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基础管理

  安全管理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不断促进生产发展为目的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控制。

  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要求,企业要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必须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安全管理,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内部约束改进的机制。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程、运行程序、组织机构等把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职责和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按照事故的致因理论,不安全状态(条件)和不安全行为(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交叉就会造成事故,而造成这些不安全状态(条件)和不安全行为(动作)的主要原因则是管理缺陷、管理因素和管理责任。因此,控制事故必须立足于基础管理。

  1 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在标准化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

  1.1 基础管理是各要素转化为企业自身管理的基础

  标准化要素一般由管理要求(包括目标管理、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等)、行为要求(包括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等)、状态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安全间距等)和监测检查要求(包括定期安全检查、各类监控报警装置、特种设备检测报告、防雷检测报告等)构成,而其中管理要求是基础。

  上述四个要求是互相联系、制约的,整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要求都无法单独的进行运行和落实,即便暂时符合了也无法长久运行。从常规隐患排查、安全考核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确认安全生产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也就是状态要求是否符合,但往往一些错误状态或同类情况总是一再的出现在整改项目中,成为“常见病”、“慢性病”,这些问题也就一直困惑这企业:怎么就改不好了!其实这是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就事论事的进行整改往往难以长久,比如1号设备转动轴上的防护罩,今天刚修复好过几天2号设备上的找不到了,再过几天2号的装好3号的又丢了,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这就是我们企业在落实安全工作是没有去深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防护罩丢失的原因是因为平时员工在作业的时候操作受到了妨碍,为了加快进度而临时拆卸下来了,有时疏忽就忘记还原了,就这一个简单行为就造成了状态的不安全。而这一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我们没有在制度上明确要求、规程上没有编写该注意事项、教育时也未提及,员工自然在日常作业中不会关注。可以说是生产现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缺失造成的,而管理缺失最终暴露在现场。那么要改善我们状态中的不足必定先要解决我们的管理缺失,进而通过有效的管理来约束我们员工的行为,再是开展监测检查来确认员工是否规范作业、设备是否安全运行,这样一来同类问题就能有效的控制和避免。所以说管理要求约束行为要求;行为要求保障状态要求;监测检查要求监督行为、状态要求;行为、状态要求反馈管理要求,企业的自身管理就是要这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将安全标准化工作持之以恒的运作下去。

  1.2 基础管理是标准化PDCA运行思想的基础

  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是根据管理学的原理,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使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现代系统管理的运行模式为PDCA模型,即一个企业的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同时这4个环节中都有5W1H的概念,因此要做到PDCA循环、持续改进就势必遵循5W1H的原则:5W为what(做什么)、where(在哪里)、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o(谁)、1H为how(怎么做)。而基础管理正好明确了这个原则的具体内容:安全生产目标明确了what(做什么?);隐患排查明确了where(问题在哪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明确了when(什么时候做?);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了who(谁去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培训明确了how(怎么做)。所以,当这些问题都明确的时候,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才能按照PDCA运行思想来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也才能建立并保持。

  2 标准化基础管理的主要内容

  基础管理考评是以人及其活动为对象,依据系统的观点,考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预防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的完善性,考评层次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层和执行层、各类人员安全素质高低和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力。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核心要求,主要针对条款: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等内容进行介绍:

  2.1 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2.2 组织机构和职责

  2.2.1 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2.2 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2.3 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2.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2.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2.4.2 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2.4.3 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2.5 教育培训

  2.5.1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2.5.2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2.5.3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3 基础管理标准化的创建

  3.1 目标

  3.1.1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应包括的内容

  企业应制定一个可测量的、持续改进的、能够实现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以实现安全生产方针,为评价安全生产绩效提供依据。

  企业在制定安全生产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整体经营方针和目标;

  2)安全生产方针;

  3)风险管理的结果;

  4)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6)财务、经营要求;

  7)从业人员及相关方的要求、意见;

  8)对以前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

  9)生产安全事故、事件、隐患及不符合的记录;

  10)绩效考核的结果等。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259个字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