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舟曲人:不能光靠政府

  “不能光靠政府”

  11月18日中午,在舟曲城区的廉租房集中安置点1号楼前,2岁半的耿华措茂正跟着奶奶玩耍。这里安置着91户住房被毁、被淹受灾群众。对于本刊记者的到来,小家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满脸带笑,清脆地喊“叔叔好”。

  泥石流灾害中,他家在河南新村的房子被水淹没,至今不能居住。灾害发生后,生活稍微一安顿,耿华措茂的爸爸和妈妈就远赴拉萨打工。他的奶奶告诉本刊记者:“日子还得过。受灾的人这么多,安置的压力大,也不能光靠政府。”

  “现在的米面、被褥什么的都是政府提供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安置在廉租房2号楼的杨新慧说。她和丈夫灾前在舟曲县三中食堂做饭。灾害发生后,暂时停止了工作。

  谈到未来的打算,她说:“今年已经这样了。生活还得继续,把今年过完,明年还是要回学校去工作。已经和学校联系好了。”

  46岁的张斌在泥石流灾害中失去了妻子和16岁的儿子。他家的二层小楼也完全被淹没。现在他和12岁的女儿相依为命,住在廉租房里。

  “我想等到合适的时间找个对象,建个新房子,成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张斌说,他想搬到政府规划的秦王川区,毕竟那里靠近城市,环境、气氛都比这边好点,对女儿的学业和将来的发展都有益。

  因为廉租住房套数有限,还有14户受灾群众被安置在舟曲县一中的学生宿舍里。11月中旬,记者先后两次白天到这个安置点采访,但房间里都没有人。负责安置工作的沙川坝帐篷社区主任任秀红说,这14户群众基本上都是个体户。白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做生意。

  现在受灾群众不少已经开始打工。任秀红介绍,根据政府安排,社区一方面在联系一些部门、企业,为受灾群众争取更多公益岗位,一方面积极同劳动部门协调,为受灾群众提供技能培训,特别是培训一些灾区急需工种技能,使更多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工作。

  任秀红自己原本在舟曲县爱卫会工作,灾害发生后,大量房屋被毁、无亲友投靠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压力倍增。她临危受命,成为安置有140余户受灾群众的沙川坝帐篷社区主任。

  安置点供电、供水情况、灾后形成的“三孤”人员生活和心理情况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压在了这名身材不高、略显单薄的中年女干部身上。几乎也就是从上任后开始,过度劳累而生病、吃药、打点滴就开始周而复始。

  “现在灾区生活条件已经越来越好了,再咬咬牙,就能挺过这一段。”任秀红说。

  “三次搬家,越来越好”

  廉租房,实际上已经是杨新慧3个多月来的第四个“家”。她的第一个家,现在仍部分被泥石流埋没,无法居住。

  她的第二个“家”,位于舟曲县一中的操场上,这是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政府提供的一个应急临时安置点。

  灾后之初,一部分受灾民众被临时安置到了县城一中、三中、隍庙山等安置点。在这些临时安置点,有的睡帐篷,有的住教室,往往一个帐篷或教室要挤几家人,不能做饭,更无法过冬。

  为了腾出校园、教室,让学生按时开学,同时也为受灾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安置点,舟曲政府决定,在舟曲县城以西4.5公里处的沙川坝,暂时征用100多亩地,搭建一个设施相对完善的“帐篷社区”,将部分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安置到这里。

  社区主任任秀红介绍说,这是一个按照城市小区建设的帐篷社区,通电、通水、通路,地基是0.5米至3米的青石子,有通往县城的公交车,配套建有公共厕所、洗浴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警室,还计划建设幼儿园。

  B区98号,这就是杨新慧一家的住所,第三个“家”。“帐篷里各种设施也非常齐全,但过冬还是在楼房更好。”杨新慧72岁的婆婆刘桂菊说。

  舟曲的冬天一般从12月开始,2月结束。舟曲县民政局局长杨恩茂介绍,为了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问题,民政局已提前对受灾群众进行了重新安置。

