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共有57人被困井下,其中21人获救, 36人死亡。
我在抢救现场的5天,是感触颇多的5天。
全力排水 抢救被困人员
7月22日,就在我抵达事故现场之前,已经得到13名矿工被救升井的消息。地方政府官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都纷纷赶赴现场,并于21日晚成立了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
到达现场后,我就跟随着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开展工作,此时最重要的事就是救出井下矿工。
在获救的矿工中,有一位身体状况较好、意识清楚的矿工,他回忆说在逃生过程中,在4304巷道还看到了十几名同伴。4304工作面是井下标高最高的地方,专家分析,如果井下人员被困于此,生还希望最大。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立下“军令状”:把此巷道作为重点,在22日下午6点之前,彻底探清此巷,营救可能被困的人员。“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搜救被困矿工”。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为此决定,按照既定方案,进一步完善救援体系,分工负责,明确责任。
下午6点得到消息:4304工作面打通,但是没有发现被困矿工。据救援队员描述,井下只能看到一些零散的矿工帽和矿灯,估计是被透水冲走的矿工遗留下来的。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综合溃水的流向等各种情况认定,与4304工作面垂直的4301工作面成为最有可能发现被困矿工的地方。后来事实证明,大部分遇难矿工在4301工作面的机巷和料巷被发现。
现场救援队员说,他们已经深入到了透水点,发现透水水势较猛,但水比较清,同时带入了大量新鲜的泥沙。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的专家对这个情况非常担心,因为新鲜泥沙的出现,很有可能意味着井下透水已经和外界连通,甚至和地面水系连通。如果属实,抢险救援工作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专家分析了该矿7月份的涌水量资料,发现期间2次井下涌水量的突然增加均在当地出现暴雨后2天左右的时间,并在涌水峰值出现后的2到3天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专家指出,现在就说透水直接与外部水源贯通为时尚早,最大的可能是该矿通过附近的老窑与地面水源贯通。
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根据专家的指示做好地面水源的围堰工作,并要求水文组在现有情况分析基础上,严密观测地面水位的变化情况,制定防范措施,保证地面水不渗入井下,不给排水工作增加压力。同时,要求井下的救护队配合进行井下水位观测。
与此同时,县气象台传来令人担心的消息:在未来的24h内有大到暴雨。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要严密监控右江等周边河流的水位变化,随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地面水源涌入矿井,确保井下施救安全。
22日深夜,现场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的灯光依然亮着,坚守在井口的政府官员、专家连夜开展工作,成立了排水、通风、救援、水文等8个小组,并设立了现场井上指挥部和井下指挥部。
23日,大雨如期而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赵铁锤局长、彭建勋副局长等一行冒雨再次来到事故现场,并针对排水、通风、水文、救护4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经过连续的排水,截至23日下午5点,井下大巷积水已经基本排空,主排水能力为300m3/h,根据现场指挥部制定的方案,23日晚将开始对4301工作面进行排水。现场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指示排水组:当前的首要工作是保证井下正常供电。同时计算整个4301工作面的水量,加大排水力度。排水工作要有施工措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
据通风组负责人介绍,矿井地面风机运转正常,并设立了专人进行检查;井下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在需要局扇通风的地段,在保证局扇安全运转的前提下增加了备用风机。同时,在井下比较重要的8个点设立了检查站,随时监控井下有害气体和风量情况,保证井下搜救作业安全。
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提出,通风工作要实现2个保证、一个重点,制定一个预案。2个保证是保证所有负压通风系统正常运转,保证所有局扇通风安全有效;一个重点是对重点地点要每小时测定一次有害气体浓度和风量情况;制定工作面压力失衡后瓦斯一旦涌出的安全措施预案,做到检测有图、数据成表,一旦发现瓦斯超限,立即通报井上、井下指挥部。
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命令救护组要在24日4301工作面基本具备搜救条件的时候,立即组织搜救,尽最大的努力抢救被困矿工。同时,加大井下清渣清淤工作,制定施工进度表。
由于事故矿井缺乏周边地质资料信息和周边小矿井的情况资料,23日上午,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冒雨对矿井周边500m范围内的老窑进行逐一排查,共发现18处有渗水可能的危险点。当然,这18个小煤矿在那读矿的地质资料中完全没有记录。
