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海上风力达7~8级,浪高5m。伊朗籍货船“ZOORIK”在东海绿华山附近海域遭遇寒潮大风而搁浅,37名外籍船员和家属遇险。接到救助任务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10”“B7309”2架专业救助直升机立即出动,经过4架次8h50min的救助,成功将37名遇险的外籍人员救回,圆满完成了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任务,维护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
中国救捞创建于1951年8月24日,是国家唯一的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协定的义务。
中国救助打捞队伍由交通运输部3个救助局、3个打捞局和4个海上救助飞行队组成。
2009年,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围绕“加强应急救助,发展抢险救捞”这一中心任务,按照“靠前、加密、加快”原则,完善了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科学合理地部署了救助值班待命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我国沿海构筑了一条安全防线。据交通部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介绍,2009年,救捞系统累计出动专业救助力量1248次,执行救捞保障任务912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2951名,其中成功救助遇险外籍人员229名;获救财产价值约110.1亿元。
制度建设4大亮点
2009年,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以建设中国特色救捞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开展了专业化建设,并按照“救助与训练”并重的要求,把救助值班待命和日常训练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了海上应急抢险能力。
2009年,救捞系统根据当前海上应急救援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完善动态待命制度。对2004年颁布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暂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以“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为基本原则,并对海上值班待命点进行了调整。目前,救捞系统在北起鸭绿江江口,南至西沙海域共建立了21个救助基地、18支应急抢险救助分队、77个海上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39个救助航空器起降点。《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试行6年来,84%的离岸92.6km内重要干线航道和港口的救助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min,比以前平均缩短了73min,应急反应速度、组织指挥水平和海难救助效果明显提高。
2009年,救捞系统各单位以构建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为目标,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日常督查指导、领导对口联系、信息报送管理等规章制度200多项,初步形成规范有序、指导全面的制度环境;建立了人才专家库,实施人才分层管理;联合大连海事大学,开办救捞工程专业。为加强船员队伍管理,救捞系统建立和推行了船员队伍现状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定量和定性分析,来探讨船员流动规律,为制定船员发展规划、稳定船员队伍提供了依据。
2009年,救捞系统抓住“大三通”(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这一有利时机,开展两岸救助合作。目前救捞系统已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热线沟通机制。2009年10月4日“芭玛”台风中,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密切合作,先后投入7艘船舶、2架飞机,成功救助了在台湾海峡遇险的巴拿马籍集装箱船“银海”轮。
2009年,为提高队伍的快速反应和救助能力,救捞系统强化演练保平安。按照“救助是中心任务,训练是日常工作”的要求,严格贯彻执行《专业救助船舶、应急反应救助队训练与考核大纲》,把应急救助与日常训练结合起来。2009年9月20日,救捞系统组织南海救助局、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在珠江口举办了“2009珠江口海空立体救助实战演练”,广东海事部门也派出救助力量参加了演练。这次演练对加强救捞与海事、港澳搜救部门的协作交流,提高国家海上专业救助和应急抢险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大安全”深化“安全年”
2009年,救捞系统以“努力做好‘四大安全’(飞行安全、航行安全、生产安全、机关综合安全),促进救捞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安全年”系列活动,并被国家安监总局等6部委授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为确保安全形势稳定,救捞系统各单位分阶段、分重点地组织了“四大安全”系列活动。
第一季度 “飞行安全”活动。各救助飞行队围绕“学手册(飞行运行手册)、用手册、争做手册模范员工”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如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开展了飞机定检专项教育、落实手册现场观摩、灭火消防实战演习等专项活动。在2009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先后组织开展了“我为飞行安全做贡献”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了职工规范操作能力,锻炼了职工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第二季度“航行安全”活动。为确保船舶的航行安全,各船舶单位围绕“遵守避碰规则、确保航行安全”的主题,组织船员学习避碰规则,召开座谈会交流航行经验,还开展了内部“传帮带”活动,老船员手把手向新船员传授航行经验和技巧。
第三季度“生产安全”。为杜绝作业期间发生“三违”现象,消除各类隐患,各打捞单位围绕“反三违、促安全”的主题,深入生产过程开展各种安全活动,教育干部职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如烟台打捞局加大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对施工方案、作业现场、施工项目、船舶航次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还加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奖惩制度,实施千分考核,与评先创优直接挂钩;还对打捞施工现场实施专人安全监督制度。
第四季度“机关综合安全”。为确保机关内部安全,活动期间,救捞系统各单位围绕“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平安机关”的主题,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
3个“三位一体”提高救捞能力
2009年,救捞系统依托沿海7个飞行基地,设立了50多个救助点,初步建成沿海陆岛空中救援网络,延伸了救助半径,扩大了覆盖范围。目前中国救捞已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承担了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中国救捞所具有的3个“三位一体”的特色,使救捞应对和处置各类海上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
2009年12月5日,渤海湾海上风力达7~8级,浪高3~4m,一艘香港籍货轮“阿夫拉托斯”号在刘公岛附近海域(北纬37°29.10′东经122°12.84′)触礁搁浅,机舱大量进水,船上27名中外人员处境十分危险。接到报警电话后,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立即派出“北海救111”轮,同时协调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12”赶赴现场救援。此时搁浅海域海况十分恶劣,明、暗礁密布且浪涌很大,专业救助直升机“B-7312”经过4架次的飞行,成功将27名遇险人员全部救起。此次救援船机互补、海空协同,充分展示了中国救捞3个“三位一体”的整体优势。。
中国救捞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救捞能力不够强,救捞3个“三位一体”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四大安全”基础仍不十分牢固,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等有待改进的问题。2010年是救捞系统的“加强改进年”。宋家慧局长向全救捞系统提出:“加强改进,重点在改进,关键在抓落实。”一是完善机制、加快建设,提高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加强海空救助能力和调度指挥信息化建设,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应急保障合作,提高抢险打捞能力,加强环境救助能力建设。二是规范管理,着力打造安全、高效、规范、精英救助飞行队,全面拓展飞行救助能力,加强飞行队正规化建设,加强飞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创建一流飞行队活动。三是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抢险打捞保障能力。围绕抢险打捞主营业务,退出与救捞主业关系较远的产业;做好甩挂运输项目试点工作,促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同时加强系统内部合作,强化风险控制。四是重视规划、加大投资,提高救捞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编制好发展规划,落实基本建设项目,加强救捞装备管理。五是创新思路、严管细抓,以“四大安全”为主线,按照“抓基层、打基础、严落实、上水平”的工作要求,以“安全年”回头看为契机,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大安全文化建设力度。
编辑 吕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