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安全生产工作都经历了从“乱”到“治”的过程,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事故死亡率低,安全生产领域信息化程度较高,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本文以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例,介绍这3个国家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美国——安全生产业务信息系统
美国矿山安全信息中心建有安全生产业务信息系统,负责网络管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包括采集矿山危险源实时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发现事故隐患,记录整改情况,通知现场安全监察员进行监察等内容。该系统同时还能在网上接收现场安全监察员每日的报告,对执法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确定工作重点,进行人员调配,发布每日安全生产信息,第一时间通报安全事故等相关任务。美国对灾害事故救援也大量采用了现代通信、信息网络、数据库、视频等技术,推行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新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大幅度减少了煤矿挖掘中的意外险情,不仅提高了矿山安全水平,还提高了救援效率。类似系统还出现在德国、英国、南非及印度,这些国家普遍利用现代网络化技术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数据规范和资源共享,为本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技术平台。
用于操作水下机器人的远程控制面板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隶属于美国劳工部,担任着全美1.5亿工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执法监察工作。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在全美设有120间办公室,2200个监察员,通过完善的网络与这些下属机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为促进工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开展,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建有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相应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同时在其门户网站建有智能专家咨询系统,提供在线咨询问答,以及数据库(如化学事故危害阀值等数据库)供需要的企业和工人查询。另外还建有在线安全交流系统,员工和股东可通过在线资源、信息文档和其他方式进行安全培训和信息沟通。
德国——信息化提升矿山安全
德国煤矿企业大量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改善自身的矿山安全状况。德国煤矿工业集团利用“超越现实”提高安全性通讯技术、检查机器故障的“数字眼镜”以及“井下无线局域网”等新技术,全面改变井下矿工的工作方式,提高了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
“超越现实”是一种高安全性的通讯技术,可以彻底改变井下矿工的常规工作方式。矿工通过“数字眼镜”(检测机器故障的装置)查看出现故障的机器。电脑会给出非常详细的、有动画演示的维修步骤。矿工不需要亲自去检查机器,完全由电脑来检查并处理数据。电脑能自动识别物体,并提供相关信息。
在漏油事件应急工作中,BP公司共投入了2500多名人员,实时监控事件进展
德国煤矿开采采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全自动车自动选煤,这种全自动车辆通常在轨道上或是传送带上运行;运输路线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有监视摄像机,若轨道或传送带上发现有可疑物体,运输车就自动停止。德国煤矿协会将这一技术称为“煤矿图像处理”。该技术软件可以区分“好的”和“坏的”物体,或是区别开原煤和杂物,而且在传送带传送速度很快、照明差、低温和灰尘大等不利条件下也能正常分辨。它能部分代替矿工执行危险工序,如在恶劣地下环境中分拣煤等工序。
“井下无线局域网系统”,由德国石煤股份公司、德国矿冶技术有限公司及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这种技术利用安装在矿工头盔上的摄像头传送地下煤矿实时图像,并通过手机、耳麦等移动通讯设备,借助微型电脑进行数据传输等。如矿工在进行井下维修时,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有关维修的具体信息,随身携带的袖珍电脑能立即告知库存的配件,然后通过耳麦告知地上人员;如果出现意外情况, 矿工可马上与电话服务中心的专家取得联系,专家借助矿工头盔上的摄像头传送的实时图片, 身临其境般进行观察与诊断,并通过耳麦指导操作。这将大大缩短因故障而停工的时间,提高矿工工作效率, 降低危险概率。
英国——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随着国际恐怖活动的加剧,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危险品的运输很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一辆满载易燃、易爆、剧毒或放射性危险品的车辆撞向政府机构、电站、水坝、机场、闹市区等要害地点,将酿成惨剧,并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各国对移动危险源的关注已上升到了反恐的高度。欧美国家普遍发展了危险源辨识与评估技术,建立了大量的安全信息基础数据库。美国在“9·11”事件以后,已将危险品的运输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对车辆的跟踪和监控,尤其是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与监控系统,已被纳入国家应急信息系统中。
为控制危化品等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伤害,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通过已建立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并使事故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近年来,采用GPS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危险品运输的全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和监控,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行之有效的主要安全管理手段。
BP公司员工在阿拉巴马指挥中心24h监测漏油事件相关信息
除上述3个国家外,欧盟国家也由CEFIC(欧洲化学工业协会)组织实施了国际性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CEFIC通过推行ICE计划(ICE计划是欧洲化学品公司之间的一项合作,以防止化学品事故并且当其发生时有效地作出反应。该计划为化学工业提供了一种使其专门知识可供国家应急主管部门利用的载体),在欧盟国家内部和欧盟国家之间,建立运输事故急救援网络,在该“网络”的运作下,在欧盟国家的产品发生事故时,都能得到有效的“救助”,从而使运输事故的危害在欧盟国家降到最低。具体做法是加入CEFIC组成国际性的应急网络。目前,欧盟国家下属10个化工协会都是CEFIC的成员,CEFIC所拥有的2000多个成员企业,覆盖了整个欧盟地区。通过ICE计划建立了完备的应急网络。每个欧盟国家都建立了ICE国家中心(如德国ICE中心为TUIS),负责协调国家内部的应急救援行动;对外与其他国家中心联系,协调国际间的应急救援行动。
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建设和完善各自的应急组织和机制,发布应急预案,开发相关的应急管理系统,促进国家、地方和各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信息共享。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大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均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也是整个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管理、风险分析、决策支持和协调指挥等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统一协调、信息共享的应急平台体系是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它会在决策支持、信息共享、风险分析等应急技术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
编辑 吕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