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因重度接触有害物质所致的急性职业病损害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较低水平、长期接触所致的慢性、潜隐性职业病影响日趋突出。这时,人的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为诸如情绪状态不稳定,记忆力减退,感知、判断和注意集中力减弱,以及眼、手协调运动障碍等改变。这些改变的出现,说明人体身心处于不良的功能状态,职业病学上称之为“神经行为功能异常”。
大多数化学物质,特别是汽油、二硫化碳、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铅、汞、锰、氯丙烯等重金属和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等农药,在人体低剂量、反复接触的早期,均可表现为神经及心理行为的功能性改变。这些改变中轻微、功能性的,也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预警信号”。若能及早发现这类信号,检测和诊疗出早期受害者,并及时使他们脱离接触,积极治疗,就可防止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父母中毒 殃及后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湾某化工厂将含汞废水排入水中,汞经过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并在鱼、贝类等水生物体内富集,当地居民食用了鱼、贝类等水生物后得了一种病,这就是危害深重的水俣病。值得注意的是,食用受污染鱼类的孕妇,产下的婴儿虽未见有明显的外观畸型,但神经系统功能发育明显受到影响,表现为抓握、行走、站立等生理与行为功能发育推迟、协调运动差,智力低下等。检测表明,胎儿体内毒物含量高于母体。可见,母亲怀孕期间接触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子代行为功能已有影响。不仅如此,据某市职防机构对化纤厂接触二硫化碳工人的子女进行智商测定时发现。父母接触二硫化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者,其子女的语言智商与总智商均比较低。
儿童行为功能发育迟缓和智商偏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显示,儿童的血中铅水平在100mg/L以上时,可导致儿童智商下降4-6分。为此,国务院1988年9月1日实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要求,禁止女工从事禁忌从事工作。
警惕“化学定时炸弹”
生产环境中某些化学因素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呈潜隐性、迟发性趋势。最初仅表现为神经行为功能性改变,但其毒性作用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剧,有专家喻之为“化学定时炸弹”,因此,老龄因素极可能是某些潜隐性神经毒物作用的“促发因素”,医学科学家称之为“加龄作用”。而加龄作用是化学定时炸弹“引爆”的重要机制。医学科学家已在多种工业毒物中,如铅、汞、锰、镉等神经毒物作用的后果中,观察到此类加龄作用,并认为某些神经毒物的作用,与老龄因素所致脑组织退行性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因果和同步进展的。这是因为它的毒性作用除了取决于剂量外,还与年龄有明显联系。为了“晚霞的辉煌”,务必防微杜渐,重视“黄金年龄段”的自我保护。
当今,用于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行为功能影响的测试,一般都是在职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旦发现测试结果异常,医生将及时予以诊治,确保把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编辑 赵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