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总觉得在安全工作的管理上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犯了彻底的唯心主义,因而安全工作的思维方式总是停留在“要舆论作先导,广泛宣传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的层面上,认为这样就会堵住安全事故的发生。事实上,只有从已存在的安全隐患或现状中分析好每一安全细节,才能找到具体的措施,从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制定相应制度、方法,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存在决定意识。从我厂对多年工伤的统计来看,手受伤约占60%,多数是因为对安全细节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所致。所以,细节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关键,这正如作家在创造艺术典型时常抱怨说:“情节好找,细节难觅”。细节既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安全管理的灵魂,看来,安全的控制,就是对细节的控制,否则,安全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这使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次安全事故。
一个铣工加工完一个工件后,关了机,正准备取下工件,忽然脚踩滑了踏板,她本能地用左手去抓工装的手柄,结果左手连同手套一齐被还处于惯性状态的铣刀卷进去,当即工友松了工装,取下手送到医院,,诊断为手指骨折,打上了钢针和石膏,形容枯槁,一脸的沧桑和痛苦,使我们到现场去追究谁之过?
首先是操作者严重违规,而违规细节的核心是侥幸心理。
因为按规定操作旋转机床是不允许戴手套操作,这点她很清楚。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她上班以来操作机床是从不戴手套的,她的工友们都说:“不知是鬼使神差,这次却戴了!”调查她本人时。才道出了原由——原来是侥幸心理作怪。她旁边是一台探伤机,探伤人员用的是塑胶手套,操作后一点也不脏手,这正符合女性的爱美的特点。时逢周末下午,她想下班后早点回家,于是借用别人的胶手套进行上下工件,心想:“就用这一次一定不会出事”。但天有不测风云,“就用这一次”的小概率事件,却变为百分之百的大概率事件。这便是安全事故的心理细节。
其次是现场管理上存在许多“软肋”,有很多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未管住,未管好劳保用品。
一是未管理好手套。
从她用手套的来源来看,对胶手套管理还不到位。如果有明文规定:胶手套,只能供专门人员用,不允许借给其它工种作任何用途,也许会消除这次安全隐患。
二是未管好劳保鞋。劳保皮鞋底部有很深的齿,那是用来防滑的。但操作者却穿的是一双普通塑料底鞋,这就大大降低了安全的功能,但我们在检查安全时,除锻造车间外,对机加工车间检查却很忽视,就这些细节使现场工人“易于受伤”:或摔跤、或被铁屑刺破脚底淌血、骨折。
现场文明生产管理不细。
她为什么会摔?经查实也与她的脚踏板的清洁有关。平时做清洁时只注意大环境的清洁,如清除铁屑、及其它脏物,对脚踏板下和地面上的油污却并不当一回事,当然会形成脚踩滑摔跤的安全隐患。
再次,对工位器具设计和使用的安全细节考虑不周。
工位器具和工装的设计在对安全性上考虑太粗糙,只注意功能性,忽略了安全性。这里在设计上有二点疏漏之处:其一,踏板的面积和长度不够,造成她取工件时必须在侧身的同时另一只脚就站在踏板边沿,很容易踩漏或滑倒摔跤;其二,紧固工件的手柄离铣刀位置太近,又无挡板,即使不戴手套手指离刀具的位置只有约50毫米,稍不慎,刀具就会“亲吻”手指,更何况她戴的是一支比她手指长得多的手套,这凸现了工装及器具在设计上安全系数太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厂技术部门设计的图纸资料一般并不经安技部门对安全性进行审核,如若不出事则很少有人去斟酌设计细节的安全性和将产生的安全隐患。
对人员培训和工艺规定上缺乏细节的规定,容易误导操作者。
如在对铣工进行安全培训时,只强调“停机后取下工件”,而“停机”和“停稳”意义上是有很大的差别;在工艺上,也只是规定“松开夹具,取下工件”,对动作的先后顺序未作精确的描述。如果关机后,操作者先用右手松开夹具右边螺母,然后用左手松开夹具尾顶针,这个时差刚好等于铣刀的惯性而停稳,即使手指接触刀具也不会产生意外,但这次操作者的动作正好相反,这便是在工艺细节上不能指导操作者进行可靠的安安生产带来的后果。
在加工方式和进刀方向的细节上,对安全的要求也缺乏“换位思考”。
在加工的方式上,在距铣刀最近的左手一边是采用顺铣好还是逆铣好,这个细节可能很少使人考虑,即使考虑也只是想到工艺性而忘却了安全性。在没有任何防护装置的情况下,前者即使不载手套,也会因为一些人不良的操作习惯,如松手柄时往往手中捏有棉纱,或者从顺铣方向用毛刷清除铁屑,甚至于用手从后面去摸粗糙度等,都有把手指拉进铣刀的可能。从前我在实习时,我的一个同学用分度头铣六方,就是为了从顺铣方向摸粗糙度而一手指被铣成一圆弧,所以对铣床而言,在顺铣一边操作是手指安全的大忌。而这次事故在无防护装置的情况下,与加工方式有一定的联系。这是我们技术员在加工的细节中所必须考虑的。
看来工厂安全工作的细节管理的确是以小见大,这如同“星火燎原”、“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的哲理一样,可小中见大,不可小觑。
对车间而言,我们该如何控制存在安全隐患的细节?
