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过后,有人的QQ好友,头像再没有亮过。
有的人在过去多年后,偶尔还是会被噩梦惊醒。
有的人再不敢看任何相关的报道,因为只一眼,就落泪。
……
“一个都不少”成为最大的奢望,整个民族的记忆,从此都绕不开那个黑色的五月。
有人说,那是一段完全不敢看的往事,因为太多凉薄,太多悲伤,太多感动。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10年过去,时间冲淡了一切,这一些我们不应相忘。回顾那些定格的瞬间,祭奠历史,悼念遇难者。
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
北川地震灾区,男孩廖波被倒塌的建筑埋压,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之际,好友李阳举着吊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你是我最好的兄弟,坚持住,我不想你死!”经过一天一夜的守候,廖波最终获救。
2008年5月13日,四川北川,从废墟中的营救的3岁儿童郎铮。小男孩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表示感谢。
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送她去太平间。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
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
这个女学生从废墟中被挖出来时双腿都断了,她的双手也被砸伤,她从被挖出来到救助站都没哭,在大家挪动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咬了咬嘴唇!这个女学生还一边微笑,一边对大家说:“要勇敢!”
书包还在,人却天隔
孤儿,孤儿,你的明天将如何?这个孩子的妈妈死前留下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你长大了一定要知道,妈妈爱你。
阿婆,不要谢,我们是一家人!
十年、五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
历史都会铭记这个时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一坐标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这场灾难
8.0级地震
突袭中国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汶川县
浩
劫
自然曾让我们无限敬畏
自然曾让我们充满感恩
那一刻
自然让我们哽咽不已
天 灾 骤 临 川 蜀 大 地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
日晷失衡,地龙肆虐
蜀山迸裂,巨石腾空
无数生命在黑暗地隙中戛然而止
△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县雁门镇地动山摇,山体骤然滑落,留下道道沟壑。
△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绵阳北川老县城深受重挫,满目疮痍。
△ 2008年5月13日 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名家长瘫软地跪在地上,紧紧地握住遇难孩子沾满泥沙的手,仿佛要从死神手中拽回儿子的生命。
△ 2008年5月13日 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位妈妈扑到孩子面前嚎啕大哭。地震导致该校900多名学生被埋。
△2008年5月15日 地震过后的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一个遇难女生手上仍紧紧攥着笔。
△ 2008年5月15日 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书包整体地摆放在废墟之上,仿佛学生们还在排队等待回家。
△2008年5月15日 地震过后的都江堰市,废墟中一本残留下来的相册静静躺在废墟上。
△ 2008年5月15日 汶川映秀镇,一位小伙子大声哭喊着哥哥的名字,哥哥一家居住的房屋已没了踪影。
△ 2008年5月17日 一位从汶川映秀救出的老大爷正在帐篷里接受紧急治疗,全家十几人唯一幸存的他眼含泪花。
△ 2008年5月26日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山岗上埋葬了108位学生的青春。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砖头,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十 万 紧 急 ,十 二 万 火 急
从挤压的瓦砾中,从死神的黑手中
从时间的深渊中,从企盼的眼神中
他们只为在灾难的底色上找到
哪怕一丝丝跃动的希望
△ 2008年5月13日 四川绵阳北川县,武警战士奔向房屋坍塌现场,抢救被困伤员。
△ 2008年5月13日 成都军区空军驻蓉部队队员托举接力,在暴雨中抢运受伤群众。
△ 2008年5月14日 满载空降兵特种大队的大型运输机从成都起飞,直降地震第一线。
△2008年5月15日 北川县城,一位医护人员站在倒塌的废墟顶部望着整个县城,背对着镜头的他已是眼泪纵横。
△ 2008年5月15日 绵竹市汉旺东汽中学,灾难过去80个小时,男孩终于被救援人员抬出废墟。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男孩突然向救援人员说,“叔叔,我想喝可乐”。
△ 2008年5月16日 地震发生后,汶川县水磨镇的公路被毁,上海公安消防救援队徒手在地震废墟中搜救幸存者。
△ 2008年5月17日 部队官兵正在向汶川映秀输送救援物资,艰难行走在沟壑纵横的道路上。
△ 2008年5月17日 四川彭州女警蒋敏因过度疲劳,在参加救援时晕倒在地。汶川大地震夺走了她的10位亲人,其中有她最亲爱的女儿和母亲。
△ 2008年5月18日 北川县禹里羌族乡中心卫生院护士杜鹃参加救援以来第一次与外界通话,她拿着借到的手机失声痛哭,家中四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
△ 2008年5月18日11时,直升机降落在绵竹市金华镇三江村临时停机坪,开始营救被困村民,这里是灾区最后一个孤岛。
生 的 意 志 比 死 亡 更 强 硬
吾民重创,吾土塌陷
