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盲从他人 后患无穷
城建盲从他人 后患无穷
数十个片区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5月11日,深圳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从18时至21时累计降雨226毫米,平均每小时降雨量约75毫米,好在没有人员伤亡。“暴雨致涝”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据报道,深圳大部分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一年一遇的标准相当于每小时降雨量约50毫米,这当然无法应对5月11日的暴雨。
暴雨袭城,对深圳来说不是第一回,今年3月,深圳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还带来了次生灾害。
就在网友纷纷诟病深圳暴雨致涝之际,深圳市水务局相关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虽然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但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前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
因此,虽然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陆续修建了1.37万公里的排水管道,但遇到5月11日这样的暴雨,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导致城市多个地区被淹。
深圳与前苏联的城市,地理位置大不相同。深圳的城市建设照搬前苏联的建设理念,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城市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地下管网建设更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这一切并不复杂,只要规划设计部门查阅当地的降水记录即可。
深圳市水务局相关人员的话语,让人想起了东施效颦的故事。盲目不加分析的照搬照抄是懒于思考、懒于创新。
而这一懒惰的后果是,暴雨不仅将深圳变成了泽国,而且还吞噬过生命。2013年,受强热带风暴“康妮”外围环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8月30日凌晨至8月31日9时,深圳普降暴雨,在这场大暴雨中,一名女司机开车受困涵洞并溺亡,遇险途中她拨打了4个求救电话,但终未赢得生机。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尚且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何况是城市建设了。
深圳的城市建设为当初的盲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前,广东省发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广州、深圳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但愿,在今后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中,深圳能因地制宜,有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地下排水防涝管网。
面对暴雨,深圳的管理者要反思,其他地区的管理者也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