  安置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随着冬天的临近,气温骤降,此前安置在沙川坝的受灾群众于10月中旬全部被重新安置。122户473人分别无偿居住在廉租房、舟曲县城关二小教室和一中学生宿舍。

  分散安置的1万多名受灾群众则每人每月可以领取200元安置费,他们通过租房、投亲靠友等方式解决住宿问题。

  “三次搬家,越来越好。”杨新慧笑道。

  杨恩茂说,目前甘肃省民政厅、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所捐赠的物资都落到了实处,过冬储备物资基本充足。民政部门每户重新被安置的灾民家里配备了煤、煤炉、电热毯、棉被、棉衣以及电视机等基本生活用品。

  心伤难愈

  生活上的温暖,舟曲崭新的未来,依然难以一时驱散心头痛失亲人的阴霾。

  “想起来思想上(当地人语,意同“心里”)就不高兴,吃不下饭。”在舟曲县廉租房安置区2号楼的新房里,75岁的马桂芳身后的简易餐桌上,放着没有吃完的午饭,前一天炒的一盘茄子因为热的次数过多,颜色已经发黑。

  泥石流带走了马桂芳和王启明夫妇的4个至亲,老两口迟迟难以释怀,三个多月来,老两口都瘦了不少。

  主管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舟曲县卫生局副局长何向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救灾工作逐步转移到灾后重建,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大多数人从害怕、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趋于稳定,但有些重点人群会由麻木、否认或不相信转到情绪激动、愤怒或抑郁中来。这就导致灾后心理疾病会进入高发期。

  舟曲县人民医院大夫关新萍在灾后一直在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她说,截至目前,县人民医院已经发现了3例因灾导致出现精神分裂临床表现的病例,其中1人经过服用药物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另外2名女性症状较为严重,必须住院治疗,医院已经建议她们转到兰州条件较好的医院治疗。

  舟曲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任文林也介绍,县文化馆一名职工夫妻和女儿都在灾害中遇难,17岁的儿子因在兰州上学幸免于难,成为孤儿。面对巨大的打击,男孩的精神出现严重问题,目前已经由亲戚送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大量心理援助的时间一般是在灾后三个月左右。”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王文说,对这些人的心理辅导需要长期观察与救助。

  实际上在灾后,借助于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卫生部和甘肃省卫生部门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心理援助工作。

  截至目前,舟曲县心理援助工作已经完成走访咨询2200多人,开展心理讲座210多场,个体心理治疗250多人,接受心理咨询560多人。

  “尽管经过宣传和干预,现在仍有很多受灾群众并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病情,导致不能及早干预,这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关新萍说,有很多群众出现全身不适、心悸、头晕症状,有的像马桂芳老两口这样心情低落或连续二三十天睡不好觉,但本人往往意识不到这是心理问题。

  王文表示,此时需要有精神科专业背景的或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能培训的医务人员发挥引导作用,但舟曲在这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当地医院或疾控部门,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干预人员往往只有1到2人,难以满足需要。

  目前,全国妇联和香港等地的一些机构已经开始针对灾区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培训。来自国内的一些专业心理援助机构也积极参与进来。

  甘肃省内一家名为“圆心曲”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灾后就一直在关注当地的心理援助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王文海说,在工作中,他们一边参与心理干预,一边对当地的医护人员或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干预培训。

  关新萍说:“通过这样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在日常接诊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时,我也知道了如何更恰当地去开导患者,和他们交流,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达到治疗的效果。”

  舟曲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张思谦介绍,为了帮助更多受灾群众,他们一方面借助日常接诊的机会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病人,或提醒就诊人员注意身边亲戚朋友心理上是否有出现问题的前兆,同时,对所有因灾后心理创伤就诊的人员全部免费治疗,并在医院设立专门心理治疗室,一对一进行干预,保护病人隐私。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675个字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