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液氯发生事故处置的基本措施

一、了解其理化性质和危害性,是减少人员伤亡,采取战术措施的重要前提。

  液氯是剧毒物质,是引发化学灾害事故的危险品之一,消防部队在日常处理有毒物质泄漏事故中,最常见的也是液氯泄漏,因此极具典型性。作为消防部队到场后,如何采取正确的防范和处置措施,防止泄漏源进一步扩大,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是我们救援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措施。

   1 、理化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蒸气密度 2.1~2.5 ,熔点 -34.6 ℃,沸点 -101 ℃。易溶于水, 20 ℃时每 100ml 水能溶解 0.73 克,在碱性水中分解。易液化, 0 ℃时 3.66 大气压可液化,液氯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 400 倍。能与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烃类、金属、粉末等许多物质反应,受热或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氯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与氢气混合,即使没有空气和火源,在光照作用下也能发生爆炸,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剧毒。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 0.002 毫克 / 升,超过 2.5 毫克 / 升,人体吸入后立即死亡。

   2 、危害特性

  液氯气化产生的蒸气比空气略重,易积聚在低洼处。人体吸入后刺激呼吸道造成肺部损伤和粘膜腐蚀;引起面部发青、呼吸困难、脉搏减少,产生肺水肿;刺激眼睛,造成结膜炎;直接接触液化气体则会严重灼伤皮肤和粘膜或造成冻伤。

   3 、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三种情况。出现中毒现象时,首先要将中毒人员迅速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安静、保暖、松解衣带,呼吸新鲜空气或供氧吸氧。溢出的液氯与氯水会侵蚀和毁坏衣服,如果衣服贴着皮肤会产生刺激和灼伤,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对脸部、眼睛和手脚等暴露部位用碱性肥皂擦洗后清水冲洗皮肤 5~10 分钟,冲洗时将眼皮掰开先冲眼睛,然后其它部位。

  ( 1 )轻度中毒:表现为粘膜刺激,如:眼睛流泪、结膜充血、刺痛、鼻咽部烧灼伤、咳嗽、气喘、恶心等。经休息和治疗,几小时后逐渐好转, 2~3 日内症状消失。出现眼结膜炎者,可用 2% 碳酸氢纳溶液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涂上可的松眼膏即可。皮肤灼伤者,应立即用 3% 氨水或 2~4% 碳酸氢纳溶液清洗。

  ( 2 )中度中毒:粘膜刺激症状加剧,可立即引起持续性的呛咳、胸部有紧迫感、声音嘶哑,可能引起反射性的喉及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体温增高,白细胞增多,也有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等。出现喉头、支气管痉挛者,给以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或雾化吸入加“异丙基上腺素、非那根及氢化可的松”等药治疗。窒息时立即输氧,也可将上述雾化吸入药物从气管内滴入。

  ( 3 )重度中毒:吸入高浓度氯气后可突然昏倒,意志丧失,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窒息而死。未发生立即死亡者,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及中毒性肺水肿,立即出现持续性剧烈咳嗽,吐大量血性泡沫痰,甚至咳血,严重者迅速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发生呼吸衰竭,有时由于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甚至使心跳停止而猝死。应善于识别早期肺水肿,在中毒 24 小时内要严密观察。缺氧时可用人工呼吸器吸氧,但不能用外压法人工呼吸,出现肺水肿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肺水肿发展。

  二、掌握科学的处置程序,是完成救援事故任务的必要条件

   1 、利用有毒气体检测仪查明情况。如:测定氯气泄漏浓度是否达到爆炸极限;是否构成人员伤亡的危险;泄漏罐的贮量;泄漏的部位;已经泄漏的数量;扩散的范围等。检测要贯穿于整个救援处置过程的始终,并将不同时期检测的详细情况认真做好记录,以便现场指挥部依据现场的现状及时、果断地作出相应的处置对策。

   2 、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在处置泄漏或损坏的钢瓶及有关设备时,进入事故现场人员,包括扩散区边缘人员都要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内部直接接触泄漏源或设备的人员执行关阀堵漏时,应着全封闭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内衣最好是防寒服,防止冻伤。佩戴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时要选择上风方向,空气新鲜且为无泄漏源污染地带穿戴好再进入,结束时还要按照穿戴要求脱下,确保自身安全。