成为川蜀大地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
然而,灾难却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磁场
无数生命在光华闪烁中创造奇迹
这里虽有眼泪,但有温暖,更有力量
△ 2008年5月13日 东汽中学学生处主任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资料图:救援人员怀抱婴儿
2008年5月13日 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救援人员的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抱着婴儿蜷缩在废墟中,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吮吸着母亲的乳头,而母亲已没有呼吸。
2008年5月13日 抢救人员在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一位母亲。她身下的小被子里,包着一个安静熟睡的婴儿。被子里还发现一部手机,上面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2008年5月13日 四川北川,从废墟中的营救的3岁儿童郎铮,刚刚被营救出来的他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表示感谢。这一次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 2008年5月13日 17岁的郑海洋身处废墟夹缝超过22小时,在被救出的那一刻,他在缝隙中摆出一个“胜利”手势,露出笑脸。
△ 2008年5月13日 北川中学学生李阳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救助自己的同学。
△ 2008年5月14日 一对夫妇重逢喜极而泣。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 2008年5月16日 消防战士救出在废墟下被埋长达100个小时的4年级学生尚婷。“救救孩子”,这是危急关头我们始终如一的呐喊。这一次,他们所展现的坚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2008年5月20日 汶川县映秀镇,一位营救人员衣服背面上写着:决不放弃一条生命。
△ 2008年5月22日 年仅12岁,来自北川的唐静紧紧依偎在心理学专家聂含笑的怀里哭泣,“孩子,别怕,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其实,每时每刻的我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
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人在就不怕
日子一定会过下去
重
生
铭记这一时刻
不是要刺痛渐渐愈合的伤痕
而是记住那些在灾难中的不屈脊梁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
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祭 奠 — 愿 逝 者 安 息
汶川,不哭
中国,雄起
许逝者和新生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哀悼日——在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参加救援的武警部队与全国人民一道,向遇难者表达无尽的哀思。
△ 2008年5月19日 成都天府广场十万人聚集祭奠汶川地震遇难者。
△ 2008年5月19日 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帐篷课堂外,半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 2008年5月20日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用888根红蜡烛拼成中国地图和“中国不哭”字样,为四川地震中的逝者默哀。
△ 2008年5月21日 在玉门油田广场上,数千名志愿者自发来到广场上,点燃千只烛光为遇难者祈福,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 2008年5月19日 四川成都,一位学生眼含热泪,为地震罹难者致哀。
△ 2009年5月11日 汶川大地震1周年祭 山东烟台的中学生点亮烛光,悼念汶川地震逝者,为震区同胞祈福。
△ 2013年05月12日 汶川地震5周年祭 当地群众和遇难者家属在汶川县映秀镇遇难者公墓祭奠逝者,寄托哀思。
△ 2017年5月11日 汶川地震9周年祭 河南许昌的小学生们围绕着用蜡烛摆出的图案默默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 2018年5月11日 汶川地震10周年祭 四川阿坝,武警官兵在映秀的大地震遗址前入党宣誓。
铭 记 — 愿 生 者 坚 强
没有什么力量能摧垮这片土地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 2008年5月17日 空中俯瞰受灾的绵竹地区,灾民们搭起帐篷城,开始重建家园。
△ 2008年5月19日 四川绵阳长虹培训基地,北川中学高三复课仪式举行,合影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靠得更紧。
△ 2008年5月21日 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诚栋抗震希望学校复课开学 。
△ 2009年5月 他们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出生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个相似含义的名字“震生”。刚满1周岁的他们对那场灾难还一无所知,但在长大后的某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微笑、成长中跨出的每一步,对历经苦难的家人意味着什么。
△ 2010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2周年祭 汶川县萝卜寨迎来地震后首批游客。这个被称为云朵上的羌寨在地震中全被摧毁,萝卜寨独特的羌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威胁,经过两年重建,当地文化得以保存。
