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T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分了6个层次,从“本能”到“持续”,特征从员工普遍对工作现场和环境缺乏安全感,到企业将大量投入用于员工家庭安全与健康的改善,从30分到100分,这6个层次不如说6个层次的权利和义务。
《安全生产法》45-48条中从业人员的9个权利;(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拒绝权;安全保障权、社会保障权、赔偿请求权。)三个义务:服从管理的义务;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义务;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报告的义务。在这些权利和义务的背后,如何教育我们的职工能做到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顽强战斗精神;如何教育我们的技术工程人员能做到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如何教育我们的领导能做到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只有通过企业的安全文化,实现大家共用的“体面劳动”。
领导也有“本能”,但是,没有“持续”。 企业安全生产决策者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
“本能”和“持续”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文化的培养过程,好比生活中的“改善生活”,一个企业,一名员工,在这个企业干了一辈子,生活都没有“改善”,这个企业还有什么安全文化,充其量就是“活着”。
表 C.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层级划分表
第一层级 |
本能反应阶段 |
参考分值 |
35分以下 |
主要特征 :
.企业认为安全的重要程度远不及经济利益。
.企业认为安全只是单纯的投入,得不到回报。
.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安全基于对自身的本能保护。
.员工对自身安全不重视,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员工对岗位操作技能、安全规程等缺乏了解。
.企业和员工不认为事故无法避免。
.员工普遍对工作现场和环境缺乏安全感。 |
第二层级 |
被动管理阶段 |
参考分值 |
35~ 49分 |
主要特征:
.企业没有或只为应付监察而制定安全制度。
.大多数员工对安全没有特别关注。
.企业认为事故无法避免。
.安全问题并不被看作企业的重要风险。
.只有安监部门承担安全管理的责任。
.员工不认为应该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多数人被动学习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规程。
.企业对安全技能的培训投入不足。
.员工对工作现场的安全性缺乏充分的信任。 |
第三层级 |
主动管理阶段 |
参考分值 |
50~ 64分 |
主要特征:
.认识到安全承诺的重要性。
.认为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安全被纳入企业的风险管理内容。
.管理层意识到多数事故是由于一线工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注重对员工行为的规范。
.企业有计划、主动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员工意识到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改进规章、程序和工程技术促进安全。
.开始用指标来测量安全绩效(如伤害率)。
.采用减少事故损失工时来激励安全绩效。 |
第四层级 |
员工参与阶段 |
参考分值 |
65~ 79分 |
主要特征:
.具备系统和完善的安全承诺。
.企业意识到有关管理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完善是导致事故的常见原因。
.大多数员工愿意承担对个人安全健康的责任。
.企业意识到员工参与对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关注职业病、工伤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绝大多数一线员工愿意与管理层一起改善和提高安全健康水平。
.事故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员工积极参与对安全绩效的考核。
.企业建有完善的安全激励机制。
.员工可以方便的获取安全信息。 |
第五层级 |
团队互助阶段 |
参考分值 |
80~ 90分 |
主要特征:
.大多数员工认为无论从道德还是经济角度,安全健康都十分重要。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无关的事故也要控制。
.承认所有员工的价值,认识到公平对待员工于安全十分重要。
.一线职工愿意承担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安全健康责任。
.管理层认识到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多种事故的主要原因。
.安全管理重心放在有效预防各类事故。
.所有可能相关的数据都被用来评估安全绩效。
.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拥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安全氛围。 |
第六层级 |
持续改进阶段 |
参考分值 |
90分以上 |
主要特征:
.保障员工在工作场所和家庭的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员工共享“安全健康是最重要的体面工作”的理念。
.出于对整个安全管理过程充满信心,企业采用更多样的指标来展示安全绩效。
.员工认为防止非工作相关的意外伤害同样重要。
.企业持续改进,不断采用更好的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
.企业将大量投入用于员工家庭安全与健康的改善。
.企业并不仅仅满足于长期(多年)无事故和无严重未遂事故记录的成绩。
.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成为多数员工的一种固有习惯。 |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