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2·10”事件引出的反思

作者:罗 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公众质疑—当地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迟滞

  “2·10”事件发生后,各主要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进行跟踪报道并发表评论。尤其当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了江苏响水县政府2月13日通报:响水爆炸谣言引发恐慌一案侦查有了突破性进展,2名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另有2名违法行为人被行政拘留这一消息后,许多网友对当地政府的应对表示质疑,认为政府更应反思这一事件的根源。

  网友夕云在易安网发表的《“新春万人大逃亡”的警示》一文中指出,响水县“新春万人大逃亡”的起因,就是一名村民发现一家化工企业冒出一股白烟,接着闻到比平时更加刺鼻的气味,他以为是化工厂“氯气又要泄漏了”,就给好友打了这么一个电话,也由此引起了这场 “万人大逃亡”。人们为何会信谣?其实翻开响水陈家港化工园区的安全情况就一目了然了,2007年、2010年连续的几次事故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他们一看到“险情”“事故”,就立刻想到赶紧逃跑。因此,一旦有谣言传来,引起人们惊慌逃走也就不足为奇了。政府在得到“大逃亡”的信息后,立即进行了避谣,但还是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

  2月12日东北网发表郭兵的《“响水谣言事件”反照政府公信力丧失》一文指出,听到谣传没有人向政府报告,怀疑谣言也没有人向政府求证,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下,官方的辟谣无人能听得进去,在整个事件中,政府无形中已被隔离在信任体制之外,这恐怕是谣言能够发威的最大根基,也才是事件应带来的首要反思。当地政府不从自身反思,却首先想到去“全力追查造谣者”,这力道显然是使错了方向。

  网友丛晓波在2月14日荆楚网上的《“响水事件”善后重点,不该围着“造谣者”转》一文认为,从凌晨时分大街小巷万人出逃,到当日上午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长达10个小时,这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当地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的辟谣效率,很值得商榷。试想一下,假如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就能亲自深入相关化工厂,用身体力行彻底击溃谣言的传播,无疑是成本最低、也是最有效的应急举措。但是,直到当天上午,有关部门才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其事地表示,已经派人到相关企业调查走访,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种马后炮,又有多少意义呢。说是一种政绩秀,毫不为过。鉴于此,有关部门不能把善后重点,全放在追查造谣者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相关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监察,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并且及时向公众公开。只要公众吃了定心丸,再遇到化工厂爆炸之类的谣言,自然不会轻举妄动了。

  2月15日人民网发表王亚煌的《我们如何应对“响水式谣言”》一文指出,自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内由于谣言造成的恐慌和逃亡事件已经越来越多,几次影响较大的谣言造成的群体性恐慌事件在发生之后,当地公安机关都在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快速侦破,逮捕了谣言的始传播者,并提起公诉,多人还因此获刑。实际上,谣言的核心是个传播问题,构建一个完全无谣言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求。所以在面对谣言时,政府建立一套应急机制和应对程序就极为必要,它可以彻底改变政府在谣言初期无察觉、中期无作为、后期处理不当的情况。在谣言形成和传播的初期,24h的网络舆情监控可帮助政府在第一时间掌控谣言的情况,以便及时应对处理。而进入到谣言大范围传播的中期时,政府通过多平台的澄清和辟谣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进入谣言后期时,政府则应及时安抚,同时抱着积极的态度看待事件。这种积极的心态在谣言传播结束后远比追究责任、严加处理效果要好的多。毕竟,如把每一个喊“狼来了”的孩子都毒打一顿以示惩罚,那么等到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哪个孩子还会再敢喊“狼来了”呢?所以,政府在建立应急机制、正确应对谣言的同时,信息要公开透明。只有诚恳的公开事件的进展情况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打破谣言滋生的温床,类似事件才会越来越少,群众也就不用再一遍遍上演大逃亡的场面了。

