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心为工伤职工提供的优美康复环境
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温泉镇的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伤康复的专科医院。院长唐丹在8年的时间里,将一家从化山区的专科医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康复、培训、科研、国际交流基地。
立志工伤康复事业
唐丹,196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1989年他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广州疗养院当上了一名医师。1992年,唐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攻读康复医学硕士。1997年,广州市劳动局筹建社会劳动康复中心,作为当时全国仅有的十几名医疗康复硕士之一,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丹被聘为社会劳动康复中心的技术顾问。
多年的临床实践,唐丹在截瘫、偏瘫、截肢及重度烧伤的康复以及职业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让他看到了工伤职工在工伤康复治疗方面的巨大需求。由于普通医疗机构注重的是职工受伤后的创伤急救,没有专门针对职工身体康复的功能性恢复治疗,许多职工受伤后尽管医治及时,命保住了,但留下了残疾。缺乏康复服务,伤残职工再也无法重返工作岗位,只能呆在家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家人,有些工伤职工甚至选择了轻生。唐丹目睹了太多给他带来震撼的事例,也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走康复专业道路。
2000年9月,唐丹毅然放弃广州市区的优越生活,来到市郊从化山区,筹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这是全国首家集康复、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工伤康复专科医院,专门针对工伤职工的需要,设置了神经康复、骨创康复和烧伤康复3个病区,为工伤职工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一系列治疗。在建院之初,唐丹和他的同事们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就是“为了工伤职工的康复,我们做足一百分”。康复中心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营造一个“工伤职工之家”。开业仅一年,康复中心就收治了广东省500多名工伤职工,并在周边省市创出了名声。唐丹被评为“广州市十佳青年”。
2002年初,香港理工大学鉴于这位年轻康复学家的杰出表现,邀请他去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提供30多万元的助学金,但是必须脱产学习。一边是康复中心刚刚开始创业,还未完全走上正规,一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康复技术,可以在专业上有所突破,促进个人事业有所发展。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为了刚刚起步的康复中心,唐丹选择了放弃。直到2004年,当工作有了头绪,唐丹就抓紧业余时间,开始在南方医科大学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与德国murnau工伤救治中心举行合作签字仪式,前排右为唐丹
以人为本是关键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的发展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支持组建的,我们没理由不把它发展好。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成全国的示范型的康复中心。能够为全国的工伤康复发展探路子,而且我们的起点也要高,就是要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康复中心。”作为全国工伤康复中心的示范者和开拓者,唐丹深感责任重大。
康复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伤康复的专科医院,业务的开展和管理没有先例可循。从2001年刚开院起,唐丹就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抓康复技术水平的提高,拓展工伤康复的服务范围。重点开展了康复技术的研究,保证医院的康复技术在全国处于一流的水平。在以后不断服务的过程中,医院又逐渐开展了以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服务。
唐丹抓的第二件事,就是康复人才的培养。他常说:“要拓展康复的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它的载体是人才,没有人才的服务是虚的,技术也是虚的。以人为本,在我们这里,就是要舍得投入。”医院每年的支出中,有近100万元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当他得知香港理工大学跟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办了一个物理治疗的硕士班,接收20个人左右,只办3期的信息后,决定每年选送4名康复医师去学习,光这笔费用就是20万元。这些人现在已经学成归来,在康复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现在在全国具有硕士学位的物理治疗师,康复中心就占了十分之一多,还有几个拿到了国外物理治疗硕士学位的。康复中心还培养出国内第一个职业康复的硕士。全中心100多名专业人员,基本上人人都有过出去学习的机会。尽管工资待遇不高,但员工看到了康复事业的发展,看到了个人在康复中心的作用,愿意跟着康复中心一起发展。
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是唐丹在人才管理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2005年,康复中心的一名康复医师在30岁生日前夕被查出得了肺癌,住进了医院,手术后他的肺部被大部分切除。唐丹知道后,和中心的其他领导一起,为他做了5件事。第一是在他30岁生日那一天,唐丹亲自去医院给他过生日;第二是以康复中心的名义专门联系专家给他会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第三就是动员同事们鼓励他积极战胜病魔;第四就是医疗费用的报销。当时这名医师刚调来康复中心工作不久,还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唐丹不仅按照医疗保险的规定给他报销费用,对于报销不了的几万块钱费用,由中心借款给他,解决了他的困难。第五就是鼓励他回家安心养病,病好后重新回来工作。现在这名康复医师病情稳定后,工作非常投入。