3 、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划定警戒区。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和警戒区。一般情况下以泄漏源 50 确定为重危区,此区域内只能有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齐全的消防人员进入,对进入重危区人员要做好详细登记。主要任务实施控制、转罐、堵漏等特殊作业;泄漏源 100 为轻危区,进入人员也要佩戴空气呼吸器和穿着防化服,做好场内进出人员登记,主要任务对受污染的空气环境稀释消毒;泄漏源 200 为警戒区,警戒人员最好也要配置空气呼吸器或滤毒罐,条件实在不允许的情况下也要佩戴用水或 10% 苏打水浸渍的口罩、毛巾等加以防护。主要任务控制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出,消除一切火种。

划定警戒区时还要考虑当天风力气象及泄漏量问题。对下风方向或泄漏量比较大时警戒区还要相对再扩大。警戒线可用白灰沿警戒边界打上白线或设置警戒牌作明显标志,在警戒边缘要实施不间断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有效性。

   4 、实施处置。组织精干人员进入重危区重点实施救人、堵漏等处置工作。进入人员要少而精,必须加强个人防护,严禁穿着带钉鞋并防止静电。携带防爆电台、灯具和无火花工具从上风或侧风方向进攻,长时间作业要组织人员替换,必要时也要组织水枪掩护。

   5 、严格洗消。处置结束后,对所有人员、车辆、器材装备等都要进行认真彻底地洗消。实施洗消作业时,不管使用哪种洗消剂和洗消方法,都应遵循“既要洗消及时、彻底有效,又要尽可能不损坏染毒物品,尽快恢复其使用价值”的原则,严格按照洗消程序和国家规定的洗消标准进行洗消,洗消后的车辆和器材装备不要急于进入库房,要停放在通风处晾晒 5~8 小时以上,待完全清毒后再进库。并注意观察参与处置毒气泄漏人员的身体状况,最好是对所有参战人员组织一次健康检查。

  三、熟练掌握处置措施,是打好攻坚的关键

  救援处置工作,没有特定的环境和场所,熟练掌握处置措施控制泄漏源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是消防队员头等大事。公安消防部队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程序实施处置工作。根据化学事故处置预案,把作战人员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如:侦检组、警戒组、疏散救人组、破拆堵漏组、防化洗消组、医疗救护组等,着火时还要组成灭火抢险组。主要措施:

   1 、侦检。消防部队到场后,要立即对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展开侦察,对环境物质及时采样检测,迅速了解事故性质、现场地形、掌握危险品类型、浓度、危害程度、危害人数、确定救人方法和进攻路线等。检测时要采取固定点和巡回流动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样,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检测的重点。固定点以轻危区和警戒区为点;巡回流动点以风向风力和泄漏量为主,分别在重危区、轻危区和警戒区的边缘采点,按照检测结果相对扩大警戒区域。采集的样品注意保存,便于事故原因的调查或案件的侦破,防爆条件具备情况下可进行拍照、录像等,检测结果要及时报告现场指挥部。

2 、警戒。其职责:

1 )立即疏散染毒区及可能被扩散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控制人员流动;

2 )及时消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如:关闭手机、电话机、无防爆的通信器材、电器设备、车辆,禁止穿戴有钉或铁掌或带有静电的服饰等。

3 )转移能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物品。如:乙炔、氢气、烃类等化学物品,能够转移的立即转移,难以转移的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引起爆炸。

4 )维护交通秩序。在事故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设安全检查站,控制车辆和人员进出或误入危险区,保证抢险救援车辆通行。加强对重要目标和地段的警戒和巡逻,防止人为破坏,制造事端。

5 )应及时利用利用通告、广播等形式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向群众通报,通过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恐慌或各种谣传引起社会混乱。

