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指导意见》
解读《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指导意见》
王澍 作
当前,如何透彻理解、切实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成为化工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此,总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指导意见》除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外,还提出了将风险管理融入生产全过程,重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变更管理,树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理念等新课题。
不久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指导意见》从研究制定到定稿发布历时一年,几经讨论,几易其稿,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可谓“手把手”地指导化工企业开展风险预控、优化过程管理。
近日,就化工企业所关注的该如何理解、落实《指导意见》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总局监管三司有关负责人。
化工生产尤其强调过程管理
化工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等特点,生产流程长,危险性大,又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多个专业。各专业相互影响,互相服务,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引发不可逆转的恶性结果。对化工生产而言,良好过程是取得完美结果的先决条件。
为吸取惨痛的化工事故教训,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加强过程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并持续研究相关科学方法。
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中国石油大连石化“6·2”闪爆事故,河北赵县克尔化工有限公司“2·28”硝酸胍车间爆炸事故等,虽类型不同、原因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暴露出化工生产过程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可以说,每一起化工生产事故的背后,都找得到过程安全管理缺失的问题。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既是一种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又是推动我国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的有效途径。《指导意见》的发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将风险管理融入生产全过程
《指导意见》几经修改,最终确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应包含12项内容,可被看做是确保企业消除隐患、预防事故的12个要素。这12个要素分别是:安全生产信息管理、风险管理、操作规程、装置运行安全管理、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试生产安全管理、设备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其中,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是贯穿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其他则分别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上述要素是在参考美国PSM(过程安全管理)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化工生产实际设置的。PSM标准共设置了14个要素,除商业秘密管理外,其他要素在《指导意见》中均有体现。这些要素都来自于血淋淋的事故教训,其对应的是化工生产中易出现疏漏、易引发事故的环节。
针对每个要素,《指导意见》均提出了相应管理方法,不仅告诉企业该做什么,还指导企业该怎么做。其中,风险管理可谓灵魂——除将风险管理作为要素之一单独进行指导说明外,《指导意见》还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融入其他各项具体管理中。比如:要求企业在开展装置运行安全管理时,必须进行异常工况监测预警,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制定安全处置方案;开停车前,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等。
《指导意见》引入多项国际上较流行的风险分析方法,如安全检查表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方法。其中,HAZOP法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风险分析方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陶氏化学第二期危化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项目中的试点企业,在应用HAZOP法后,发现了诸多细小隐蔽的事故风险,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水平。
《指导意见》之所以要引入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将风险管理贯穿生产全过程,就是要促使企业增强防控风险的意识,指导企业通过识别、评价、消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不应忽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提出的12个要素中,列入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这一项。
信息管理是过程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极易被企业忽视的工作。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2011)》(简称《实施导则》),首次提出“工艺安全信息”的概念和内容,但直至今日,信息管理工作仍未引起企业重视。
根据《实施导则》,安全生产信息包括化学品危害信息、工艺技术信息、工艺设备信息。每一类信息又包含诸多内容,如化学品危害信息至少应包括毒性、允许暴露限值、物理参数、反应特性、腐蚀性数据等。如果企业不能对这些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在生产中就难以避免盲目生产、野蛮操作。
安全生产信息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辨识的依据,没有足够信息支撑的风险辨识是无源之水。因此,《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可进一步参考《实施导则》,开展信息收集工作,为过程安全管理打好基础。
陌生但亟待加强的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对此仍感到陌生。
变更管理是对人员、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保变更带来的危害得到充分识别、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一种管理,分为工艺技术变更、设备设施变更和管理变更等。发生变更时,企业如果未对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就易形成重大隐患,甚至引发事故。2010年7月16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发生的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就是不严格执行变更管理程序的典型案例。
对于如何加强变更管理,《指导意见》提出,企业在工艺、设备、公用工程、材料、化学品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应纳入变更管理。
每一次变更都意味着企业要面对一个新的风险。那么,企业就应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识别、评价、消减、控制风险,并按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的程序完成变更管理。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关键
监管三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时,不仅要对照12个要素逐个完善管理,还应树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理念。
《指导意见》不是单纯为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的,而是面向整个企业、全体员工。全员参与也不单指本企业员工,还应包括项目建设单位、承包商、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员工。对此,《指导意见》做出了明确指导。
过程安全管理还应注重持续改进。企业面对工艺、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风险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新的防控办法,才能确保风险可控、受控。
此外,作为化工行业“排头兵”的中央企业,应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入国外过程安全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总结摸索适用经验,引领我国化工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