△ 2013年4月雅安地震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奔赴抢险救灾一线当志愿者。
△ 十年前,她是扎着羊角辫慌张的小女孩王如玉;十年后,她是个14岁的初中生,梳着蘑菇头,成为“小学霸”。
△ 十年前,13岁的张帅从废墟中救出三名同学和怀孕八个月的老师,但他的右手手指被砸断而截肢;十年后,23岁的张帅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开始新的生活。
麦子黄了要割
布谷鸟叫了要播种
土地不能荒芜
有耕耘才有收获
这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更是勇往直前的力量
加
油
真实的生活
从来都是在平凡中显示出它的坚不可摧
接纳比抵抗更有力
任凭风吹雨打
只要坚守,定能盛放
你 好 ,未 来
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未来可期,邀你同行
△ 上图为2008年5月27日 汶川地震后的北川县
△ 下图为2018年4月24日 重建后的北川县
△ 左图为2008年5月17日 四川阿坝,前往映秀道路上的桥梁垮塌,落石遍地
△ 右图为2018年4月23日 四川阿坝,前往映秀道路已经变成高速公路
△ 2017年4月7日,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境内古辛夷花药树林。
△ 2018年4月 四川阿坝,重建后的汶川县水磨镇
△ 2018年4月 重建后的什邡市蓥华镇
资料 | 央视新闻综合自《汶川大地震纪实》等
图 | 视觉中国 中国摄影网等
纪念每一年的5月12日
不忘灾难中雄起的中国力量
愿你我不辜负每一个初生的朝阳
来源| 央视新闻
众志成城,万民一心。汶川不会忘记,北川不会忘记,四川不会忘记
四川汶川地震遗址。北川老县城在经历了08年大地震后,还在2013年遭遇过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如今成为了地震遗址,供全国各地民众前来凭吊。
景家山在地震时崩塌,巨大的山石将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整体掩埋,只剩一支国旗杆和一个篮球架,上千名师生遇难。
汶川县萝卜寨在地震中完全损毁,靠近悬崖的山体还可见到地震时的遗迹,援建的新寨子搬到了更高的山坡。
映秀通往汶川县城的老路上,仍可见到一些地震时损毁的民房,随着高速路的开通,老路已没有太多车辆行驶,一些沿途的地震遗址也慢慢被人们淡忘。
映秀漩口中学的宿舍楼遗址已经长满青草和灌木。
北川县城的电力公司在地震中是少数没有整体坍塌的建筑。
这十年里,中国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还有若干震级较小或伤亡较小的地震),对于重大灾害的认识也在沉痛教训中不断提升,尤其是防灾减灾方面,公众认知得到了很大提升。
尽管如此,目前社会公众对于灾害和灾后重建等问题还存在很多不了解和误解,体现在很多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同理心去关注,但可能一段时间后就慢慢遗忘了。其实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同样需要密切关注的。
在一般的灾害应对过程中,不管是地震、泥石流还是其他自然灾害,第一时间肯定是先救人;第二步是救治、安置;第三步是恢复重建,这个是一个很完整的多步骤过程。但是对于很多公众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第一步,顶多到第二步,到第三步之后往往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有个别人质疑壹基金在雅安地震后花钱太慢,怎么两三年了钱还没花完。这个其实也可以看到公众对于整个灾后重建的不了解。
包括如何建立应急管理体系,这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这几年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断加强应急方面的演练、教育、倡导等等,但相比于日本等国家,整体的国民应急管理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
先说应急救援,地震之后的两三天内,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踊跃献爱心捐款捐物,但涉及到捐物,问题就来了,比如饮用水、食品、帐篷等,到底捐多少合适?灾区是不是大量需要这些东西?这个供需匹配的问题并不简单。因为灾区现场的情况是动态的。记得当时汶川地震时,公众的注意力更多是关注汶川、北川,大量志愿者人员和物资资源集中到这些地方,反而造成了拥堵和低效。而其他同样受灾严重的地区却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资源和人员救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往往会发生在应急管理体系不太成熟的救灾过程中。经常的情况是,某个地方发布一个需求后,四面八方物资都不约而同地来了。但供给方缺乏协调,有的地方物资过剩,有的地方却没有。也有时因为交通等带来的抵达时间差,等这些物资到了,灾区已经不再需要了。
安置和重建同样如此。灾后重建的发展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基点,应该怎么制定重建目标和标准?在灾区,有重灾区、轻灾区,关注和援助的公平基准是什么?而且其中涉及到灾区群众利益分配,更是容易造成各类问题出现。综合来看,救灾绝不是快快把善款花完就了事的,而是一个严谨的、专业的、合理公平的设计、分配、使用过程。
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做好日常的防灾减灾工作,方能在未来降低灾害的影响。我们看到,芦山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技术,结合灾区实际需求进行探索,加强社区和学校的韧性,提升应对灾害及风险的综合能力。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已经分别过去五年和十年了,但不是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我们应该意识到,灾区的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持续地关心关注,让它能够更好地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实现跨越发展。
