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有钻井队103个,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17个,分布在准噶尔、塔里木、塔河3个油田以及海外8个国家,生产规模大,作业场点多,施工战线长,安全生产的压力很大。
钻井是油气田企业中的高风险行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对钻井作业一直强调要以人为本,要做到本质安全,全面深化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并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全员培训,尤其是安全培训,以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关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同时,钻井公司面临的钻井市场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公司必须对以往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现实的企业发展进行认真审视。通过对前些年发生的事故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事故是岗位违章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员工的素质与安全生产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钻井公司下决心从抓员工培训入手,立足于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分层次组织全员培训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进行培训。
1.以冬季集中培训为重点,开展全员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技术、岗位技能、安全法规、HSE管理体系、现场救护、环境保护等10余项。为了全面抓好冬季培训工作,公司成立了冬季培训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进行系统策划,建立例会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每年进行1次总结表彰。2001年至今,公司已累计培训47 800人次,每人每年参加培训20天左右。冬季集中培训已成为公司全员整体培训的主要方式。
2.加强一线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
班组长和HSE监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钻井现场的许多规章制度要通过班组来运行,并且在与HSE监理的相互配合监督下落实和执行,而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安全培训。HSE监理虽然现场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安全管理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比较欠缺。为给他们补上这一课,这两年,公司分期分批组织270名司钻和120名监理到中国地质大学进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每期20天。通过培训,司钻和HSE监理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明显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和沟通能力得到加强。
3.加强以岗前培训为重点的新工人培训
2001年以来,公司劳务用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劳务工流动性大的问题较突出。为提高劳务工素质,公司的培训和管理的做法是:使用前,先由劳务输出单位组织不少于1个月的岗前培训,在取得管理局颁发的“石油工人初级上岗证”后,再进行上岗前三级培训综合考核。对在用的劳务工定期进行能力评价,并纳入公司的培训计划,与职工培训同步进行。公司逐步摸索并形成了劳务工培训、考核、使用、能力评价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4.加强专业骨干基本素质的培训
公司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证书。几年来,公司、分公司领导和管理人员井控持证率、2年一次的复培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并有83名安全第一、第二责任人和相关人员取得了集团公司安全管理资格证书。
钻井队干部安全素质的高低,对建设基层队伍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坚持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公司建立了钻井队干部到监理公司监理岗位进行轮训的制度,对拟提拔的干部进行3个月的轮训,对在岗干部进行1个月的轮训。轮训分为3个阶段,一是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及公司体系文件;二是在HSE监理岗位上进行实习;三是独立担任HSE监理。每个阶段都要通过相应的测试和考评,合格后才能得到提拔或返回到原工作岗位。目前,有42名钻井队干部通过了轮训,经过跟踪评价,这批干部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HSE监理的理解、支持程度明显增强。
对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人才培训发展纲要的要求,前些年,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技术素质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每年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很有限,很难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2001年以来,在管理局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从生产一线35岁以下、架工以上的岗位人员中选拔出463名生产骨干,分5批送到石油院校进行脱产1年的钻井专业课程学习,现已毕业380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走上了钻井队的管理和技术员岗位。
5.提高培训质量,开发培训教材
公司从2000年全面运行HSE管理体系以来,通过实践摸索和学习借鉴,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规定、工作要求和方法,安全管理工作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为了将HSE管理体系的要求传递到每一个相关岗位,被全体员工理解和接受,公司采集相关资料,组织专人进行集中培训。在对外合作中,了解到国外同行HSE培训都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训教材,这对公司管理层启发很大。
2003年10月份,公司开始组织开发自己的《HSE培训教材》,专门成立项目运行组,集中一批既懂管理又具有钻井、安全、教育经验的人员,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完成开发并成功投入使用。
这套教材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系统、实用。教材依据HSE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文件及重要风险因素,划分为13个单元,涵盖了HSE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并吸收了国外同行业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突出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培训形式人性化。培训内容图文并茂,并有语音解读,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的内容,不但描述了怎么做,而且回答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可能产生的风险。对比较抽象的内容,用漫画等形式进行表现,便于学员更好理解和掌握。培训时,学员也可以根据本岗位的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本人的个性化需求,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控制培训进度,实现人机互动。
三是具有先进的管理功能。学员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进入测试界面。如果对某个问题回答错误,系统将自动返回到相应的培训页面,进行重新学习和测试。对于学员的历次培训情况、每个单元的测试通过率等信息,能够进行多方位统计,并自动生成分析图表,分别从纵向、横向分析各单位、各工种、各年龄段等培训的变化趋势,为客观地追踪、评价每个学员的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公司使用这套教材分73批对4 235名员工进行了培训,大家的感受是,培训的方式科学、先进、新颖,与老师讲、学员听的传统培训方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培训的内容紧密结合现场实际,解决了理论与现场相脱节的问题。从培训的效果来看,学员系统掌握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学习后就清楚在工作过程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二、加强现场再培训
员工素质的高低,归根到底要看在现场的表现。加强现场再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课堂培训的有机拓展和延伸。对此,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
1.围绕HSE管理体系,注重过程培训
公司把HSE管理体系中的“两书一表”(指作业计划书、作业指导书和HSE检查表),作为钻井队员工现场自我培训的重要内容,按照不同工况,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现场培训,真正体现了“做我所写、写我所做”,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一是在体系内审中培训。对体系内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由内审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并指导基层单位做好体系运行工作。同时,对体系运行样板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岗位人员运行HSE管理体系文件的水平。
二是在监督中培训。现场HSE监理在履行自身监督职责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井队员工学习安全生产规定和有关作业文件,通报分析查处的违章和隐患,与作业队一道抓现场安全工作,避免违章隐患重复出现。
三是在检查中培训。在季节性、阶段性和常规性检查中,公司注重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使作业人员相互提示,及时整改,互相促进。特别是在井控、设备等专项性检查中,对排序在末尾的钻井队和车间,由分公司进行“末尾谈话”,帮助查找原因,限期整改,完善措施。
2.开展岗位练兵,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公司成立了现场再培训和岗位练兵领导小组,抽调技术全面、业务过硬、现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现场培训和岗位练兵考评指导小组,进行驻井蹲点,因地、因时、因井、因人制宜,确定现场培训内容和练兵计划,把现场培训和练兵活动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公司坚持每年对不同岗位人员集中进行操作技能培训,选派优秀选手,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技术竞赛,对获得名次的选手给予奖励。各钻井队还开展了“每日一题”“每周一考”“每月一评”的小型、灵活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岗位技能。
3.搭建参与平台,提高自我培训能力
近几年来,公司通过开展“轮流当安全员”活动,进行换位管理,促进员工主动学习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了员工的现场管理能力。通过实行“员工健康安全代表”制度,提高员工注重身心健康的意识和互相关爱的能力,积极参与安全管理;通过“STOP卡”“风险提示卡”,提高了岗位人员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通过实行“旁站监督”(一种安全监督形式,即在2人以上作业时,必须有人负责安全监督),增强了岗位人员按程序和标准进行作业的自觉性。
几年来,公司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员工培训,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呈现出“三多”,安全生产的表现状况呈现出“三少”的变化。
“三多”是:熟悉安全法规的人多了,掌握风险识别方法的人多了,主动查找安全隐患的人多了。
“三少”是:违章现象减少了,隐患数量下降了,事故的发生频率降低了。
近年来,公司在钻井市场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员工千人违章率由2001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26.9‰。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率由“九五”期间的10万米进尺5.29起,降低到“十五”期间的10万米进尺0.9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