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这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四川汶川,这个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地方,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给美丽的巴蜀大地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家安监总局共调集44支专业救援队伍、1057名救援队员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累计从废墟中抢救出遇险人员1113人,搜寻出遇难者567人,解救和疏散被困人员1万4860人,并及时排查治理了一大批次生事故的隐患。
如今,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回望震后血肉铺就的抗震救灾之路,我们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更应对抗震救灾中应急救援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记者通过采访国家矿山救援汾西基地、广能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等单位应急管理负责人了解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支应急救援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时间赛跑,到位及时。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也反映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缺乏先进的通信工具、技术装备、个体防护用品等问题。
选派专业救援队提高救援效率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立即派出多支救援队伍,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矿山救援队、危化品救援队及大量救援志愿者。在这些救援队伍中,专业救援队在有效救援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其中包括来自国家安监总局的44支救援队。
1.队伍装备优势
5月12日晚,国家矿山救援中心芙蓉集团矿山救护消防大队(以下简称“芙蓉救援队”)接到国家监总局的命令后,立即携带卫星通信系统、便携式发电机、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冒雨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5月13日凌晨4时赶到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成为第一批救援队伍。到达当天,芙蓉救援队负责安装卫星通信的小组队员冒着大雨,在余震中多次变换安装地点进行调试,终于接通了卫星通信网络,成为汉旺镇震后第一个能与外界联系的视频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接通后,救援队立即将收集到的现场录像和照片传至国家安监总局,为总局领导了解现场情况,迅速制订下一步救灾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矿山救援平顶山基地的“宿营车”在长途运行和救灾中,为指战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条件,减轻了体能消耗,使指战员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抢险救灾中;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等先进设备,能够定位搜寻遇险、遇难人员目标,提高了搜救效率;“便携式发电机”为救援人员和当地灾民提供了照明、手机充电等便利条件;“救生绳索”“剪切、破拆机具”分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为救援被困遇险、遇难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救援经验优势
专业救援队伍具备其他救援队伍不可比拟的救援经验优势,例如矿山救援队,通过日常演练、实战救援,矿山救援队的指战员对于矿山救援有着丰富的经验,清楚知道哪里会有掩埋人员、要在多长时间内控制人员伤亡等。
四川广能救护大队在抗震救灾中,转战德阳天池煤矿、什邡蓥华镇老渔洞煤矿、金河磷矿、清平磷矿、东方汽轮机厂等地,成功救出20名幸存者,搜救出34名遇难者。在老渔洞煤矿救援过程中,救护大队临危不乱,制定出详细的救援方案:第一阶段由大队长带领4名队员深入井下侦察,用携带的生命探测仪搜救;第二阶段对主平峒和回风井进行侦察,利用发电机恢复井下通风,同时清理和支护巷道,分工合作,加大进度;第三阶段根据灾害矿井实际情况,由现场救援组对井下重新进行侦察,制定现场救灾方案。经过2昼夜连续奋战,清理垮塌巷道30多m,救出3名遇难者。
配备适用于救援的通信设备
5月13日晚,国家矿山救援平顶山基地接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通知要求,立即到清平磷矿营救被困人员。清平磷矿位于汉旺镇西北方向约30km的大山深处,海拔近2000m。地震发生后,山体整体滑坡,将唯一通往该矿的路全部摧毁,通信中断。救援队指战员内心十分焦急,3000名职工和家属被困在山里2天多了,那里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伤亡?救援需要哪些设备?这些都无从得知。
从这次抗震救灾来看,由于我国很多省市还都比较缺乏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各类通信装备,因此灾害发生时不知该如何与外界联系,导致外界无法得知受灾范围和程度的信息,因而影响政府的救援决策和实施,直接导致救援迟缓。
有专家认为,信息传递不出去,是由于过分依赖电话等现代通信手段,而地震后电话中断在灾难事件中极为常见。由此我们想到,各地应启用多种通信设备,例如配备卫星电话及柴油发电机;重新启用电报、人工传递信息等传统通信手段;使用干电池或手摇发电的发报机,并且各地还要少量、分散地配备能够使用这种发报机的人员。固定电话和手机,在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在灾害发生时不能过分依赖这两者。另外,即便是使用同一种通信工具,也要有多条线路,这样在紧急状态下就会起到应急的作用,例如汶川政府网站能在主光纤中断的情况下,利用网站的应急光纤线路,及时将受灾信息传递出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灾情信息,这一做法值得各地学习。