   3 、控制泄漏源的蔓延。在重危区边缘设置水雾幕墙阻止泄漏源蔓延扩大,并用喷雾水枪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水枪数量的设置按扩散面积,以水枪理论保护面积 2 倍为宜。射水时的水枪口角度与身体尽量保持 30 ~40 ℃角度,使水流从高度垂落形成幕墙。水枪手个人防护装备按一线处置人员要求配置,消防车停靠最好在轻危区之外,供给水幕水带的压力一般不小于 10 米水柱压力,供给水枪的压力一般不小于 5~6 米水柱压力,否则形成幕墙高度和雾状效果都不会理想。当力量充足时,要设置第二道水枪阵地,使用雾状水对扩散区空气污染进行稀释降毒,初始位置应从轻危区之外 30~50 米左右向前逐步推进,推进过程中水枪之间的水雾要始终形成雾墙前进,不能有缝隙。

4 、组织人员疏散。抢救和疏散危险区内人员是救援工作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如何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及时组织疏散至上风或侧风方向的安全地带至关重要。

1 )救援人员应熟悉地形,明确撤离方向。携带好进入染毒区醒目的标志物(如小红旗)、喊话扩音器、强光防爆电筒、被救人员防毒面具、呼吸器等必要器材。如果事故发生在交通道路上,偏离市区的荒效野外且为夜间时,救援人员对当时的地形、路线等情况不是十分熟悉,又无路灯视线看不清,在途中要使用发光导向绳作为返回时的标志线。距离较远,发光导向绳长度不足时,要在途中等距离的适当位置放置强光照明灯作为返回标志,路口转变处要特别考虑,避免返回时迷失方向,在危险区迂回滞留时间过长发生危险。

2 )救援人员进入染毒区后要有具体分工。逐门逐户搜索,通过喊话、敲门等方式进行。人数较多、地形复杂时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已被疏散出来的没有中毒迹象的人员共同搜索,并有消防队员专人组织,选择好正确的撤离路线,取捷径迅速向上风或侧风方向撤离染毒区域,避免横穿染毒区。

3 )加强防护。救援人员进入染毒区救人时要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被救人员要迅速将随身携带的呼吸器或防毒面具帮助佩戴好再撤离染毒区。如果人数多,所带呼吸器和防毒面具不足时,要采取相应的简易防护措施加以保护。如:将衣服、毛巾等物用无污染的清水浸湿后捂住口鼻;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套在头上,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物把暴露的皮肤保护起来立即撤离。

4 )染毒区人员撤出后,还要组织队员再全面搜索,确保无一遗漏。撤出人员根据中毒症状区别处理,神志清醒中毒迹象不明显者,安排到空气新鲜场所通风休息;重者立即就医诊治。

   5 、泄漏源处置。

1 )关阀断料,切断事故源。生产装置发生氯气泄漏时,主要由事故单位负责处置,消防部队负责协助和掩护。当事故单位不能有效采取处置时,消防队员要在单位技术人员的配合指导下实施断电、断水、断气、断料等措施,切断事故源。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都要有开花或喷雾水流的掩护下进行。

2 )雾状水稀释降毒。主要是采用喷雾水流对染毒区内散发在空气中的毒源浓度进行稀释降毒。如果是生产、储存装置泄漏,也可以向有限的空间充入惰性介质,如:氮气等,使危险品的浓度得到迅速降低。如果是宽旷处,水枪的数量和流量也要增大,以达到降毒的有效程度。

3 )水解中和。在运输途中由于道路颠簸不平或遇有紧急情况刹车时,氯气钢瓶阀门由于受到撞击,导致阀门损坏发生泄漏。此时,车上又无堵漏工具及时制止时,迅速将钢瓶浸入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中进行中和或在道路边筑个临时士池灌上水,将钢瓶浸入水中,但千万不能浸入江河、湖泊造成公害等。在平路上已经发生泄漏流淌,要立即采用筑堤挖坑等方法进行收容。

4 )、转输排险。转动泄漏容器要小心,使泄漏口朝上,以防大量流淌;防止泄漏物进入河流、下水道或进一步扩大控制区,转移时要用强雾状水流稀释保护,用水冲洗现场低洼处时,不要直接对泄漏源射水。对堆积在现场未发生泄漏的容器罐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防止意外事态的扩大。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6161个字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老芋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