25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司商登莹司长和专家下井现场勘察了险情。据介绍,由于巷道狭窄,清淤突击队只能轮番作业,加之大量的淤泥、煤渣堵塞巷道,清淤进度每小时只能推进3~5m。同时,由于4301工作面比透水点所在的4304工作面地势低,大量积水涌入,长时间的积水浸泡已使工作面多处垮塌、淤泥堆积,使救援工作更加困难。
自25日晚11点至26日上午9点,救护队共清理巷道6.6m,打通了关键点。但由于巷道瓦斯浓度超标、清渣清淤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救援工作遇到了困难。25日晚,为了鼓舞士气,现场救援指挥部开了一个表彰会,表彰在25日夜间为抢险救援做出重大贡献的救援队员。
26日上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赵铁锤局长在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沿着泥泞的道路,来到事故矿井周边有透水可能的老矿口,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的领导、专家查看了地面情况:这些老井口早就被封闭,现在已经变成一片甘蔗林,由于前两天的大量降雨,甘蔗地里有大量的积水。专家分析,该事故矿井有可能通过附近的老窑与地面水源贯通。
下午5点,通向4301工作面的160多m垂直通道开始动工打钻。井下的救援工作仍在继续,救援人员仍然在想尽办法向4301工作面突击。
到这里,我在现场的5天结束了。虽然带着遗憾离开了现场,但是,并没有放弃对整个事故救援工作的跟踪。截至8月5日下午2点30分,最后2名失踪矿工遗体找到。至此,36名失踪矿工遗体全部找到,井下现场抢救工作结束。
现场5日中,记者看到大批从各地赶来的煤矿工人、救援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武警官兵在现场待命,由于住宿条件紧张,在路边的草地上经常可以看到换班的人员席地休息。他们有的已经坚守了二十几个小时了,通红的眼睛把疲惫明显地写在脸上,但是为了井下被困的矿工兄弟们,他们依然不辞辛劳。
贵州省派出了盘江煤电集团及黔西南州矿山救护队,四川、河南及中国矿业大学也选调了防治水专家前来支援。据了解,有3位防治水专家从四川临时抽调赶赴事故现场,他们分别来自四川省安监局应急办、防洪排水站和煤田地质局。专家对记者说:“兄弟单位出了这样的事故,我们能帮什么就帮什么,四川大地震,广西和全国的人民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他们有困难,我们自当全力以赴。”
广西、贵州救护队和交通部南海救捞局等12个救护队共20支救护小队170多人,克服了瓦斯频繁超限、采空区再次透水、顶板冒落、巷道低矮狭窄、杂物淤泥堆积等重重困难和险情,交替连续作业,昼夜奋战,密切配合,表现出了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顽强战斗精神。
事故原因:大水淹了龙王庙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关于广西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7·21”透水事故的通报》中指出:据初步分析,该矿在探水过程中,发现透水征兆,但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上部采空区积水溃入,水量约1.5万m3,导致回采工作面被淹。透水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待进一步调查。
8月10日,国务院广西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7·21”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组成立,开始对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认定。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在讲话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该矿没有落实探放水措施,违规开采防水煤柱,特别是在井下发现透水征兆后,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盲目掘进导致采空区积水溃入矿井,引起作业人员伤亡。事故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和现场管理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也不到位。
如果用一句话来比喻“7·21”事故,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水打出来,自己的水把自己的井淹了。据了解,就在事故发生前,该煤矿在进行巷道开拓时,在4304工作面先后掘进了3个切眼。第一个切眼掘进17m就出现了透水征兆,然而矿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退出钻杆,换个方向接着打。第二个打到30多m处,又出现透水现象。这都没有引起指挥人员的重视,于是在第三个切眼打了70多m时,终于打通了临近采空区,老窑水溃入,造成了这起死亡36人的特别重大透水事故。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对探放水有明确要求,并在多年的防治水工作中形成了“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然而,该矿在掘进过程中,每个切眼都有透水征兆,但均未对此采取任何措施,直至透水事故发生,可以说该矿现场技术管理极度混乱。
另外,该矿生产布局和采区设计极不合理,4301工作面处在低位,事故后水直接流向工作面。矿井设计防水煤柱20m,而透水后经现场勘察发现,事故掘进工作面和小煤窑积水区只有3.9m的防水煤柱。该矿没有查清楚老空区积水范围、积水标高及积水量,对重大水患心中无数,防治水措施没有针对性。矿上技术管理极度混乱。
救援缓慢:自以为是 拒绝专家
