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期以来,以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评比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和职工安全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政府机构与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钢铁产能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张,一些企业工伤事故出现抬头或起伏波动,冶金行业的安全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针对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探讨冶金行业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非常必要。
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措施推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安全目标考核评比、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及安全比赛,这与当时我国“政府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体制有关。各行业的安全管理基本是一个模式,彰显不出各企业的个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逐步转化为“企业负责、行业管理、政府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 尤其是企业自主权扩大后,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重,不少冶金企业开始探索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如鞍钢在1986年率先提出并普遍实行了标准化作业,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安全作业(工作)标准,并于1989年推出了0123安全管理模式;马钢公司自1989年4月份正式将“三不伤害”作为一项群众性安全活动,在各厂、矿的基层工段、班组全面推开;宝钢引进日本的先进经验,重点推行了危险预知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了12345安全管理模式;攀钢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班组危险预测预控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上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见表1)。这些安全管理模式的推进,大大降低了冶金系统的伤亡事故频率。
1998年,我国存在了半个世纪的行业管理部门被撤消,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对安全生产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安全生产实质成为企业的自律行为,由此也促进了企业改进安全管理,探索新的安全管理模式。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PDCA循环法”在安全管理方面得到推广,国际流行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也在我国冶金企业实行了。山东莱钢自2000年7月,在冶金企业率先贯彻实施《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此后,不少钢铁企业开展了OHSMS体系认证工作,促进了冶金行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
1996年,我国钢铁生产过亿吨,此后,我国的年钢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钢产量年增长率大于20%。与此同期,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工伤事故却是稳中有降,这充分说明这些冶金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下了真功夫,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供全行业借鉴与仿效。
安全管理模式特点
冶金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
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控制和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为了人和人的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谓为了人,就是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做事故预防工作的首要任务。所谓人的管理,就是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主动参与安全管理。
企业的事故预防工作千头万绪,最关键的是控制人的行为。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制约,企业的生产作业远没有实现本质安全,只能主要依靠控制人的行为来防止伤亡事故。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企业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时有发生,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伤亡事故占有较大比例。如何规范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不伤害”活动是以我为中心,做到遵章守纪,不伤害自己;工作(劳动)中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到不伤害别人;熟悉环境,摸准规律,做到不被别人伤害。在操作生产过程中发生伤害,大多是来自这3个方面。因此“三不伤害”活动概括了职工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是“三不伤害”活动的群众基础,是“三不伤害”活动的生命力之所在。根据事故调查证明,这三个方面尤以“我不伤害自己”为多(就某一个企业统计的工伤事故原因而言),其他2个方面侧重于不同的工种,如行车工、机动车辆驾驶,则主要见诸于不伤害别人,当然也包括了不被别人伤害。因此,在“三不伤害”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我不伤害自己。
2.一把手的决定性作用
企业、部门的一把手全面负责安全生产问题,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安全生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居第一的位置,就必须一把手管。只有一把手管,才能迅速果断决策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才能调动全员认真管安全、才能统筹全局,带动整体管理上水平,改变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无论哪个模式,必须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尤其一把手。
鞍钢“0123”将一把手负责视为安全生产的组织保证,是安全管理的强化。宝钢“12345”中以生产线为主体的自主安全管理,强调实施生产线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即从总厂厂长——厂(部)长——分厂厂长(车间主任)——作业长——班组长的一条线,宝钢统称为第一安全责任者。
3.作业标准化与管理标准化
统计表明,大多数事故出自于人为失误。作业标准化规范人的不科学、不安全的习惯行为,防止人为因素产生的事故。通过管理标准化,使环境、设备、管理贯标达标,消除不安全状态。作业标准化与管理标准化使人、机、环达到安全和谐的水平。
首先,标准化作业具有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即只要按标准去作业就不会发生事故,即使技术素质较低的作业者,只要按标准规定的作业程序、作业动作、安全要点去办,也不会发生事故。第二,标准化作业是建立最佳生产秩序的有效手段。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作业(操作),一切作业都按标准进行,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就会井然有序,而最佳的生产秩序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第三,标准化作业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标准化作业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岗位作业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是完成作业目标的科学作业方法。鞍钢“0123”、宝钢“12345”与太钢的“闭环管理”将标准化作业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
4.推行目标管理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指企业把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大系统、围绕一个大目标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以目标为轴心,以实现目标为工作准则,一切以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启发、激励、调动、依靠全体职工,共同自觉为目标奋斗。
