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以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主线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王晋中解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本站搜集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8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子规划,也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域第一个正式的5年规划。作为指导“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深入理解《规划》内容,对于抓好《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了解《规划》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规划》落实需要把握的问题,以及实施要求等,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王晋中。

  记 者(以下简称“记”):王主任您好,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相关背景。

  王晋中(以下简称“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自2009年开始着手《规划》编制,这期间,我们不断感受到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发23号、2011年印发的国发40号文件都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看来,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部分;在安全生产领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整个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二是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了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平顶山基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等建设,完成投资近9000万元。各地也普遍加大投入,加强了应急体系建设。如四川省从2006年连续3年共计拨付专项资金8000万元,江西省从2004年开始每年安排省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补充完善应急救援装备。2011年,国家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重点队伍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约18亿元,投入力度和覆盖范围空前。

  三是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逐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我国矿山救护队救援1万7456起,抢救遇险人员3万6637人,其中获救生还6928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和肯定。进入2011年,又连续取得安徽淮南潘二矿“7·3”冒顶事故救出10名被困矿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救出22名被困矿工、河南义马千秋煤矿“11·3”冲击地压事故救出47名被困矿工的成就,取得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但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系统日益复杂,发生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灾难的客观风险不断增加,事故救援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否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重特大事故灾难,已经成为衡量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规划》的贯彻实施意义重大。

  记:《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内容。

  王:《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有3项内容:一是明确基本着眼点,提出以建设更加高效的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为主线,在健全完善救援体系的同时,逐步加大风险管理控制的力度。二是强调工作的抓手和龙头,抓住建设国家、区域和央企重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等契机,加强带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三是突出任务和目的,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条件。

  《规划》还提出了4条基本原则,其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是在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状况下,提出现阶段的主攻方向,在全面统筹规划各区域、各行业(领域)应急体系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应急管理工作。“政府主导、落实责任”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和责任,强调政府的指导、监管作用,强调企业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事故应急处置中的主体地位,兼顾了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辅助作用。“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提出了体系建设的任务划分及实施步骤。“依靠科技,提升能力”明确了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能力建设,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

  关于主要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规划》提出了9项主要工作任务,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一是解决制约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难点。《规划》提出颁布实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制定与其配套的应急管理规章和标准,以及应急救援相关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包括省、市和县三级以及中央企业二级单位地方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应急救援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原始研发、创造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机制。二是深化完善“十一五”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与指挥协调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包括国家级救援队伍、骨干队伍、基层队伍的建设;提高预案质量,规范预案编制程序,搞好预案衔接,加强预案管理;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设,拓宽培训范围,健全培训手段。三是逐步拓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抓手。提出加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构,加强救援物资储备;加快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分级监管系统,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机制。

  为确保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现,《规划》拟定了两大类、7项重点工程,以此带动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一类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将救援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救援能力的根本,加快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高危行业中央企业重点救援队伍、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完善的国家(区域)、骨干和基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高危行业领域救援能力全面加强。第二类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包括选择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开展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高危行业企业,开展重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深化平台应用,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

  记:在各地推进《规划》落实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王:《规划》落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现阶段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把握5个关键环节。

  一是把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作为实施《规划》的核心任务。《规划》确定的工作主线和工作目标的核心是“高效”,就是要提高现有体系的质量、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在当前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强调以提升救援的成功率、提高科学救援水平,缩短救援时间,降低救援的成本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是把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作为贯彻落实《规划》的基本保障。“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实施《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顺畅,预案质量和实用性不高,宣教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据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各项基础工作的重点。在管理体系方面,要完成市级机构建设并向重点县延伸,通过人、财、物方面的充实把应急管理机构做强做实。在法制建设方面,强调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提出了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出台财税政策等工作方向。在协调机制方面,理顺和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新增了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的机制,强化救援指挥职能。在预案与宣教方面,要加强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规范预案编制程序,搞好预案衔接。

  三是把打造能征善战的救援队伍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规划》部署了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高危行业中央企业重点救援队伍、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等专业队伍建设,兼顾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形成完善的国家(区域)、骨干和基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此次《规划》提出的队伍建设,还在以往装备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为例,包含了完善指挥系统、配套基础设施、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应急预案、强化培训演练、抓好综合保障等一系列的建设任务。地方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也要参照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的思路,不断丰富和强化骨干队伍、基层队伍的建设。

  四是把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要实现《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应急能力全面加强,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总体目标,科技保障和装备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在科技保障方面,《规划》部署了建设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构,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高危行业企业开展重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完善应急专家组,探索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通过应急平台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等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在物资装备保障方面,部署了应急物资储备、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应急产业发展工作和重点工程,通过建设项目的带动完善保障体系、充实保障能力。

  五是把创新发展作为提高《规划》落实质量的重要途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仍然是比较新的事业,无论其工作内涵还是措施手段都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发展。《规划》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提出通过“矿山、化工聚集区应急一体化”,探索加强小化工、小矿山企业强化应急能力的渠道;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形式,深化应急平台应用;通过鼓励和扶持应急产业相关企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将应急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有利于重特大事故灾难发生时大量物资装备的调集等。

  实习编辑 刘 旸

责任编辑:奕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第十二讲 安全管理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 从两则高考作文故事看风险管理
  • 打破常规 加大力度
  • 要闻
  • 莫让小检修迎战大风险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8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