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宝成就新西兰地震零死亡
三大法宝成就新西兰地震零死亡
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地震。难得的是,此次地震只造成2人受伤,实现了零死亡。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部长约翰·卡特9月4日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不过,这种“幸运”并非偶然。新西兰是个多地震国家,该国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降低地震危害程度的有效措施。其中,制定并严格执行法规、完善隔震减震技术和持续开展防震教育可以称为新西兰应对地震的三大法宝。
制定并严格执行法规
无论在建筑施工技术安全监控方面,还是在建筑安全立法方面,新西兰都做得非常到位。
新西兰在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该国《建筑法》和建筑规范,对投资者、设计师及建筑设计图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审查,该国《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设计图纸后,要移交专业部门审核,建筑出现质量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和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新西兰政府不断对建筑安全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建筑坚固耐用,符合抗震要求。在新西兰,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有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严格监督,认真把关。这些建筑都必须经地方议会批准,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规范建造。一旦出现问题,将有专门机构追究包括审查人员在内的各方人员的责任。
对建筑质量的苛刻要求,导致审查耗费的时间很长。“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因严苛地执行标准而遭到非议。”新西兰政府服务技术咨询组顾问格雷姆·麦金多说,“但我们知道,会有一个证明我们正确的机会,那就是在天灾中没有人死亡,损失降到最低。”
新西兰人住的大多是平房,主框架是抗震木结构。这种房屋韧性好,耐冲击,利于逃生,在地震中能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根据该国《建筑法》规定,所有平房完工后要经过市政府的审查,还要备案。
完善隔震减震技术
新西兰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大量的减震元素,与过硬的建筑质量相结合,确保强震下零死亡。
新西兰的房屋大多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减震技术,在一些重要的建筑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国建筑科研人员就研制出了特殊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例如,该国议会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主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这种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冲击。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自身重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被居民接受。在1987年南岛里氏6.7级地震中,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轻型木结构建筑已经在该国得到全面推广。
持续开展防震教育
新西兰十分重视对民众进行防灾减灾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普及相关知识。该国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民防事务部组织力量编写并印发了防御各种灾害的宣传手册。这种宣传手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该国公民人手一册。当然宣传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见到成效,但却使防灾减灾意识深入到民众头脑中,让每个人都清楚地震发生后自己该如何应对。
正如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学教授玛莎·萨维奇总结的那样: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就是靠平时掌握的自救知识和积累的逃生经验化险为夷的。
(李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