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解读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8日
  • 作者:杨文芬 刘金艳 刘基
  • 来源:《劳动保护》杂志社
  • 浏览:
  • 查看所有评论
  • 打印文章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是预防作业环境中颗粒物对从业人员造成伤害的有效个体防护器具,可供工业、农业、医疗、科研以及国防等不同领域的人员使用。其生产量和使用范围在国内外各类呼吸器中均占据主要地位,对接触颗粒物的作业人员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该类产品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是劳动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生产中需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现行的国家标准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06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对GB/T2626-1992《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旧标准”)的修订。

新标准全面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使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要求,并结合国际标准对原标准在技术性能方面进行了合理的修改,总体要求更加系统、完整,基本实现了同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标准接轨。为促进新标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现将新旧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对照,解析新标准中的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的变化。

新旧标准变化内容解析

新标准定义的防颗粒物呼吸器包含了防尘口罩,其防护对象由旧标准的粉尘扩大到各类颗粒物,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等,可适用于各类存在颗粒状空气污染物的环境中,如煤矿、木材加工、打磨等粉尘作业环境以及焊接、铸造等金属加工作业场所。新标准采用了颗粒物的概念,更准确地描述了防护对象的特性,不仅与职业卫生标准相匹配,而且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标准相比旧标准,增加了预处理、面罩泄漏率及面罩阻燃性等技术要求;修改了面罩分类、过滤效率、呼吸阻力、死腔等指标的测试方法;删除了旧标准中对吸气阻力上升值、湿气阻力上升值和面罩重量的技术要求。

新增主要技术要求

预处理。旧标准没有要求面罩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前需经过预处理,而新标准则要求在进行过滤效率、泄漏率、呼吸阻力等项目测试前,先对样品进行湿度温度的预处理。具体要求如表1。

表1 预处理条件要求

该处理模拟了产品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条件,使测试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更符合,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适当考虑材料的温湿度耐受性。

面罩泄漏率。面罩与使用者面部的密合性是决定面罩防护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若面罩存在泄漏,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会从泄漏处进入呼吸区,影响使用者健康。新标准借鉴了欧洲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定义了随弃式面罩总泄漏率和可更换式面罩泄漏率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受试者佩戴面罩做不同的动作来模拟面罩的实际使用条件,进行面罩泄漏率测试,要求面罩腔内的气溶胶(固体或油滴颗粒)浓度,与外部环境中气溶胶浓度相比,应小于标准值。通过这种方法,新标准较全面地评价面罩与使用者面部的密合性。

面罩阻燃性。面罩在意外接触火焰时,其阻燃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安全。新标准中采纳了欧洲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增加了面罩阻燃性的要求。要求暴露于火焰的各部件在从火焰移开后,不应燃烧或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面罩的阻燃性是衡量面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应选择具有一定阻燃性能的材料或对面罩做相应的阻燃处理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修改主要技术要求

面罩分类。新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将面罩按结构分为三类,将旧标准中的简易防尘口罩归类于随弃式面罩,将复式防尘口罩归类于可更换式半面罩,并在新标准中增加了全面罩。新标准对面罩的分类更加符合高浓度粉尘作业场所的需要,并与国际通用的面罩分类相一致。

过滤效率测试介质。过滤效率是表征过滤元件对各类有害颗粒物的防护性能,是呼吸防护用品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过滤元件的过滤效果主要受颗粒物性质(固体,液体)的影响。新标准增加了对防颗粒物过滤元件的分类,即KN类(过滤非油性颗粒物)和KP类(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分别采用非油性、油性颗粒物作为测试介质对过滤元件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充分考虑了作业场所存在的颗粒物性质,更加符合我国职业防护的实际需求。

新标准中采用氯化钠(NaCl)固体颗粒物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或性质相当的油性颗粒物作为测试介质,取代了旧标准中的医用滑石粉测试介质,并对颗粒物粒径范围加以严格限制:固体颗粒物,浓度≤200mg/m3,计数中位径为(0.075±0.020)μm,几何标准偏差≤1.86;油性颗粒物,浓度(50~200mg/m3),计数中位径为(0.185±0.020)μm,几何标准偏差≤1.60。

主要原因是,过滤效率的测试结果与测试介质的粒径大小有关。有研究表明,当采用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过滤元件进行过滤效率试验时,最易透过的颗粒物粒径为0.3μm左右。旧标准中阻尘效率的测试介质为滑石粉,粒径较大,已经不符合现代生产的实际环境。故新标准采用粒径接近0.3μm的氯化钠(NaCl)固体颗粒物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油性颗粒物作为测试介质,能够更有效地检测呼吸器的实际应用性能。

过滤效率测试流量。新标准采纳了美国标准的有关要求,考虑了中等体力劳动强度下人的最大瞬时吸气流量,以此流量作为检测流量,来评价过滤效率的实际情况,即将检测流量从30L/min提高到(85±4)L/min。同时,在过滤效率测试之外,新标准增加了加载过滤效率的测试,考虑到颗粒物在过滤元件上有一定量的累积后过滤效率的变化,要求过滤效率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均不得小于标准值,更加严格保证了呼吸器的防护性能,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

过滤效率分级。新标准将过滤效率的分级更加细化,根据过滤元件对颗粒物的滤过百分比进行区分。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有90%、95%和99.97%三个过滤效率级别,全面罩有95%和99.97%两个过滤效率级别,见表2。此分类级别结合了国际标准的分级方法,符合我国防颗粒物呼吸器的实际使用情况。

表2 过滤元件的级别

面罩死腔。面罩死腔直接影响佩戴者吸入空气的成分,死腔过大,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CO2)含量较高,容易引起使用者呼吸困难,当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超过2%时,就会发生呼吸障碍。所以,新标准取消了旧标准中面罩在标准头模上有害空间注水的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规定以吸入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表示,结果平均值应≤1%,以保证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呼吸阻力。防颗粒物呼吸器不仅应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理舒适性能。由于新标准将检测流量由旧标准中的30L/min提高到(85±1)L/min,采用更高级别的过滤元件,所以,新标准对吸气阻力及呼气阻力的指标要求均做了相应修订,吸气阻力应≤350Pa,呼气阻力应≤250Pa,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删除主要技术要求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材料和新的加工工艺,使其重量明显降低,旧标准中对面罩重量的要求普遍能够满足,因而在新标准中删除;此外,在新标准中,过滤效率、呼气阻力、吸气阻力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温度和湿度预处理,而旧标准中的阻力上升值已被包含于新标准的呼吸阻力测试中,故不需要单独提出。

标准更新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对职业病的防护日益重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作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之一,对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尘肺病高发的现状使社会对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新标准的制定对规范产品的性能及市场具有引导意义。新标准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不仅关系着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产品的生产质量,更是为了促进全社会提高劳动防护意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或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