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的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现场会上,举行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授牌仪式
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1986年开始,我国安全界的专家、学者对安全文化的理论进行探索和研讨,认为只有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0年1月14日《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10]5号)(以下称“《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工作平台,同时明确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的概念
国际安全文化定义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英文为“Safety Cultrue”。
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组织随后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等。”
国内安全文化定义
国家安监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
国家安监总局2008年颁布的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AQ/T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为:企业安全文化是指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管理等手段,使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安全文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归纳出一些共识,即:安全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文化的范畴既包括精神、思想层面的,也包括行为、制度、物态层面的;安全文化的内涵是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文化的外延涉及安全科技、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及安全环境等;安全文化的基本形态是人的安全意识、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安全素养,实现“人本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四大体系
安全文化建设标准体系
2006年5月11日,国家安监总局出台了《“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安监总政法[2006]88号);2009年11月20日,国家安监总局根据《纲要》组织专家编写的我国第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标准颁布,即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2010年1月14日,国家安监总局出台了《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5]号),初步形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克服了以往企业“缺少参照,收效甚微”的弊端。
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十一五”期间,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在全国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有关专著、论文大量出版发表,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国家安监总局在出台《导则》的同时,又出台了AQ/T 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开发了相关的安全文化建设评价软件,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安全文化建设培训体系
“十一五”期间,安全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安全文化纲要的实施,调动了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收效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力抓手。安全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升人的安全素质。因此,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能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实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安全发展。
国家安监总局2006年5月出台的《纲要》,以及2008年颁布的《导则》,要求全国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活动,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同时,可以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发力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注重人的素质提高,拥有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方法论,创新求变,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一个有利于加强团结和提高企业声誉的环境,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在全国组织了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考核工作。各地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共推荐253家企业参加,其中中央企业下属49家。2011年4月,全国共有85家企业获得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的称号。
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突显了三个“促进”。一是促进了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实现“双下降”,有的煤炭企业创出了全国同类煤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安全生产达到6700多天,与长期抓安全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二是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理念导入、机制创新,健全了各项责任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安全科技装备水平,实现了安全管理由“靠领导管理、制度控制”向“上下互动、自主管理”的转变。三是促进了广大职工安全素质的提升。各企业通过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建立安全教育阵地,丰富安全文化内涵,营造了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使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安全素质、自主保安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
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创建,为全国各类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这项活动是在国家安监总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宣教中心具体负责。下一步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创建活动,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力量起草《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进行科学动态管理,使示范企业发挥更好的榜样作用。
二是实时成立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管理组织,进一步规范审核、现场抽检等工作,使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持续发展。
三是研讨对全国示范企业进行会员管理,充分利用网站等有效手段,建立安全文化资料库,进一步指导安全文化创建工作。
四是组织力量进一步完善两个标准和《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进行电子化开发,使安全文化标准更科学,更好操作,方便企业使用。
五是加大示范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沟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提供有效咨询服务。
六是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系列课题的研究,丰富安全文化理论,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软实力。
七是为了使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品牌更具有吸引力,研讨出台对示范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如结合企业诚信建设、标准化建设及保险等等。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