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员工的卓越修炼6法》课程简介
一、课程背景
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是组织健康运营的保障,具备良好职业化素养的员工往往能够从自身做起,与组织共同度过变革震荡期,并实现个人成长。
然而现实中,很多员工囿于自身格局和思维模式的局限,常常表现出消极被动、心浮气躁、牢骚抱怨的状态。通过多种手段持续提升每个职场人的职业化素养,成为管理者必须的功课,让员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变革时代的挑战,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基于上述现状,将心理咨询技术、教练与引导技术与职业化培训相结合,将拓展体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从心智修炼的角度出发,为学员提供卓有成效的心理训练和职业化辅导,通过对人性规律的探讨,触动员工内心深处的积极潜意识,产生持久而深刻的改变。课程在帮助企业打造和谐上进的职业化员工队伍的同时,也帮助参训学员调整情绪降低压力,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实现职业化水平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的双提升,为企业培养执行力强、团队凝聚力强、个人素养强的“三强”员工。
本课程各部分可作为独立模块,根据企业需求、课程时间、学员情况、现场反馈等因素,有选择地加以侧重。课程案例结合学员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发掘,让学员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二、课程目标
1、激活员工士气,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树立团队意识。
2、提升员工职业化水平,学会用正确的思维和工作状态面对本职工作,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各项挑战,用职业化思维应对现实问题。。
3、帮助员工知己解彼,掌握职业化的沟通方式,与上级、平级建立和谐的人际互动。
4、帮助员工有效减压和管理情绪,掌握自我管理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5、帮助员工从高格局看待事物,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命运结合,敬业爱司,专注投入。
三、学员对象
职场员工
四、课程时间:2天
五、授课形式
拓展游戏体验、引导技术、教练技术、小组讨论、个案演练、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影视分析、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
为了让课程符合现场学员的实际情况,培训师会通过现场多种互动手段,结合培训诉求,解决学员的现实问题,灵活调整课程模块,运用混合式培训方法,达成培训效果。
六、课程模块
【模块一】知己解彼,内外兼修——职业化员工的性格修炼(素养)
性格体现人的外在行为特征与内在心理倾向,是了解人性规律的入门工具。通过性格测试、性格观察、性格体验,学员可以深刻反思自我的行事风格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此模块通过对性格色彩的解读,实现知己解彼,最终导向“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自我修炼方向。
一、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1、为什么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一见就烦?你怎样面对性格差异?
2、面对性格差异,你的看法会决定你的心态、情绪
3、了解性格差异后,你看待身边的人有何变化?
4、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处理压力与情绪?
二、透过性格看职业化修炼与压力情绪管理
1、学习性格的四门功课:洞见、洞察、修炼、影响
2、职场人一生的功课——“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3、理解他人,让交流更顺畅,情绪更稳定
三、放下情绪困扰,与各种性格的人和谐相处
1、与各种性格的领导打交道方式
2、与各种性格的同事打交道的方式
3、用适合他人的方式与人沟通
四、学习性格的四大作用
1、知己解彼,相互包容
2、自我修炼,扬长避短
3、钻石法则,影响他人
4、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部分体验活动:
1、性格测试与解读
通过性格色彩测试和学员现实体验,感受不同性格的行为风格差异,从而迈向知己解彼的奇妙旅程。本环节的体验强调对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观察,学员会感受到先天性格与后天个性的共存,它们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2、不同性格行为体验
该活动不仅有现场学员的自我演绎,更有与工作相结合的场景模拟,通过真实生动的体验,让学员意识到人的复杂性与差异性,能更好地处理不同性格人际关系。
3、团队共创:发挥性格优势,推动自我进步
学员群策群力找到每种性格特点背后的优势与过当。体验不同性格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不同表现,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每种性格背后不同的动机,以及同一性格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行为。
【模块二】以终为始,目标明确——职业化员工的认知格局(素养)
价值观决定行为,目标决定行为的方向,本模块立足于职场人自身的追求与渴望,探索内在需求与动机,通过教练式剖析学员的内在的追求和愿景,体验自己最本源的驱动力。作为职场精英,个人价值观只有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才能在企业走得远,走得稳。
一、找到你内心深处的渴望
1、价值观排序——做与不做的根源
2、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有从容好心态
3、与组织共同发展,是成长的捷径
4、找到愿景,以终为始有方向
二、运用逻辑六层次,让自己通透
1、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六层次是什么
2、逻辑六层次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
3、逻辑层次现场案例体验
4、职业化员工的角色定位
5、运用逻辑层次实现人生的转变
部分体验活动:
1、逻辑层次体验
通过现场学员案例,让多人参与其中,体验逻辑层次带给人的启迪。此环节往往产生极佳的现场效果,帮助很多内心纠结的学员找到症结所在,并开始着手改善。
2、愿景展望
通过团队共创、未来描绘等活动,帮学员从感性角度找到成功画面,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开展职业生涯。此活动将理性潜意识的内容转化成直观可见的远景图,在帮助学员明确方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员对企业的忠诚度。
【模块三】全面思考,洞彻世事——职业化员工的思维方式(素养)
一、个人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思维模式的转变
(一)人性的终极规律——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决定了态度、行为、习惯
(二)全面思考的六重境界——从0-1维思考到4+1维思考
(三)典型的二元论思维:情绪化与草率下结论
(四)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五)一位骨干员工的纠结——他该如何思考这件事?
