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他顶着盛夏三伏的烈日,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乘了一百多千米的汽车,来到了我这里,仅仅只为了应急预案上几个改动的字。
他是市区第二生物化工厂安委会的罗主任。在4个月前的一个中午,他舍生忘死,身先士卒,带领着全厂工人扑救了一场20多吨有机剧毒品硫酸二甲酯泄漏大事故。
硫酸二甲酯泄漏产生的气体,如同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毒气弹、芥子气一样。它比氯气毒性大十几倍,而它发出的气味却比氯气好闻得多。人在中毒时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只有在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后毒性才突然发作,致人于死地。过去的多次此类事故,都曾造成了多人死亡。
老罗他们厂在这次事故中无一人伤亡,而他自己却差点儿“光荣”了。
前天市专家组评审了他们工厂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把预案中“用生石灰和纯碱”吸收泄漏在地面的硫酸二甲酯,改为“用砂土吸收”。他问我,“这是为什么?”他们十多年来一直是用石灰和纯碱吸收少量泄漏的硫酸二甲酯,谁也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因为硫酸二甲酯很容易分解成硫酸与甲醇,酸当然需要用碱中和。
我告诉他,专家组的意见是根据硫酸二甲酯的理化特性做出来的。硫酸二甲酯是一种油状液体,沸点为188℃。在20℃时蒸气压小于133.3Pa,就是说硫酸二甲酯在常温下蒸发不是很快。这种情况下人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用砂土吸收后,倒至空旷处掩埋比较好。如果用碱吸收,必然会在现场产生大量反应热,造成硫酸二甲酯的剧烈蒸发,增加了空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对抢救人员是很不利的。
他沉思了好大一阵。“是有道理。上次我戴着防毒面具,穿着全身防护服,一个人站在最前面,一包包往里面倒纯碱,几个小伙子们在后面远远地帮我递包。碱一倒下去,一股热气腾腾的白烟冲天而起。我们一连倒下几吨纯碱。大白天还没什么反应,一到半夜,我的喉咙突然好像被‘卡’住了,呼吸十分困难,我明白这是中毒反应。我在现场的时间毕竟太长了,防毒面具显然有点失效。我早就预备了急救药品,这时就立即服药,又赶紧跑往医院,要求急救……不然,就完了!”
“在现场其实有很多现成的沙土,可惜我们都没有用上,白白花费了不少的纯碱,还差点出了事!”
他临走还讲,应急预案这个“小改动”好。 “小小细节往往决定了大事的胜败”。
刚刚送走了老罗,我又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在20年前的8月25日的上午,大江口维尼纶厂消防队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在107国道上有一辆载着黄磷的货车起火了。
“火情就是命令。”当他们赶到事故现场,发现就是一辆解放牌旧货车停在公路的一侧,上面装有几十桶黄磷。车上的火势并不大,只是有少数几桶黄磷在燃烧,大部分铁桶都还好好的,四周都是空旷的田野。这样的一个小火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们打开高压水龙头,在水流的掩护下,几个消防队员跑上前,迅速打开了车箱门,爬上了车箱,把铁桶一个个往下扔。在消防水流的冲击下,铁桶里的热水四处喷溅着,湿透他们的全身上下,他们也毫不在意。
他们完全疏忽了。这热水,已不是一般的热水,而是已经掺和了大量熔化了的黄磷的液体。
黄磷是自燃物品,自燃温度是30℃,平时存放铁桶里,而且是浸没在水中的。这车上黄磷着火,无疑是盛装黄磷的铁桶漏干了里面的水。黄磷的熔点是44.1℃,也就是说水稍加热,只要超过摄氏四五十度,铁桶里面原本是固体的黄磷就能完全熔化成液体。可以说,这时车上所有的黄磷几乎全熔成液态了。
不一会儿,车上的几个消防队员马上变成了一团团的火球。为了抢救这总价值不过3万元的几吨黄磷,我们付出180多万元的伤员医疗治疗费用,还有4个年轻消防队员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小灾变成了大祸,其根本原因就是扑救的方法错误。黄磷起火,是最忌讳用带压消防水冲击的。他们完全不用打开车门,爬上车箱……只需用低压水流往车箱灌,让着火的黄磷再次浸没在水中就行了。
今天,在我们工厂的应急救援预案编写、评审和演练中,千万别疏忽了这类“细节”,也别忘记了曾由这类“细节”错误产生的大祸呵!
编辑 玫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