媒体批评——“万人出逃”暴露当地安全发展不到位

  2月12日《西安晚报》发表江德斌的言论《“响水谣言”是一面安全镜子》指出,“响水谣言”事件折射出民众对安全的焦虑。因此,在处理谣言事件的同时,是否也该综合检测一下,该化工园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在安全红线以内?如果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周边民众的生命是否会受到伤害?如此,才能给民众一个清晰的交待,以避免谣言重现。

  2月13日新华网发表《“响水万人出逃”事件追踪:暴露地方发展问题》一文指出,谣言只是引子,恐慌背后有原委。此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对新华社记者说,响水事件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园区的化工企业能否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缺乏信任、对政府的安全监管是否到位也缺乏信任。发生爆炸谣言的陈家港化工园是江苏省级化工园,设有化工生产区、生活服务区、污水处理区、化学危险品贮存区4大功能区。园区内分布40多个化工厂,主要从事医药、农药、生物化工制品、石油化工等。园区周边群众普遍反映,平时也能闻到一些刺鼻的气味,有时甚至“连窗户都不敢开”。记者了解到,恐慌更来自近几年园区发生的2起事故。

  2月14日《南方日报》发表的《响水事件最大的困惑》言论指出, 显然,响水事件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园区的化工企业能否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缺乏信任,对政府的安全监管是否到位没有信心,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颇。事后如何追究造谣者的责任,不过是浅层次的问题,我们几乎可以感同身受当地居民那莫以名状的恐惧感与不堪重负的无力感。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是立于领导干部面前不可回避的难题。

  2月15日《检察日报》发表高斌的《“小”事件不能有效预警会产生“大”危机》一文指出,这一事件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值得反思。谣言经过了传播和再创作过程,与老百姓的担忧、反感连在一起,暴露了当地党委、政府危机预警能力的不足。当地政府没有能够充分地预警到刺鼻异味可能引发的普遍性的社会恐慌,在谣言引起群体性恐慌和骚乱后,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手段来控制危机事件的进一步传播蔓延,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该文还引用专家们的批评意见。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胡杨认为,应追究责任的,恐怕不仅仅是制造谣言者,对谣言缺乏有效控制的政府机关或者官员也要追责;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从该事件我们可看出,当地政府在日常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还是有所欠缺的。

本刊点评——在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监管中应对挑战

  “2·10”事件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响水陈家港生态工业园区每年收入100多亿元,缴税4亿元,占整个响水县城财政收入的1/6。“化工厂的存在的确为响水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路、房子都比以前要好不知道多少倍,既然经济硬件上去了,相应软件能不能更上一层呢?听过民众的心声吗?”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村民都表示对与化工企业“共同生存”感到恐慌和厌恶。“化工园区就像身边的一颗炸弹,不知什么时候爆炸,整天心悬在半空中。”

  近两个月来,从各地的省市两会到时下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幸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幸福是什么?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说:“幸福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感受的获得不只来自物质上的富足与社会氛围的公平和谐,也更需要安全发展这一前提,这一点从“2·10”事件中再次得到验证。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让老百姓相信政府追求的是公共权益和人民福祉,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这才是此事给予我们最深切的提醒。”引进化工企业确实能够发展当地经济和解决就业,但更要注意平衡好发展经济和百姓安居乐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是为了人,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发展才 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才能让人民更幸福。

  “2·10”事件还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的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对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如何监管的新问题。

  工业园是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开发的手段而出现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向社区提供各种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环境等苦恼。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将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到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这一发展方式一方面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有力地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响水县常务副县长许德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坦承:此次事件给县政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严格监管园区内化工厂安全的前提下,对老百姓的安全知识、逃生知识也要进行普及,并建立一个能够让正确信息快速传达的沟通渠道……

  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做好2011年的主要工作指出:“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温总理的这一要求,也是对各地加强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在新形势下应对安全生产新挑战的明确要求。

  编辑 边 安

责任编辑:kerryw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四川一化工厂毒气泄漏3千人撤离
  • 太原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物资、场…
  • 杭州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实施办法…
  • 辽宁出台全国首部应对突发事件法规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