为了工伤职工
32岁的阿海是珠海市一名公务员,2007年4月的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抢救治疗后,阿海带着固定颈椎的哈罗氏外固定架,直挺挺地被送进了康复中心。由于颈椎严重受损,阿海日常生活完全依赖护理,哈罗氏外固定架就像一个铁笼子一样让他无法动弹,连侧身都需要三四个人一起翻动。阿海妻子在他受伤后离他而去,他情绪极度低沉。入院第二天,唐丹就带着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治疗师等20多人对阿海进行会诊,为他制订了一套有效的康复方案,实施了一系列包括拆除哈罗氏外固定架在内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经过2次共4个月的康复治疗,阿海身上笨重的固定架除去了,身体各项功能提高了,自卑封闭的精神状态改变了。当他重新站立起来,走出医院时,高兴的不住地说:“是康复为我点燃了生命的希望,生活又有了价值。”
一切为了工伤职工,这是全体康复医师的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康复治疗上,甚至在对入院职工的称呼上都与众不同。在一般医院,医生护士对病人的称呼都是“1床”“3床”,但在康复中心,对工伤病友的称呼是“工友”,或者叫“病友”。对年纪大一点的,医师和治疗师都会叫他“张叔”“李叔”等,年纪小的叫“阿强”“阿华”,让工伤职工听起来觉得非常亲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康复人员多花工夫。为了尽快拉近和工伤职工的距离,打消他们的悲观情绪,唐丹经常到病房和工伤职工拉家常,不仅记住每一位工伤职工的名字,甚至能叫出平时在单位或者在家里人们对他的称呼。尽管唐丹并没有刻意要求大家都像他一样做,但是,在康复中心,这一做法已成为一种习惯,康复医师们发自内心的对待工伤职工,希望他们早日康复。
此外,康复中心还专为工伤职工开设了电脑培训课,为他们编写了《电脑基础知识教程》《电脑打字输入教程》《互联网基础教程》和《文书处理入门教程一》4本培训教程,组织工伤病人参加打字比赛,协助工伤病人建立淘宝网上商店,帮助工伤职工通过电脑培训实现再就业,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康复中心社会康复部门还加强了与工伤职工单位的沟通联系,将工伤职工职业康复的评估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单位,协助单位合理安置工伤职工的工作岗位。
到2008年,康复中心已为4000多名工伤职工提供了优质的系统康复服务,其中包括重度伤残职工2576人。经过康复治疗,有2086人重返工作岗位,比例达到81%。
工伤职工制作的动漫展板
建一流康复基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建成7年来,已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康复、培训、科研、国际交流四大基地。
在康复服务方面,服务区域已达周边11个省份。2007年,湖南省建立工伤康复中心,唐丹亲自率队帮助前去指导,并长期提供技术和业务管理支持。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唐丹率领一队康复治疗小组,亲赴成都工伤康复中心,对受伤灾民开展康复治疗。
在人才培养方面,康复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一支110多人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队伍,工伤康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唐丹主持编写的全套9本工伤康复实用教材和全国首部工伤康复管理培训教材,已成为全国工伤康复人员的专业教材;康复中心相继成为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9所院校的康复教学实习基地,已培养学生500多人,还为广东、湖南两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工伤康复协议机构培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
在工伤康复法规标准建设方面,唐丹协助省劳动保障厅制定了《广东省工伤康复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工伤康复介入标准》《广东省工伤康复诊疗规范》《广东省工伤康复协议机构准入标准》《广东省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及支付标准》等系列工伤康复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协助劳动保障部起草《工伤康复诊疗规范》《工伤康复服务项目》等国家级标准。
在科研方面,唐丹作为国际康复医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承担了世界银行项目“中国工伤保险体系研究-工伤康复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长期从事工伤康复管理工作,唐丹首创了我国“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发展方向,促进工伤职工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的工伤康复模式,着重研究包括工伤康复体系建设及制度模式研究、工伤康复国际比较、工伤康复管理规范研究、工伤康复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及研究、工伤农民工社区回归研究等,发表了多篇重要的专业论文。
在国际交流方面,唐丹所在的广东省康复中心,已经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伤康复机构建立起康复学术交流或康复技术协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活动,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
对于未来的发展,唐丹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2010年,新的康复中心将在广州市白云区建成。占地近6万m2,规划总床位600张,按国际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设备配置的新康复中心,将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全省、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区域性工伤康复中心,为我国的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康复人才培养、科研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加突出的奉献。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