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兰矿难”非常符合我国安全管理现状
“屯兰矿难”已过去七天,一七祭奠,我们应对矿难工友表示追悼、敬意!..........
同时,应从深层次、多角度分析剖析事故发生的缘由,抽丝剥茧查原因,找措施,采取新的方法。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不能老是用急功近利来一概而论,或者来论断。
新闻媒体总是用“又是一起令人震惊的特别重大煤矿事故!”来报道这起矿难,“震惊”吗?谁震惊!除了政府、矿难责任者、死难者家属外,我们还有多少人为之“震惊”。“震惊”不如用“恐慌”来代替,更能符合目前国人的文化品味。1994年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一级学科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与“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学”左右比邻。十几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个标准,也没有听说过那个部门在贯彻这个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的安全管理还在“原地踏步走”,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还是一个“习惯”,一个“宿命论”,一个“听天由命”。
“屯兰矿难”发生在
有报道称:屯兰矿号称“安全标杆”矿,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百万吨产出死亡率为零,西山煤电集团2008年安全检查排名第一,装有先进的KJ-90瓦斯探测与自动断电保护系统,被称为“没有一块煤是带血的”。从上述报道中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美国人的“海因里希法则”在中国是不适应的,我们的安全生产只能符合自己的国情发展,屯兰矿安全档案中在1800天内没有发生300起任何磕碰伤,没有发生29起险肇和伤害事故,这绝对是一个“奇迹”。早在17世纪,英国煤矿工人就发现了一个秘密,金丝雀对于瓦斯浓度的敏感性远远高于人类。当时的煤矿工人下井时,常常携带一个装有金丝雀的鸟笼。一旦发现金丝雀烦躁或晕倒,工人们还来得及从容逃生。因为这个特点,金丝雀也被称为“瓦斯报警鸟”,当时英国的法律甚至有煤矿必须养金丝雀的强制规定。十几年前我们三类企业专门有专人养这些“金丝雀”,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以及阴沟、井下惰性气体中毒事故,可以说“老少皆宜”都知道,现在发展到每个安全员配置在身的CO↑监测仪。但是,我们现在还在养着“鹦鹉”(金丝雀难养),这就是有备无患,常抓不懈。何况高瓦斯煤矿,从监管到班组,安全管理松懈难道不符合实际吗?。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这又是一个民族的“听天由命”的症结所在。神秘产生于无知,无知诞生愚昧。我经常引用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从“屯兰矿难”画面中一个细节来分析来判断屯兰矿安全管理水平,是不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准。一是工友们佩戴的安全帽按照国家标准,应是报废的安全员帽。从他们佩戴的颜色属于“五花八门”,没有锁扣,还有反戴的。证明这个国有一级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真是一般,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二是救援预案,从抢救的画面看,公安人员站在矿口维持秩序,证明这个国有煤矿救援演练是一纸空文,第一时间的通讯系统好象也不太流畅,符合我国安全队伍整体装备差之特点。
我绝不赞成有些报道中所说的,对屯兰煤矿来说,硬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管理等“软件”上。“硬件”“软件”都不行,有一件过的硬的就不会发生“矿难”。 煤矿不同于其他行业,未知的风险始终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但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居世界之首。每次矿难,总有专家出来分析研究:煤矿的“安全欠债”导致矿难频繁。而对于屯兰矿难来说,“安全欠账”问题,并不突出。据报道,屯兰煤矿采用的是国内一流的智能化设备,仅2006年,该矿投入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从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了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纪录。如果不是出了这次事故,屯兰煤矿俨然是中国的品牌煤矿。“品牌煤矿” 投入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保持了五年的平安,如果这个投入真实的话,这也是只道的,可行的。对于高危产业,安全投入无上限是科学的论断,不是“枉费心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屯兰矿难”最有说服力的是屯兰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我最揪心的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也符合我们现有的安全管理现状,犯同样的“毛病”。我们国家的安全管理应从上到下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切不可重蹈“南辕北辙,避坑落井”安全管理模式。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