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少年时期最喜欢的一幅画就是行脚僧“玄奘画像”,它体现了古人求索的精神,一种文化境界,人体画面装束和描述仿佛是人体智慧的统一体。没想到,这副我们从来看不清的一幅“玄奘画像”,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心理有说不出的“滋味”。
据记载,玄奘,洛阳缑氏人。缑氏镇,位于河南省西部,属偃师市,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唐代走出了一位影响世界的高僧:玄奘大师。缑氏镇地名,缘于缑氏山,山,却不在今天的缑氏镇,在东临缑氏的府店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前山上有升仙观,现留存有武则天手书碑刻《升仙太子碑》,还有乾隆御笔碑刻。目前“百度”认:玄奘故里,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东北的凤凰山下,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闻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其实早有耳闻传说,玄奘的出生地不在缑氏镇,在府店镇的滑城河。
洛阳考古专家认为:唐代慧立等人公元688年所著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少年时,“虽钟鼓嘈杂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如萃,亦未尝出也”。“通衢”(大道)、“闾巷”(小道)只有位于缑氏县城东北角的滑城河村才有,普通小村庄陈河村绝不会有此热闹景象。
滑国就在以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为中心,偃师东南巩义市西南以及登封市北部一带,它的国都就在府店村北一公里偏东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古滑国都城所在地,流经这里的一条小河就叫滑城河。
关于古滑国,估计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也好,古代典故也好。都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后人的只有“遐想”。
玄奘、唐僧、《西游记》,假如没有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起“玄奘”,想起“玄奘”的家乡,也就不存在“玄奘”家乡在那里的“争论”。真正的“玄奘”家一无所有,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无牵无挂的家。现在的家是后人给“加上”的,也不是纪念,也不是弘扬,都是在不明不白中寻找着什么?
我们的文化都是“皇家”文化,也是“说书”人的文化。“皇家”文化是强权文化,也就是说为“皇家”利益所谱写的文化。“说书人”人的文化,就是说的精彩,流传的精彩,传的就远。但是,“说书”人的文化也要看“皇家”文化的趋向,不是随便叫你“说”的文化。
“玄奘”的价值和精神远远大于旅行家、翻译家这个范畴,仅仅这两个价值是被近代人接受的,古代人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见过世面的“能人”,一个“行脚僧”,包括“皇家”也是这么认为。如果古人与我们现代人这样的认识思维,我们中华民族在什么时代都是“强国”时代。这就是“强国”文化,一个传承文化。
“玄奘”无后,谁来传承;徒弟传承,寺庙传承。都是一个“风险”传承,必须有“皇家”文化恩准,形成一名“专科”,世代传承。皇家传承一般立“牌坊”,或是“树碑立传”,这些都没有,自然所有的都“没有”。
谈到这里,不得不谈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现代人接受的很少,所谓的安全文化专家难于形成一体。我们是专家中的安全,安全中的“没文化”,也就是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知识。传承是文化的源泉,传承是安全文化中的“长治久安”。
“玄奘”画中表现了一位中年的行脚僧人,长眉微须,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僧人右手持拂尘,左手持经卷。在僧人头的上方,从经箧上部垂吊下一盏小灯,让人们不禁想到漫漫求索路上,影伴孤身的行脚路程。
玄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聪慧的“苦行僧”,一个求索的“行脚僧”,目前的安全员也是其理。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