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年纪不大,但工龄已近10年,他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业务素质提高很快。2005年,工厂筹建橡胶粉碎车间,购进了一套全新的橡胶粉碎生产线,赵某凭着良好的工作成绩,当选为新车间的班长。2006年2月17日,一阵刺耳的救护车警笛声打破了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还有一天就要过30岁生日的赵某,在一刹那间失去了左臂。女友为庆祝他生日而精心准备的浪漫之旅也化为泡影,在一场“噩梦”中,他步入了自己的而立之年。
事故经过
2月17日13:30,赵某和其他2名同事启动设备,开始进行橡胶粉碎。
13:45,为方便捡橡胶块,他用左手扶了一下设备,手臂瞬时被输送带夹进设备内。由于橡胶粉碎设备噪声大,工作时需佩戴耳塞,赵某的呼救声被轰隆隆的机器声淹没。当同事发现异常时,他的上半身已经趴在设备上。现场人员迅速切断电源开关,割断输送带,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伤势较重,医生只得给赵某进行了左臂断端清创处理。
事故原因分析
2月22日,工厂安全技术部门、工会、医疗机构及设备管理部门对事故调查取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事故原因为以下几点。
1.设备在设计上存在防护缺陷
赵某从事的是一级橡胶粉碎机操作,挤断他手臂的是输送机的被动轮。此被动轮直径为200mm,输送带宽650mm,离地约500mm,与主动轮间距约6m。输送带在被动轮两端各有70mm的间隙(如图1所示)。事故发生时的线性传送速度为157mm/s,投料频率大约为4块/min。
从事发现场设备状况看,主动轮、被动轮及输送带两侧没有设计防护罩等安全防护设施。按照GB14784-1993《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规定:“输送机易挤夹部位经常有人接近时应加强防护措施”。《安全生产技术》也对传动装置作了要求:“一般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要设防护罩,但出现这种3种情况时也应加强防护,一是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二是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三是皮带回转速度在9m/min(150mm/s)以上。”
显然,该设备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运行状况,都达到需设防护罩的条件。所以,该设备在防护方面的设计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个人违章行为
该厂橡胶粉碎生产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第一条和第五条明确规定:“工作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机器运行过程中严禁手、脚等身体部位置于设备内……”
赵某因为生日将至,心猿意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安全生产,而在生产过程中手又违章接触到危险部位,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赵某个人的违章行为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3.安全管理不到位
根据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项目从论证、设计、施工到竣工等,都应按“三同时”的规定进行审查验收。设备设施的调研、安装、竣工验收和调试阶段,工厂安全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预验收,对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应及时指出,并要求施工方(供应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设备投入运行后,使用工厂应就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安全规范措施。
该厂在设备预验收阶段,未发现此粉碎机出厂无防护罩,未与供应商及时沟通,对设备进行安全改进。设备投入运行后,也未及时发现此事故隐患,未对“员工操作设备的安全距离”等方面进行规范。所以,该厂安全管理部门及使用车间应负一定的管理责任。
事故防范措施
1.对设备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方便的原则,设置急停开关,一旦发生事故能够紧急停车。
在主动轮、被动轮和输送带两侧加装防护罩(如图2所示),防护罩应满足安全防护的要求(不能带来新的隐患,如防护罩有棱角等),使员工在粉碎操作过程中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无法接触到被动轮或输送带两侧。
2.落实“四新”培训教育
在购进新设备设施时,操作人员必须接受“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①“四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②“四新”投入使用后可能导致的新的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方法措施;③新产品、新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④新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培训讲师必须对培训的内容和安全操作要点进行考试,以落实培训的效果。操作员工及安全管理员必须对考试结果进行确认,工厂有关领导对培训总体情况负领导责任。
3.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根据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每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进行演练,使员工在发生事故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应急救援,控制事故蔓延,降低危害后果,减少损失。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应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定各部门的安全职责,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建立责任制的关键是责任的落实,如本事故中参与粉碎机项目市场调研、竣工验收和试生产时的相关人员应仔细按照设计准则或标准,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治理。
编辑 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