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朝鲜战争》《剑桥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也如此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安全得到了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朝鲜战争》“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唇亡齿寒属于安全术语,显现安全文化的内涵。意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中华民族儒家文化三千年,与邻为善,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向来不会做隔岸观火之事,更何况是一个主义阵营的朋友。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个由毛泽东提出的论断,对中国军队不怕一切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起到巨大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伟人的胆略,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朝鲜战争》毛主席曾经坚定的说过:这次出兵援朝,我们要决心打赢,但也要有不怕打烂的精神准备,万一美国人打进我国来,那我们就打烂了再建。志愿军入朝作战前,各军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干部、战士树立必胜观念。要坚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打败美帝国主义者。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易。政治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军事上以己之长,制敌之短。中国军队的战斗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官兵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釜山”,意为要把联合国军打到釜山,赶下海去。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作战前夕和北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的乐观情绪惊人的相似。第四十军的一名战士写了一首诗,很能说明士兵们对战争实质的认识程度和广泛政治教育的成果:美帝好比一把火;烧了朝鲜烧中国;中国邻居快救火;救朝鲜就是救中国。《朝鲜战争》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讲是对精神力量的崇拜,精神力量永远在物质力量之上的观点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朝鲜战争》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一个崭新的概念:国际主义义务。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最容易领会的方式是中国千百年流传的古语:“唇亡齿寒”。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经过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之后,和平的日子能不能真正到来?“家”的概念是中国士兵生命中最牢固的根基。历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肆意侵略的事实是最好的教材。美帝国主义占领朝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本土。对占中国军队成分绝大多数的翻身农民来讲,没有比在外国的统治下更为痛苦的生活了。准备参战的第十三兵团中,东北人居多,东北地区在日本统治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曾在士兵们心头留下巨大的创伤,在创伤已经平复的时候,“再受二茬罪”成为不能够容忍的事。
《朝鲜战争》使全世界人明白: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看完《朝鲜战争》这本书,受益匪浅。不仅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自豪,为我国日益强大的军队而自豪。现在拜读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容易弄懂当前的国际形式,分清敌我。另一方面,“唇亡齿寒”在现代生活中更贴近安全生产“命题”,经济形式发展再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制造潜在的和长远的隐患,企业一定是“唇亡齿寒”的企业,一个“忧患”的企业。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n/blog/wll/34024/index.html 201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