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可佳 行为欠佳--读《生死救援的壮歌》感想
精神可佳 行为欠佳
--读《生死救援的壮歌》感想
读了中国安全生产网站刊登的《生死救援的壮歌》(论坛题目为:如此救援,赞歌下一站如何反思)一文后,文中的村民不怕牺牲、舍已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是从这一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令人深思。下面本人就这个事件发表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从这个事件里,虽然村民的行为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称颂。但是从这个事件中,也反映了某些问题:一是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村民张银进在地窖状况不明的情形下盲目进窖,导致昏迷致死,而后下去救援的村民也不问情况就盲目下窖,结果最后导致二人死亡,六七位村民昏迷。这些情况都说明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二是安全知识欠缺。由于村民安全知识缺乏,不知道进窖的危险性,所以就盲目地进入了。三是村级救援能力较差。从这一事件中反映出村级在突发应急事件时,没有相应的救援力量,也没有相应的救援预案,更不会有相应的应急演练。 av bup
从这个事件反映出的问题今后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安全意识。要采取各种形式大力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安全意识。二是加强安全知识的普及学习。要加强对村民安全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宣传纸等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交通运输、建筑、危险化学品、集市庙会、校园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和自救常识。使村民的安全知识入脑入心。三是建立村级应急救援体系。制定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危险点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村级救援队伍,并进行定期演练,以应付突发事件的出现,熟练、有序、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安监局 孙锡云]
附:事故经过
2月8日,因救人一度昏迷的张路(左)和妻子尹春芝(右)在邹平县中医院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新华网山东频道2月9日电题:生死救援的壮歌--山东邹平近30位村民救援一位村民纪实
短短半个多小时内,因一位村民被困地窖,先后有近30位村民赶来救援。先来救援的村民倒下了,后来的村民又果断地跳下去;一个人接一个人前赴后继,一双双手将沉重的生命托举出窖口;被称作“热心大哥”的好村民张新在这场救援中永远失去了生命……
这是4日上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黄山街道办事处柳泉村的震撼一幕。生死攸关时刻,在高浓度一氧化碳的地窖魔口面前,淳朴的柳泉村村民没有任何犹豫,他们用毫无畏惧的勇气谱写了一首救援与被救援的生死壮歌。
夺命的地窖
“救命啊!救命啊!”清冷的一天,一阵凄厉的呼救声突然在山东省邹平县柳泉村里响起。过完春节已开始忙碌的村民们听到后,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向着呼救声跑去。
事情发生在4日9时许,带着小女儿从街道上回家不久的王霞发现,丈夫张银进了用于自家取暖的地窖四五分钟后还没有出来。这个地窖里有燃烧煤炭和锯末的炉子,一氧化碳浓度很高。喊了几次,都没听见丈夫回答。觉得不对劲的王霞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拨通张银三弟张路的电话,又跑到大街上大喊“救命”。
扔下电话,张路就一路狂奔着过来了。一进门,张路就跳进位于哥哥张银家客厅外过道的1.7米深的地窖;张路的妻子尹春芝和附近村民张元刚跑进张银家;从这里路过的村民张新听到“救命”声,二话没说就朝张银家的方向跑去。
这一切,几乎发生在同一时刻。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往这里奔跑着聚集。密集的脚步声,在小路上有力地响起,没有太多言语,村民们的脸上写满紧张和焦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救人!”