瞄准世界一流的安全卫生目标,是宝钢争创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宝钢安全卫生的“一流目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事故为零为主要标志,包括工伤事故(当前首先是死亡、重伤事故为零)、重大设备事故和重大生产事故3项为零;二是创造适合职工身心健康的安全卫生环境。
5.系统安全的管理
现代安全管理强调系统的安全,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宝钢的“四全管理”体现系统安全的管理。其“四全管理”为:
全员安全教育。宝钢的全员安全教育是由7部分构成,即:新入厂人员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作业长、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对总厂厂长、二级厂长和车间主任级干部的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违章职工教育以及外协单位人员教育。
全面安全管理。按系统分割原理,实施“五个全面管理”,即工程安全管理,包括新建、扩建、技改和大修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内;工艺技术安全管理;生产作业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作业环境安全管理。
全过程跟踪。宝钢实行集中一贯制,要求全过程跟踪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包括按系统使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即从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生产全过程管理,以及从1988年以来就一直坚持并取得较大成就的4个跟踪(检修跟踪,事故跟踪,隐患整改跟踪和“三同时”跟踪)。
全方位的事故预防控制。根据要因图分析可知,发生事故灾害主要是管理缺陷,而管理缺陷来自6方面共47项原因。6方面是:作业者,作业方法,防护系统,机械设备,作业环境和材料。
6.基层的安全管理
据统计数字表明,企业的事故90%以上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在生产一线班组。事故的直接原因绝大部分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的。因此,控制企业事故的关键是抓好班组安全管理,把一切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班组。企业中的每一个班组都能做到安全生产,整个企业就会实现安全生产。
冶金行业安全管理突出了基层的安全管理,尤其是班组安全管理。如“三不伤害”,以工段、班组为单元,岗位为重点,以“我”为主体展开,以控制个人不安全行动为重点对象;以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人与环境3者关系为主线;从学规程、讲案例入手,进行系统危险预知分析,查找“三害”因素,自订预防对策,编制并应用《个人防护卡》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个人无伤害,班组无事故为最终目标。如鞍钢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班组的各项工作,如要抓好个人行为的安全化,就必须抓操作纪律、劳动纪律和班组纪律;要抓好物的安全化,就必须抓工具、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安全防护装置齐全有效,抓好环境的整理、整顿、整齐、整洁,做到净化、美化、舒适、安全化。如“5S”、KYT活动都是以班组为单位展开。
从以上特征可看出,冶金安全管理思想的两点重要变化:一是物本观念转变为人本观念,从偏重于对工艺、设备、制度、规章的管理转化为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安全价值观、安全积极性与创造性
的管理;二是个体观念转变为系统观念,从管理的着眼点为某一人、一物、一单位转变为注意安全管理的层次、环节、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注意个体与整体的配合协调。
安全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与运行,与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要求、公众的期望等社会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生产规模、技术工艺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等企业内部条件密切相关。目前,冶金安全管理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1.结构性调整的冲击
当钢铁市场被看好时,大量资本涌入;当钢铁企业面临重新整合、产品结构调整,安全生产则受到很大冲击。冲击原因,一是生产发展不均衡,产品畅销时,为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违章作业、冒险作业,设备则经常带病超负荷运行;市场疲软时则因经济实力不足,往往难于对隐患进行全面整改。二是不少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及占领市场,快速扩大生产规模,但生产场地、工业布局已难改变,由此留下安全隐患。三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时间去认识和检验。
2.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冶金行业没有独立的管理部门,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有职能和资源无力监督管理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尤其是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共性问题,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时难于协调指导和统筹研究解决。如现有的冶金行业安全技术规程、标准和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普遍已经落后或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尚未及时修改;已经修订颁布的也未能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管理经验和模式的宣传和推广缺位。
3.企业安全管理滞后的影响
企业改革尤其是改制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安全管理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的深刻改变,多数单位专职人员减少,一些单位工作条件缺乏,安全管理难以有效实施。安全管理的功能和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4.人为因素影响政策
安全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持续改进性和全过程控制性等特征。我们应认识到现有冶金行业安全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某个方面,突出某些功能,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在功能的实现上较多地依赖人的主观愿望,尤其是领导者和执行者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
企业的安全管理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企业的安全状况是整个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反映。并且,在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方法也基本上适用于安全管理。但是,企业安全管理仍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生搬硬套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实践表明,现行冶金行业安全管理模式对预防与控制职业伤亡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安全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还是应该在现行的冶金行业安全管理上下工夫。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现状,选择管理效益型(如OHSMS标准、鞍钢“0123”模式、宝钢“12345”模式)、风险防范型(如“危险预知训练”KYT活动)和行为控制型(标准化作业、三不伤害活动)等类型的模式,有重点地进行推广和提升。
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学其所长,补已不足,因为任何模式都有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有其局限性。由于冶金企业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强求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模式。应鼓励各企业根据自己情况,推出具有自身的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
编辑 玫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