向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委员会提出了标准的编制申请。2007年5月,国家安监总局正式下达了制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的任务书,主要起草人通过收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编制了标准基本框架,进行行业和企业调研,起草了《导则》初稿,同年12月编制完成了征求意见稿。2008年4月完成了《导则》的送审稿,10月召开标准审定会。2008年11月19日,国家安监总局发布了这一标准,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内容及要素
《导则》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即: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此外,《导则》还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即: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内部和外部的文化特征,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行为的自我约束,通过全员参与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进步。制定标准时,起草者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模式归结为7要素关系模式(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创新,充分反映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符合实际建设过程的需要。”毛海峰说道。
图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模式
《导则》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7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安全承诺、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自主学习与改进、安全事务参与、审核与评估。这7个要素基本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在要求,企业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就是要把这些要素的原则性要求转化成适合自己企业文化背景和经营需求的实际做法,扎实、长久地进行下去。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承诺是核心,行为规范是依据,其他各个要素是保障。”对于如何以此为指导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毛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提示。
在安全承诺方面,《导则》建议企业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并对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员工和相关方提出了具体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应做出有形的表率,应让人感受到对安全承诺的实践;各级管理者应起到示范和推进作用,形成严谨的制度化工作方法,营造有益于安全的工作氛围,培育重视安全的工作态度;员工应充分理解和接受企业的安全承诺,并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实践这种安全承诺;相关方应知晓企业的安全承诺,必要时供应商、承包商等相关方提供相应的安全承诺。
在行为规范与程序方面,《导则》明确了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建议企业确保拥有能够达到和维持安全绩效的管理系统,建立清晰界定的组织结构和安全职责体系,有效控制全体员工的行为。
安全行为激励方面,《导则》建议企业建立员工绩效评估系统,并建立将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在组织内树立安全榜样典范,发挥示范作用。
在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方面,《导则》建议企业建立安全信息传播系统,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提高效果;优化安全信息的传播内容;就安全事项建立沟通程序,确保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之间、企业与外部相关方之间的沟通。目前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际中,这是应用最广泛的要素。
在自主学习与改进方面,《导则》建议企业建立有效的安全学习模式,实现动态发展的安全学习过程;通过建立正式的岗位适任资格评估和培训系统,确保全体员工胜任自己的工作;鼓励员工对安全予以关注,进行团队协作,对改进措施提出建议;将经验教训、改进过程等信息编写到企业内部培训课程或宣传教育中,使员工广泛知晓。
在安全事务参与方面,《导则》建议企业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相关事务,主动分担安全责任,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可以被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内在的习惯。
在安全审核与评估方面,《导则》建议企业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关注安全绩效下滑的前兆,给予及时的控制和改进。
编辑 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