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等特点,这种环境使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状态,此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使人出现异常行为,导致危险发生。
一氧化碳的中毒程度与浓度的关系
一氧化碳浓度(体积)/% |
主 要 症 状 |
0.016 |
数小时后有头痛、心跳、耳鸣等轻微中毒症状 |
0.048 |
1h可引起轻微中毒症状 |
0.128 |
0.5~1h引起意识迟钝、丧失行动能力等严重中毒症状 |
0.40 |
短时间失去知觉、抽筋、假死。30min内即可死亡 |
一氧化碳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毒者粘膜和皮肤呈樱桃红色。
一、应激心理的原理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偶然发生的危险,这时个体立即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机体的全部力量,迅速地做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这个时候产生的特殊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改变了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使肌肉的紧张度、血压、腺体的分泌、心率、呼吸系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状态是与强烈的刺激在大脑皮质上引起兴奋向周围扩散,或引起普遍性的抑制有关。这种状态会使大脑皮质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减弱,因而皮质下神经中枢显著地活跃起来,使动作、语言、内脏器官和腺体发生剧烈的变化。
二、应激心理的两极性
对于同一个事件的刺激,人们在应激程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把应激心理分为两类:
1、 积极性应激心理
激情适度才是积极的。众所周知,战士为正义事业去冲锋陷阵需要激情,作家没有激情就难以写出好作品,见义勇为和舍己救人也需要激情。一般说来,具有中等强度的应激情绪,人思维判断明确,能够更好的发挥积极性,情绪适度紧张,能增强人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突发事件或危险的时刻也能够保持适度的应激状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果断、坚强的意志力,而这些又都是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获得的。
2、 消极性应激心理(过激心理)
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而发生全身性的兴奋泛化,往往使人行为紊乱,不能准确地实现行动目的,如出现语无伦次、情绪慌张等;同时,由于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也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出现错误,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当应激情绪的强度过大时往往会减弱理智的思考作用,甚至使人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做出不顾后果的行为。比如,在火灾发生时不顾一切的跳楼,在通道进出口拼命地拥挤,这种情绪显然是消极的应激情绪,对于这种生理、心理的症状和消极应激情绪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过度应激综合症”。
三、火灾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特点
经调查表明: 火灾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不知所措、惊慌、恐惧等。
1、 惊慌心理。惊慌是指在火灾中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来的一种焦虑状态和行为状态。这种焦虑和行为往往不能自控,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
由于建筑火灾本身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火灾往往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发生,不可能给人们充足的时间做心理准备;建筑物本身消防设施的不完善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火情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空间和疏散时间不断减少,导致人们的心理平衡破坏,加重了人们对现状的焦虑情绪,进而产生惊慌心理。
2、 恐惧心理。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给自己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恐惧心理是建立在紧张心理基础上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或陌生的情境的力量或能力而产生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建筑火灾导致的群死群伤事故多发生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在这些场所聚集的人员一般都是此场所的过客,而且几乎未受过针对性的火灾安全教育,加上对建筑物疏散通道情况的不熟悉,一旦发生火灾,在火灾产生的烟气、高温、火焰等的刺激影响下,疏散速度势必减慢,让人们感觉生命受到威胁,产生恐惧心理。
3、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自身没有主见的情况下,寄望于跟随人流离开特殊环境的心理行为。在火场中人员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群聚依赖心理,感觉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安全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惊慌感和恐惧感。
4、 冲动心理和侥幸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冲动心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受情绪左右,需要激情推动;侥幸心理是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投机心理。它们是两种密切联系的心理反应。
在火场环境下,烟气、火焰等火场外在刺激条件对感觉器官的作用,使人们的忍受极限受到挑战,为了能尽快地离开火场,必然会产生一些冲动的想法,而在冲动心理的支配下,就会产生一丝侥幸心理,势必采取无法预知结果的逃生行为,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人们的冲动心理会更加严重,且常造成恶性循环。
6、 个体孤独心理。个体孤独是指人们在某些环境下感觉孤立无援时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人员势必手足无措,不知道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尽快离开火场,心里十分恐惧。而人的本能决定了人员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在混乱的火场环境下,人们之间缺少相互间的关爱,使人的孤独心理加重。
四、 火灾中群集的心理特点
群集是指聚在一起数量较大、互动较多的临时群体,其具有形成的偶发性、存在的短暂性、情绪的非理性等特点。在火灾中疏散避难的人群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群体,但可以看作是一个群集。
在一个火灾群集中,个体的心理总会影响他人,也总会受到他人心理的影响,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暗示。暗示是指一个对于别人或对于团体有目的却又不加说明论证的影响方式。其影响方式是属于认识方面的而不是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影响;过程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在火场中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
2、 感染。感染是指一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它最突出的情绪状态是愤怒和恐惧。这既可能是火场信息不足,又可能是火场信息过多的结果。
3、 模仿。模仿是对别人的言论、行动的复制,是重复别人的行为。模仿行为包括观察和仿效两种成分。
五、火灾中心理反应历程对行为的影响
1、 行为思维效能降低
(1)由于火灾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导致局域环境的迅速恶化,疏散人员极易吸入毒气产生毒气效应,使其中毒或神经系统受到麻痹而出现呼吸困难、视觉模糊、反应迟钝等症状。表1 可以看出火灾部分烟气对人的生理影响。
(2) 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与心理紧张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人信息处理能力与心理紧张有密切联系。火场中由于疏散人员过于紧张,使大脑处理心理的能力下降,会抑制人的活动,导致行为效能降低,见图2。
2、 行为反应历程缩短
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实质上是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行为失误其实质是信息处理的失误,即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失误。从感知火灾信号到作出行为反应,一般在5~10s,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难以对火灾作出理智的分析判断。
3、 行为执行效能降低
在火灾应激状态下,避难人员注视点频繁移动,对心理产生一种压制,容易出现精神溜号,导致意识不连贯,出现目瞪口呆,手足失措的现象,严重时不能自控,使自己所想和所做不一样,造成人的行为效能低下。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