跳下地窖后,张路在漆黑中摸索前进,在离窖口几米远的地方发现了张银。此时张银已倒在地上,生死不明。张路赶紧抓住张银的身体,使劲往窖口拽。快到窖口时,因为大喊一声“快打120”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张路一下子昏厥,顺着窖壁倒了下去。
守在窖口的张元刚已是61岁的老人,身体本来就不好,他见状却不假思索接过一条湿毛巾捂住鼻子就跳下地窖。“身体再不好,救人可耽误不得啊。”张元刚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昏暗中,看到张路的鼻子开始出血,张元刚一把扔掉手中的毛巾,抓住张路试图往窖口举,使劲,使劲,再使劲,却因乏力显得异常艰难。尹春芝此时也跳下地窖,和张元刚一起将张路举起。刚到达这里的张新等几位村民急忙抓住张路的衣服将他拉出地窖。
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刚准备返身再将张银救出地窖的张元刚突然发现尹春芝鼻子开始出血,身体摇摇晃晃。他连忙在窖口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使出最后的力气,紧咬着牙,托住尹春芝的身体,双手高举过头。当张新等村民将尹春芝拉上去,张元刚又因缺氧斜倚着地窖坐了下去。
一个接一个的救援者在地窖里无力地歪倒,黑漆的地窖像一个无情吞噬生命能量的魔鬼漠视着一切。但这并没有吓倒有着一腔热血的村民,前仆后继,紧张的救援仍在继续,救援者的脚步仍未停下……
最后的壮举
今年47岁的张新是这场救援行动第四位跳下地窖的村民,也就是在这里,他完成了短暂人生的最后壮举。
凭着曾经在当兵时锻炼出来的健壮体格,张新跳下地窖后一把将张元刚举起来,托出窖口。在众位村民的帮助下,张元刚被成功救出地窖,但一出地窖就两眼发黑,倒了下去。
张新从地窖艰难地爬出来后,看到前三位跳下地窖的张路、尹春芝和张元刚都已经在地上昏迷,而张银仍然躺在离窖口不远的地方不省人事。“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丝毫犹豫,张新连湿毛巾都没拿,一下子又跳了下去。
一步,两步,三步,张新拉着张银沉重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窖口艰难地挪动。
此时,已有近30位村民到达张银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子挤满了人。窖口较小,里面情况不明,他们只能焦急地等待。
“快点上来”“还有谁在里面”“拿手电筒来”……尽管不能下到地窖里,但村民们却一直神经紧绷,不停地向下面大声呼喊。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村民的大声呼喊再也没有得到张新任何回应。黑漆漆的地窖只冒出一丝丝锯末燃烧不充分产生的黑烟,在冰冷的空气中飘散。
张启强,又一位村民跳下了地窖。在呛鼻的烟雾中,张启强发现了张新和张银。他看到,张新的手紧紧抓着张银的上衣,双眼紧闭,已经失去意识。他试图将张新拽出地窖,却力气不够。情急之下,他大喊一声:“快拿绳子来”。却没想到因为张嘴吸入大口毒气,头发晕的张启强只能踉跄着爬出地窖。
一场救援的接力仍在紧张继续。闻讯赶来的张大鹏和王强成为第六位和第七位跳下去的村民。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们俩先后将张新和张银救出地窖。
呼啸的救护车将先后晕倒的五位村民送到当地医院救治,可惜张新和最早被困在地窖里的张银再也没有醒来。
爱心仍在传递
“英雄事迹震撼人心 舍己救人惊天动地”--这是写在6日为张新举行追悼会挽联上的两行字。在这场无人号召的追悼会上,柳泉村和附近村庄的近两千名村民自发地来了,张新远在济南、滨州等地的38名战友赶来了,张新69岁的小学老师来了,曾接受过张新帮助的人来了……
柳泉村一位热心的村民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追悼会上的情景,这为张新留下了在人间最后的影像。
张新用生命和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和合格退伍军人。在张新家的客厅里,他的遗像被摆放在正中央。遗像里,张新嘴角微微上扬,仍然面带笑容。遗像旁边是一张退伍证明,一枚三等功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
张新的战友张军等人回忆:张新1985年入伍,在部队时因为军事技术过硬荣获三等功,第二年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曾担任班长和代理排长的张新在生活中就非常照顾战友们,为了让一位家境贫寒的战友留在部队,同样家庭困难的他还主动将提干的机会让给这位战友,自己选择了复员回家,通过种地和在工地上打零工养活家人……
“在很多人眼里,他一直就是一个热心的大哥。遇到谁家有事,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哪怕有时他正要出门干活去,别人找他帮忙,他宁愿钱不挣,也要先给人帮忙。”柳泉村村民张成勇说。
因为张新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离去让身体不好的妻子和18岁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一下子失去了依靠。这几天,村民们自发地到张新家帮忙,张新的战友们在商量捐款供他的儿子读书,黄山街道办事处也送来了1万元慰问金,并准备为其申报见义勇为奖。
“张新不在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爱心还在,他的精神我们要传承下去,我们不会让张新家里揭不开锅。我们还要和他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柳泉村一位村民流着泪拍着胸脯说。
冬天已经过去,天气依然寒冷,但张新和近30位村民救人的英勇事迹却让这里变得更加温暖,也让爱心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