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和形态的消费热潮蓄势待发。然而,由于消费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建设总是 “不赶趟”,消费者频频遭遇“花钱买气受”,一再无奈地“被消费”。消费者虽早就被奉为“上帝”,却永远停留在口头上,只是“看上去很美”,消费者的话语权屡屡“被隐形”;本应真诚热情提供服务、践行顾客至上的商家却更硬气些,总能 “我说咋,就咋”,俨然真正的“老大”。 比如逐年升温的年夜饭市场。由于市场需求井喷,预订火爆,国内多个城市的年夜饭预订渐成“一桌难求”之势。众餐饮企业似乎从中窥到了自己的“稀缺性”,纷纷出招“刁难”食客,从分段限时、糊涂菜单到收开瓶费和服务费、谢绝自带酒水,面对紧俏的年夜饭市场,消费者除了忍气吞声“照单全收”,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还不算,大家心不甘情不愿地掏了白花花的银子不说,还要做好“吃年夜饭就像买彩票”的心理准备,因为到时菜品如何、饭店的服务好不好谁也没底,得两说着。 事实上,在诸多消费领域,消费者都面临任人宰割,不能 “我的消费我做主”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商家凭啥总是 “老大”,总能说了算?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相应制度和标准,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形同虚设,管理有待加强;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其效力需大力提升,并建立有效的保障体制机制;三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待解决,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造成消费者缺少清晰判断企业资质的依据,只能撞大运地 “轻信”商家的信用和经营能力,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有待扭转;四是商家的心态和经营理念有待转变,如果商家总是抱着 “我是老大”的心态,无视消费者的权益,或者只低头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重视商业信用和产品、服务质量, “丢西瓜捡芝麻”,最终搭上的是消费者的口碑,经营之路终难长久。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真正“当家做主”,靠的不是嘴上功夫,不仅需要严格的监管、完备的法律、消费者的心明眼亮,更需要商家付出一颗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