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我顶着38℃的高温,再次来到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上次来这儿是2005年3月,当时公司正在建设中,是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的二期工程。
我之所以冒着高温酷暑来到宁波万华,是因为有份割舍不断的安全情结。我1982年1月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当年的烟台合成革厂异氰酸酯(MDI)车间(今天的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该厂1978年由日本引进了一套聚氨酯生产装置,我有幸参与了车间的整个建设过程,从设备的安装、试运转、投料运转到正常运行。
我是学化工专业的,当时在车间十几个技术人员中,只有我一个女性,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太适合爬高、下罐之类危险性比较大的工作,1985年,厂里安排我从事车间的安全环保工作。
说实话,那个年代人们的安全意识很淡薄,从领导到员工都认为安全环保工作只不过是查查烟头、办个动火证、检查一下着装、检查一下排水的化学需氧量是否合格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因此,厂里大部分车间的安全员是由一些老工人来担任,好多人认为我是大材小用,我也干得很没有情绪。
自1983年投产到1995年,13年的时间里,MDI车间由于引进的技术存在一些缺陷,加之管理上没有经验,各阶层员工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的是手提安全帽、肩披工作服、脚踏拖鞋的现象,“跑、冒、滴、漏”严重,以至于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人员伤害也比较多,形成了一个发生事故、停车、检修、人员伤害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产量勉强达到了年产1万t的设计能力。这13年的停滞,员工的泪水、汗水甚至鲜血却没有少流。因此,造成了MDI人纷纷“外逃”的局面,我也是在1994年离开MDI到山东经济学院任教。
在山东经济学院,我讲《劳动保护》课程,即现在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教学中,我把安全管理理论和在MDI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很受学生欢迎。我于2007年底被评为首届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同时,我通过系统学习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场所的安全是企业吸引人、留住人最基本的条件,而不是单纯的查烟头、安全帽那么简单。
这期间我先后去过万华3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烟台万华在经历13年的徘徊后,血的教训使企业醒悟: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安全。公司不惜重金引进美国杜邦安全文化,成立了HSE事业部,由安全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主管。又适逢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万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设计能力1万t的装置上经过技术改造生产出20万t,并一举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年的一个车间发展成为烟台、宁波两个年产共50万t异氰酸酯的国际一流企业,实现零伤害、零事故、零排放。
这一切源自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源自于公司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是公司发展的第一风险”,“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源自于“安全绝不妥协”的安全管理方法。正所谓理念变带来行为变啊!
编辑 海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