二、掌握事实真相,做出明智决定——了解真相的学问
(一)你真的了解真相吗?
(二)真相是怎样被扭曲的?如何找到他?
(三)案例:你认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差距有多大?
(四)不断更新——不要淹死在经验之河
(五)洞彻世事人情,做智慧的职场人
三、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框架
(二)问题解决逻辑树:WHY与HOW
(三)结构化的思考方式
(四)现实问题的现场解决演示
【模块四】积极主动,操之在我——职业化员工的心理建设与激励(积极性)
该模块立足于积极心理学,通过体验活动,让学员意识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学会以正向的心态及理性思维去面对职场,明确职业化塑造与个人职业能力的关系,塑造积极的职业意识。
原则: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的选择
观念:我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我可以通过实践操之在我,扩大我的选择的自由
方法:找出自己受制于人的倾向,培养操之在我的回应,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转型人
1、人际互动的4C理论:链接、交流、合作、共创
2、现场调研:我最大的职业困惑
3、影响圈、关注圈与掌控圈
4、人生四选择——痛苦、改变、接受、离开
5、做自己该做的事,一切操之在我
6、职业化员工的自我管理
部分教学活动:
1、团队共创:我的职业困惑
每个人都有职业困惑,如果压抑否定它的存在,只能让心态更消极,而公开表达出来,才是正确面对问题的第一步,本体验活动让学员理性表达职业中的困惑,通过引导技术,将其归类排列,从中找到解决的思路,也为后续课程模块的调整侧重提供参考,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设计。
2、现场分析:我的能量投入在哪个圈?
让学员将自己的困惑分别放进三个圈内,直观体验其问题是否处于可改变的圈内。从中可以体会到,只有善于将注意力放在掌控圈和影响圈的人,才能不断克服困难,迎来良性转机,否则会陷入抱怨、无奈和痛苦中。
【模块五】掌控情绪,调节压力——职业化员工的情绪与情商管理(积极性)
情商是职场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时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该模块通过学员对情绪的体验,通过心理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提高情绪处理能力,觉察自身压力与情绪管理的能力,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压力,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一、人际沟通中的情绪换位——同理心
1、什么是同理心
2、同理心的关键点
3、同理心在情商中的重要性
4、现场体验活动:同理心倾听
二、同理心倾听与反馈
1、同理心倾听的奥秘
2、听出表达背后的情绪与需求
3、如何与上司沟通
4、如何与同事沟通
三、运用同理心有效反馈
1、表扬与赞美的AAA法则
2、批评与建议的AID法则
3、高情商管理者的沟通法则
四、情商与人际关系改善
1、人际关系的核心
2、职业化员工的人际关系
3、情商促进关系和谐
4、怎样运用情商实现良性人际关系
部分体验活动:
1、情境模拟:同理心倾听
2、现场演练:表扬与建议
职场精英在沟通中如何表达赞赏,如何表达建议,是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本体验活动教给学员一套实用工具,使之能够让表达更有效果。课程会安排作业,要求学员发表扬信息,通过微信发给同事或亲人,从中感受表扬的效果。
3、自我的烦恼和他人的烦恼
通过现实案例的体验,学会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其中自我情绪处理和对他人的情绪处理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本体验对学员有实用价值。
【模块六】团队凝聚,携手双赢——职业化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建设(团队)
本模块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室内拓展游戏,让学员感受团队竞赛带来的合作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设计,帮助学员凝聚团队精神,感受双赢带来的震撼效果,为今后工作中提高团队协作效能做准备。
原则:高效持久的关系必须有互惠;总体大于个体相加之和
观念:我要寻求别人的利益和我自己的利益,互利的合作强于独立的竞争;我珍惜别人的差异,努力寻求第三方案;合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会导致更好的结果
方法:在寻求互惠过程中找到勇气与理解的平衡,不断寻求双赢;通过双赢思维创造合力的结果。
拓展活动类别:
1、团队建设体验活动
2、全体热身体验活动
3、分组竞赛体验活动
4、总结提炼团队精神
- 上一篇:企业新主人翁精神与职业化素养 课程
- 下一篇:《行为领导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