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在河南,河南是历朝历代政治争斗的中心,以洛阳为中心,“中原逐鹿“,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惹得祸。这也是河南贫穷的根底。传说,黄帝曾在郑州附近的新郑古城建都,并立下一尊石柱,柱顶上刻下”天心石“三个字,表示这个地方就是天地中心。
近段时间关于少林寺的传言很多,释永信法师、黑客、泰拳王等等,媒体的“煽情”操作。还是官方说的好: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佛教圣地,不会和社会上的人舞枪弄棒。在少林寺的历史上,少林武僧从不主动和人格斗,也从不接受社会的挑战,少林僧人讲究的是禅修,学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干戈”,以武养德、修身养性。对于河南人来说,对少林寺不陌生,并非电影《少林寺》的缘故,小时候都听老人们梦幻般的传说,白马寺、少林寺都是茶余饭后的调侃的“佐料”。上山下乡时,大哥哥们添油加醋的说的更神秘,他们有去过的,有没有去过,有路过的,都说到过少林寺,有一个自豪感。真去过少林寺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偷过少林寺的“果实”,用少林寺树木制作成木棍是最常见的“纪念品”,少林寺的树木少,可能跟“文革”时的“乱砍乱伐”有关,记的一个戴眼睛的哥哥认真的对我说,没啥神秘的,一个破庙,几个破和尚,啥也没有。电影《少林寺》播放后,我感觉不是那回事,又去问那个哥哥,哥哥说:电影都是吓糊编的。
长大了,我有能力和机会去了几趟少林,那个时代,戴眼睛的哥哥说的是对的。去年在我博客里也调侃了《少林寺是皇家的“西点军校”(上下)》,描述了少林寺的沧桑。宁静志远,静下心来想一想,少林寺的诞生,走过3000年的风雨飘摇,没有消失,这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贫穷没有文化,也不需要文化。佛教很难跳出“政治”这个漩涡,适者生存,历代方丈、高僧是非常难于驾驭的。也许是少林寺属于“行伍”出身,加上近代少林水系匮乏,再加上河南这个“穷文化“,很难形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模式。232座佛塔林的保佑,也难于改变少林寺的衰退,一个昌盛、淳厚的寺院,也就是靠政府补贴,香客施舍,开光加主持来补给。第30代方丈释永信法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寺院的昌盛而为之,在河南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一个相对贫穷的地方,能有今天的相对辉煌,一是佛塔下佛祖的保佑,二是释永信法师聪慧的表现。
我心中的少林寺仍然是传承少林功夫,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的“禅宗祖庭”。只要少林寺始终恪守佛教应有的 “三大救命环”和“两大定盘针”之功能说。“三大救命环”即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功能的发挥,是佛教正视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改变自身社会形象的应变的治标手段,一般而言见效较快。“两大定盘针”即佛教心理、伦理功能见效虽慢,却系根本。少林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所为有所而不为!
《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禅宗祖庭”乃王者,王者,僧者不但会讲经说教,弘扬佛法,还会治理寺院,不仅香火不断,还要金壁辉煌。所谓十年种树,百年树人。这些都需要一个时间,一个一百年的时间,方能达到所谓的明朝鼎盛时期。社会要给予少林寺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发展空间。少林寺众僧也要深挖佛学造诣,集威望、功德为一身,教化人们心灵健康,教化人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祈愿少林寺昌盛,寺院如仙境。……….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 200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