首先是要贯彻“三现”的制度,查明不安全的细节。
要查明有多少不安全的细节,作到“心中有数”,就不放过任何环节,就要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念,像寻觅恋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经典爱情一样,发现和去管理这些影响安全的细节,形成一种崇高的事业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实行“三现”的制度:深入现场,查看现物,了解现状,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制度。我们一定要像《中国青年报》赞颂的《煤矿灭火教授的精彩人生》的主人公徐精彩一样,比工人还要工人,深入煤矿最危险的地方,获取和研究灭火的细节资料,感人肺腑,细胞颤悠,认为他不愧是中国安全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次,加深对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和良好作业习惯的培训,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安全的熏陶到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操作习惯,认识到遵章守纪、接受安全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的神圣准则,让他们在接受安全教育上树立起“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的心态,从别人的不良习惯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学会摒弃一些传统的陋习。如有一次一位师傅手被铁屑划伤了,大家主动靠拢分析原因:他在机床上测量时未先清除工件附近的网状铁屑,是那伸展的锋利屑尖划破了肌肉,未伤及经络,否则还会造成残疾。大家吸取了这次血的教育,纠正好自己的一切不良细节,这叫安全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只要大家“一生平安”的希望在接受安全教育的暖流就不会止息,安全管理工作就会从迷茫中走向美好憧憬——平安是福。
再次,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醒目的安全标识。如劳保用品有《劳保用品发放和使用细则》;生产现场有《现场文明生产管理和实施细则》,《“3S”管理》,《旋转机床十大安全生产要领》,《起吊装备的明示规定》《转运叉车工行为准则》《多方作业的安全职责规定》等。标识管理它具有直观形象的明示作用,不可省略,否则会酿成人身伤亡事故。有个铸造厂,在高炉平台的拦杆上,由于缺乏警示标志:“拦杆上严禁坐人!”而一个工人就坐在拦杆上坠落而亡。血写的事实,使我们不断反省安全生产的“黑洞”。现车间内制作了许多安全标志,如“行车下严禁站人”“正在维修设备,请勿开机!”“防护罩内有人,严禁操作!”“新手上岗,注意安全,请多关照!”车间门口有“转拐、坡度大,请减速、鸣号!”等,使大家在生产中注意到每个动作细节的安全,把“警钟长鸣”化为了形象的符号,溶入思想中,落实在细节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旋转机床十大安全生产要领》都贴在机床醒目的地方,其内容为:“1、确定设备正常;2、确认工件装夹牢固;3、不戴手套操作;4、挂牌维修设备;5、穿好劳保用品;6、关好防护罩开机;7、换刀时要挂牌;8、紧急情况停机;9、清点工具后试机;10、断电打扫清洁。”这些醒目的细节或标识对现场的安全预防非常有效。如其中的“关好防护罩开机”,以前就因为未关,曾经零件飞出险些伤人,后来实行了这一条,彻底杜绝了零件飞出的安全隐患。
此外是对这些安全细节的巡视、检查、考核要一齐上,才能有效地发现细节,纠正不良习惯,规范岗位文明,制定有的放矢的安全措施,纠正那种纯粹的标语口号式的安全管理模式,而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管理体制。如前所说的那个从约6米高栏杆上坠下而亡的安全事故,据说以前有人看见过她坐在栏杆上的细节,但无人去检查、也无人考核,更无人去管理,就是出事的子夜,虽有值班人员,却蹲在办公室并未到现场巡查,这是失职。所以,再好的安全法规、制度、细节、安全标识,如若把它当成空中楼阁或一种装饰,也只能是一种没有实效的形式主义。
现安全工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根顶梁柱,而对安全细节的管理则如同构建和谐大厦的基石。中国要避免9.11悲剧的重演,近在消弭一场场的矿难,安全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把自然的、社会的、硬件的、软件的一切囊括于手中,少一点宏观,多一点具体,促使人人都像寻觅梦中恋人那样执着地对待安全工作,就会呈现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性美的意境——为社会、为工厂、为生命、为自己。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摆渡船夫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