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秋节那天,我亲眼目睹了“2包烟送了4条命”的事故。
事故“主角”姓王,胖墩墩的,圆脸红鼻头,因和某部电影中的一个反派人物相像,大伙喜欢叫他“王司令”。他原是国营化工厂操作工人,因生二胎被开除了。自由经商发了些财,在小城里开了个冷饮店和舞厅,因此,他经常要去国营化工厂拖点儿液氨。
来原先工作过的厂里拖氨,他是轻车熟路。那天中秋节一大早,他租了一台小拖车进了厂,直奔合成氨岗位。找到主操作工,把肩膀一拍,一包烟塞过去了。“老伙计,搞点儿氨。”主操也爽快,把手中的操作扳手往他手中一递:“自己来!”
“王司令”亲自动手灌氨,是重操旧业。主操工看他那副架势,关心地说了一句:“别灌得太满!”意思是说,别出问题。他回答道:“老弟,我亏不了你。”他心里想的是,我装满没问题,上了双保险,安全得很。一般盛液氨容器设计工作压力是16个大气压,而他这次用的是氧气瓶,设计工作压力是150个大气压的,特别牢固。这氧气瓶事先早准备好的,已反反复复搞得很干净,绝对没有剩余氧气。他十分清楚氧气与氨结合的后果,那简直就是一枚大炸弹。
“王司令”第二包烟塞给了坐在厂门旁负责开票、过磅的厂供销科长的小舅子。小舅子眼一闭,头一摆,叫了一声“过!”王司令的拖车径直出了厂大门。
2包烟搞定了8瓶灌得慢慢的液氨,值!“王司令”在路边饭店犒劳自己和司机。一顿酒菜吃了两三个小时,小拖车与装液氨的钢铁,就在外头烈日下暴晒了二三个小时。
到店门口卸货时,他摸着钢瓶,感到烫得下不了手,喊了几个朋友来帮忙。钢瓶刚卸完一半,“砰!”一声猛响,血肉横飞……
人们远远就嗅到强烈的氨臭味,现场只剩下4人残缺的身体,墙壁上涂着一层厚厚的肉泥……钢瓶的碎片击穿了墙壁和房顶,有的不知了去向。
事故的原因就是液氨容器的满液充装。《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本已严格规定了气瓶的充装系数,“王司令”为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用高压气瓶满灌液氨,自以为很牢靠、很安全,却不知在满液的情况下,缺乏气体压缩的空间,瓶内压力就随着温度上升而猛增。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表明,满液钢瓶温度每上升1℃,瓶内压力就增加15~20个大气压。“王司令”的钢瓶暴晒几个小时,手摸着都烫得很,瓶壳温度至少有70℃~80℃,瓶内压力成几倍地超过了气瓶设计工作压力,钢瓶爆炸就毫不奇怪了。高压气瓶越牢固,爆炸时威力就越大。事故现场的情景特惨……
目睹了这场事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努力学习与遵守安全法规、安全制度,时时提醒自己与他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害人害己呀!
编辑 玫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