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起,江西省大力整顿烟花爆竹生产行业。
事隔9年,这项工作进展如何?烟花爆竹事故是否会成为江西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的绊脚石?近日,记者跟随安全生产万里行采访团在江西采访时发现,面对去留抉择难题,江西省已经有了新的答案。
爱恨交加,难舍难分
6月16日,在万里行采访团与江西省政府座谈时,记者获知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向2275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发放了安全生产许可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萍乡、宜春、抚州、上饶、南昌5个设区市的12个县;全省共有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144家,零售点近1.6万个。2006年,全省发生烟花爆竹生产事故13起,死亡29人;2007年,发生同类事故9起,死亡17人;2008年,发生同类事故6起,死亡9人;今年初以来,发生同类事故4起,死亡10人。
这些数据说明,目前,江西省烟花爆竹生产行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据了解,地方政府还有将像李渡烟花集团这样的规模企业做大做强的打算。可以说,江西省对烟花爆竹生产行业既爱又恨。
江西省政府对全省烟花爆竹生产行业存在的问题十分清楚。
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通过几次整顿,江西省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从2001年前的2万多家,减少至目前的2275家,与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偏多。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弱,平均年产值不到300万元(全国平均水平为350万元)。
产品档次偏低,品种单一。在江西省的烟花爆竹企业中,有能力生产礼花弹、地面礼花、组合烟花等高端产品的并不多,大部分企业只能生产一些玩具类、线香类小型烟花。
安全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差,又缺少资金;业主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屡禁不止。
两大难题困扰关停
“我巴不得一夜之间就将这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部关掉,那样我就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江西省副省长洪礼和说。要关停这些企业,就必须妥善安置从业人员,并对各方进行经济补偿。这两个问题一直让江西省头痛不已。
在江西,除了正规企业外,还有一些乡村小作坊也在生产烟花爆竹。一旦关停这些企业、小作坊,很多人员将面临着失业。在短时间内,地方政府又很难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的顾虑,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再三思量。
此外,2275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以每家补偿5万元计算,总金额已超过亿元,地方财政一下子很难拿出这么多钱。现在,省政府每年要向一些市、县拨付一定的款项,用于关闭那些烟花爆竹小作坊。
这些当然不是长久之计,通过逐步摸索,省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按照省政府出大头、市政府出小头,5万元保底的经济补偿政策,加大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关停力度。从2008年开始,江西省将按企业上缴的税收,确定经济补偿额度,采取关停措施。
出台政策大力整顿
洪礼和说,从大的方向上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上立足,须由市场决定。如果有一天,因为科技进步,出现了烟花爆竹的替代品,则无需政府努力,很多企业会自然退出市场。他表示,随着江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烟花爆竹生产行业还是要逐步退出市场的。
江西即将开始第二轮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工作。根据省政府的要求,相关部门将严格把关,坚决取缔不符合生产条件和隐患整改不达标的企业,力争用两年至三年时间,实现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减少40%的目标。对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产品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比如礼花弹企业,各相关部门将加强管理、监督。
此前,江西省开展过两次烟花爆竹行业整顿。第一次整顿是将烟花爆竹生产家庭作坊全部取缔,引导业主上山建基地,由作坊式生产到基地化生产。第二次整顿是将烟花爆竹生产从基地生产提升到初步工厂化。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整顿是要将烟花爆竹生产从初步工厂化提升到高水平工厂化。
江西省政府下发的文件提出了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四个先退、两个延长缓冲期”,即资金投入少、就业人数少、上缴利税少的企业先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企业先退,整顿期间责令搬迁而尚未搬迁到位的企业先退,厂房设计不规范或厂房布局已不能适应产品规格标准的企业先退;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且布局规范、管理严格的烟花爆竹企业,在去年整顿中上山建基地且布局规范、管理严格的烟花爆竹企业(基地),可以适当延长退出市场的缓冲期。这一政策的提出,受到了各方的欢迎。(本报记者 李 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