建立救援物资储备制度
在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部队官兵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没有配置必要的救援器材,加上地震救援环境恶劣,使得救援过程变得艰难而漫长。由于缺乏起重设备,救援人员不得不用镐头、撬杠等一些原始的工具来撬开叠压着的楼板。如果救援人员使用一些小型的起重设备,例如液压钳、起重气垫等,则可以加快救援进程,从而救出更多的受灾群众。今年3月初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龙国键提出“我国尽快建立应急工程救援装备体系”的提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据龙国键介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的24h内,湖南中联重科集团临时紧急抽调29台大型设备、6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了救援突击车队,从长沙奔赴位于震中的汶川、理县。当时经都江堰往汶川的路被地震损毁,中联重科突击队需要绕路从西线进入汶川、理县开展工程救援。如果平时有计划地储备一些装备,或就近事先建立网络,灾害发生时动员一些装备,救援就会更加迅速及时。
对此,专家建议,应建立救援器材战略物资储备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把大量的救灾物资储备在政府、民间、企业,以备不时之需。
各地政府要储备小型救援机械,例如千斤顶、液压钳等,而大型救援机械、柴油发电机等在各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并不缺少。
抗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储备物资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用都有可能。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将救援器材战略物资储备在民间,由国家的专门机构对这些物资进行监管,平时可以将其登记造册,留下通信方式和联系人,需要时由政府紧急征用设备和操作人员。一旦发生特大灾难,这些救援器材将在国家的统一调配命令下第一时间发往灾区。国家的监管机构可以采用数据联网、视频监控等方式对库存器材进行监管。
除了中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储备之外,还可以鼓励易受灾地区及其周边省市的企业结合生产,适当储备一些防护装备以备急需。一些企业本身常备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个体防护装备以及液压钳等救援设备,如果鼓励企业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平时的配备数量,遇到应急救援需求时也就有了较充足的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储备的作用,可以考虑建立各省市或易受灾地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特别是防护物资储备和调运平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就近、及时地将所需物资发送到救援人员和灾民手中。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类救援队伍的专业设备优势。例如矿山救援队拥有较先进的危化品检测仪、生命探测仪等,这些设备是其他救援队伍所不具备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使其在救援中发挥专业优势。
加强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
灾害救援人员执行任务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先期保障困难。由于地震救援时面临的伤害因素多,包括砸、压、刮、刺等机械伤害因素,还有粉尘、有机气味、细菌、病毒、危化品、爆炸等因素,因此对个体防护的要求多种多样。据了解,在此次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部分救援队出现缺乏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护口罩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此外在救援队员中,还发生了疫情、皮肤过敏等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在地震灾害中,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倒塌的水泥板遍地都是。除了部分专业的矿山救援队外,大多数救援队伍个体防护装备非常简单,很多队员都是戴着纱布手套甚至徒手在废墟中扒开水泥板。由于穿着软底布鞋或者普通皮鞋,有些救援人员的脚部受伤严重。因此,在应急救援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可减少次生伤害的发生。
在地震抢险救援中,救援人员应配备安全帽、防护手套、安全鞋、防护服、供气式呼吸机等个体防护用品。在地震废墟中抢救掩埋的生命,面临余震的威胁,随时都可能发生物体坠落或者建筑物再次垮塌事故,安全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救援人员的头部;地震救援中,救援人员穿戴防护手套以免手部被刮伤、刺伤,防切割手套能够避免硬物或者锋利物体将手割破;而供气式呼吸机则用于含有不明气体或致命气体的区域内的应急救援,青川县有一个化工生产带,地震不仅使化工厂厂房倒塌,还导致大量有毒化学物溢出,进入这一区域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供气式呼吸防护装置。
地震应急救援人员个体防护的基本配置应包括所有常规防护装置,以尽可能地减少次生伤害发生,提高救援效率,而个体专项防护装备则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选择。(图片由四川省安监局应急中心提供)
编辑 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