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是一个崇尚迷信的国家,某种意义上具有中国人血统。有报道称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比如说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人待人接物态度认真、办事效率高,并表现出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误时。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
日本人的忧患意思应值得我们学习,不管他们的优点也好还是缺点也好,我认为日本人在安全上的优点:不听天由命。从事安全生产研究可以说“入木三分”,有一种非把安全“弄个明白”的研究机构。我们必须承认“自愧不如”。简单的一个问题,日本产业卫生协会疲劳研究分会1970年修订了疲劳自觉症状调查卡,认为疲劳感觉是身体出现异常的危险信号,是由“困倦与无力”、“注意难以集中”、“身体有的地方不适”三个要素组成。我们的疲劳概念就是“累了”,怎么累了,不知道,是“累死”的还是“病死”的不知道,最后工友们总结出来一句安全经典:没有累死的只有病死的。
我们的产业工人最多,尤其是“三班倒”的职工最多,这是中国人劳动率生产特点,上次我在写“屯兰矿难”提到的“魔鬼三时”,我不知道中国的矿长们知道不知道这个概念,这就是安全文化差异。感叹我们的安全研究部门都在研究安全生产什么问题,安评、环评在评什么?难道安全生产“微积分”有价值?
田多井之助等学者在日本积极倡导生理节律.包括:生物节律或称PSI周期(指Physical一体力、sensitive-感觉能力和intelleetual—智利的各种波的周期性)概日节律(指24小时为周期的身体节律);女性月经周期(指女性月经周期与作业效率、作业安全的关系)等,对前者,日本学术界不少人批评其证据不充分。
结果是,其应用效果至为明显,如日本煤气公司实行三班制十年调查统计表明,昼夜错误发生情况与概日节律身体机能变化完全一致,凌晨三时左右是最大的错误发生时间区域,被人们称为“魔鬼的凌晨三时”。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 20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