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死的尘肺病人
“(怨就怨他)个人命不好,得了这么个病……”
44岁的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一棵树村村民吉兴花这样评价丈夫的病。
刚满50岁的陈德金,从4年前查出尘肺病,就开始了“活一天算一天”的打算。
24小时不能离开氧气的尘肺病重症患者陈德金
2009年11月22日下午,在自家土炕上半躺着吸氧的陈德金听说记者采访,被妻子扶了起来,靠墙坐着,鼻子里还插着输送氧气的管子。
尘肺病晚期的陈德金,已经到了“24小时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他说话断断续续,要凑到跟前才能勉强听出他要表达的意思。
陈德金称,这是七年前,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金矿打工落下的病根。
那时,与他一起打工的工友们打眼放炮,粉碎矿石,每天都在白色的粉尘里面工作,几乎都没有采取过防护措施。年复一年,久而久之,最终成了今天的样子。
“老陈怕是过不了这个年了。”
工友们几乎都在说,陈德金的爱人吉兴花告诉记者,大夫也说了“活过一天算一天,药已不起作用了”。
从2005年查出“早期尘肺”至今,陈德金自己买药住院看病,实在没钱了就找亲戚朋友借,现在已经向亲戚朋友借下了30000多元的债务。
“古浪县黑松驿镇有近100名尘肺病人”。古浪县尘肺病患者周俊山告诉记者,这些病人已经在黑松驿镇政府组织下,统一在镇医院和县医院检查过不下三次,陈德金是当年从武威到酒泉金矿打工者中病情目前最重的一个。
而尘肺病最为严重的庙台村已有3人死亡,临近的水沟村和西庄子村各出现1例死亡病人。
尘肺病者死亡名单
杨自发是古浪县前往酒泉金矿打工者中被死神“光顾”者中最年轻的一个,2008年1月29日去世时年仅36岁。
2009年12月28日,记者在位于古浪县黑松驿镇庙台村杨自发的家中看到,简陋土坯房里,除了出嫁时陪嫁的箱子和衣柜,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能卖的全卖了”。
12岁的大儿子杨斌文发烧已经第三天了,站在没有生炉子的屋里孩子有些发抖,刚刚从新疆摘棉花回来的赵红霞一提到丈夫的死,就泪流满面。
她告诉记者,1998年8月,丈夫看到去酒泉市肃北县马鬃山镇460金矿打工的本村村民武登琦每月有1000余元的收入,便动心了。
27岁的杨自发身体健壮,丢下刚满周岁的大儿子,1998年9月,和庙台村近20多人登上了开往肃北马鬃山460金矿的车。
腊月三十,他回来了,带着打工挣的1200元钱。
赵红霞说,丈夫在金矿干的主要是井下打眼放炮、粉碎矿石的工作。每年去两次,四月份种庄稼回来一次,八月份收庄稼回来一次。九月末再上金矿,来年元月份回来。
这一干,就是6年。
2004年,杨自发开始咳嗽,出现胸疼、胸闷状况,常常走路透不过气来。武威市医院诊断为:早期尘肺。2006年,他在凉州区医院做手术。
“ 说是自发性气胸,要在肺上开眼子,把气抽出来。”赵红霞说。
这样的手术,在2006年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做了四次。这一年,赵红霞家里的账单这样记载:两头牛卖了2800元,农用三轮车卖了2000元,借姐姐家10000元。
2007年底,杨自发已经完全离不开氧气瓶了,“24小时输氧”的费用让这个因病负债的家庭早已不堪承受。
2008年1月29日,杨自发因尘肺病死亡,年仅36岁。看病欠下了五六万元的账,为了生存,妻子赵红霞将小儿子交给远在天祝县朵什乡的娘家人供其上小学,自己带大儿子艰难度日。
自此,古浪县曾经在酒泉460金矿打工的村民尘肺病便逐渐进入爆发期。
2008年5月13日,古浪县黑松驿镇庙台村村民李发忠因尘肺病死亡,年仅42岁。
2009年2月5日,古浪县黑松驿镇水沟村村民禹清海因尘肺病死亡,年仅45岁。
2009年8月16日,古浪县黑松驿镇庙台村村民杨自虎因尘肺病死亡,年仅43岁。
2006年10月27日,古浪县黑松驿镇西庄子村村民张岳山因尘肺病死亡,年仅39岁。他是在酒泉460金矿有打工经历,因尘肺病死亡的第一个古浪籍农民工。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