救援工作非常困难,直到26日上午,抢险救援工作才进入平稳阶段。然而,救援的困难不仅仅是因为地质条件的复杂,在国务院广西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7·21”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组成立会议上,赵铁锤局长指出:“事故单位个别人员在抢险救援中工作不主动、不认真,作风不实,影响了救援工作。如指挥部安排在井下透水点安设救灾电话,一天多都没有落实;没有按时间和要求在井下设置有害气体监测点;瓦斯浓度严重超限,达到3%左右还汇报正常。”
事实上,由于4301工作面被确定没有被困人员,下一步如何进行有效救援的难题摆在了现场救援指挥部面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专家综合各方意见后提出,在4304工作面机巷口采取分流措施,设立一号排水点,以保证溃入矿井的水不再进入4301工作面,降低一线的救援工作压力,以实现有效救援。然而争吵也从这里开始:事故矿负责人坚决反对,原因是“你们不懂……你们不了解情况……这里做不了……根本无法实现……”。
面对激烈的争执,记者请教随行的专家。专家告诉记者,从透水点透出的水通过4304工作面机巷口,一部分流入大巷,一部分溃入4304工作面,要想对4304工作面进行巷道整理,抢险救人,就必须阻止透水继续进入工作面。在4304工作面机巷口筑立水坝,采取分流措施,让所有的透水进入大巷,保证4304工作面的顺利救援是当前最好的办法。但是面对这位矿方负责人的态度,很多在场的专家在不断地讲解和说明之余都不断地摇头。一位专家干脆质问这位负责人:“你到底懂不懂技术?”争吵进行了将近半个小时后终于结束了,经过不断地说明,这位负责人终于明白了,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他用手不断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的脑子直了,这个我一开始没想到。”
固执的坚持结束了,如果真是为了救援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力排众议,态度差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自以为是,浪费了原本就紧张的救援时间,让记者不由得想问,这样的矿井负责人,这样的专业素养,他治理下的煤矿究竟是怎么干起来的?
4304工作面机巷口采取分流,设立排水点的工作终于进行完了,现场指挥部提出井下保电是关键;在井下指导救援工作的指挥员也说,一号排水点绝对不能停,一旦停止排水,透水就会重新灌入4301工作面,如果这样,巷道修复工作和救援进度将全部前功尽弃。
然而就在24日夜,井下停电1h20min。25日早上,在救援工作碰头会上,井下指导救援工作的指挥员拖着沙哑的嗓子,近乎咆哮地说:“这么多天的救援进度,水一进来就全废了。”当追问究竟是谁负责电力工作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
特别是后勤线,一开始管理极度混乱,一位井下救援人员“爆料”说,一线的救援队员打电话上来要午饭,结果负责后勤的人员竟然回答说,我还没吃饭呢,你们着什么急?听者无不动容。
由于长时间被水浸泡,井下巷道很脆弱,25日听取汇报的时候,就传来了3位矿工在运送电缆的过程中由于巷道冒顶被砸伤的消息。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国务院“7·21”事故调查组组长赵铁锤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这样说:“事故单位个别人员在抢险救援中工作不主动、不认真,作风不实,影响了救援工作。……对这种失职渎职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不放过”:
不放过抢险中的失职渎职者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一把手亲临现场,指导地方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书记、主席也亲临现场,更有副主席坐镇指挥中心,不可谓不重视。地方上还调动了包括公安、武警、医院、电力等部门的相关力量,规模不可谓不宏大。然而,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有些自认为事故后要被处理,或是受到牵连的地方官员,就会出现扯皮现象。记者经历过多起事故调查工作,一般都要经历3~4天的现场极度混乱期。记者认为这和我国现有的事故抢险救援机制有关。
这次抢险救援工作,应当促进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援法律法规的完善:凡是在抢险救援中办事不力、消极怠工的,一经查实,应当以失职渎职惩处。事故调查组也应当对事故抢险救援中的失职渎职情况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同样,事故发生后,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中的责任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范围,都应当扩展到事故抢险救援中的失职渎职人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协助地方政府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的。作为地方政府,不能一门心思地只想依靠国家部委的力量,错失救援时机。其次,地方应当建立安全生产事故抢险应急预案,明确分工,保证事故发生后在短时间内能够调动一切力量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工作。特别是在事故发生后的前期,能够抓住事故救援的黄金时间,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和财产,而不是慌张混乱,连后勤供应都出现问题。最后,作为对企业情况最为了解、对事故情况最了解的企业负责人,事故发生后应责无旁贷、无条件地配合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应对那些企图投机、消极怠工、破罐破摔的人,依法从重惩处。
编辑 余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