十年轮回,十年生聚,十年死别。我们说逝者安息,人总得往前走,但往前走,并不代表着丢掉以前。
“死去的人借助生者得到重生。如果他们悄无声息地死去,实际上我们那一部分也随着他们去了。”
生命,只有被看见,才最为鲜活。
伤痛之余,我们更应该从中反思,加强对防灾防震意识的学习,更珍惜当下亲人在侧,身体健康的美好。天灾面前,国人一体。天灾过后,思考永存。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记得一场哀恸,重启一次反思。我们记得那一天,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白岩松:汶川地震十周年 我有六句话要说
“什么是生命至上?我认为不是1万人的生命至上,而是每一个人的生命至上,医学面临的永远是每一个人;医学之所以是医学,就是因为每一个个体千差万别,我发明了一句话叫大数据从不解决个体问题。
用什么面对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我们不能满足于有,而要追求好;未来十年非常紧迫的任务,中国在应急救援和灾难医学发展方面要用高、精和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白岩松
2018年5月5日,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常委、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出席开幕式并作演讲:
他提到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有六句话想要与所有关心汶川、关心灾难医学的人谈一谈。
01
媒体人天然就跟灾难医学绑在一起
其实媒体人天然就跟灾难医学紧密捆绑在一起,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想想看,在整个世界,哪一场重大灾难发生时,记者不是最先到场的人群呢?如果不是,也是之一。
在汶川地震时,我交流最多的是医生,经常在直播的时候就接到电话,告诉我们通知所有的解放军战士戴上钢盔,因为他们今天收治了很多被石头砸到脑部的战士。
可能接下来直播的时候又会收到一个短信,又是医生告诉我的,要为救出来的伤员遮住眼睛,现在这已经是咱们的常态了……
比如可能在直播过程中很短时间就需要王立祥教授要有一个像顺口溜一样的急救常识,更不要说15年前SARS的时候,我们的栏目第一个采访的就是钟南山院士。
所以媒体人天然就是跟灾难医学紧密捆绑在一起,所以第二次学会我就开始参会,一直到现在,我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我觉得未来还应该进一步去扩宽,今天联盟的成立也代表着这些年来我们的思路。对灾难医学和应急救援来说,不是哪一个参与的部门或者机构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它必须是一个立体合作的大的联盟。
02
我们该用什么去面对汶川地震十周年
接下来六句话。第一,我们该用什么去面对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
其实我还是稍微有一些担心,我不愿意看到我们以敲锣打鼓和非常反映成就的方式去面对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
当然,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在废墟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是这不是一个敲锣打鼓的时刻,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所有人都抱有痛感的灾难。
面对2018年5月12日最重要的纪念是两个,第一是缅怀逝者,甚至要带有一定程度的仰望和感恩逝者,因为他们护佑着生者,这是第一位的。
同时,还应该照料好他们所有的家人,想想看,我们在大地震中遇难的人数接近7万,而失踪的人数接近2万,由此做乘法所得出他们的家属、亲人、朋友和同事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我们还有37万的汶川地震当中的受伤人员,所以告慰逝者、抚慰生者,为所有前行的人加油才是2018年5月12日这一天我们最该做的事情。
第二我觉得就是类似像今天这样的论坛一样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必须要用改变、进步和保护更多人的安全感去面对这一个十周年的日子。我觉得它不是彩旗飘扬的时刻,不是敲锣打鼓的时刻。
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说你看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做多少事情都是应该的,生命回不来了。我觉得像今天这样的活动是十年该有的一个活动。
03
没有痛感的人受到的伤害可能最大
第二句话,曾经有一个诗人说过,“爱是我们唯一的向导”,我觉得对所有的媒体人,同时对所有的医学人来说,疼痛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向导。
医学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消除疼痛,因此疼痛是我们的目标,但是你们发现没有?对于所有的医学人来说疼痛也是向导,您最怕的病人就是说不清楚到底哪儿疼的人。
只要有痛感一切都好办,生命正是因为有痛感因此才可以让医生去奔向制止疼痛的目标,医生最怕的是没有痛感的人。当一个人真的没有痛感了,他受到的伤害可能是最大的,他是最危险的。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的痛感,而正是这份痛感成为我们今天坐在这儿的一个目标,我们如何止痛,而且在未来不这么痛,这不也同样是我们的向导吗?我们是从疼痛处出发,在疼痛的引领下去进步。
我们的第一本灾难医学的书籍是出版在2009年就是汶川大地震之后,是王一镗教授(包括刘中民教授),这不也是在疼痛向导之下有的第一本奠基之作吗?然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看到了进步、改变和更多的人开始拥有安全感。走在中国很多城市大街小巷你变得更容易看到“应急避难所”这五个字。
很巧也是必然,2007年我做《岩松看日本》的时候,专门拿出了半个小时时间去做日本的减灾防灾,包括地震和火灾,没想到一年后在汶川地震时,这个节目多次又被播出,我并不感到骄傲,所有媒体人都应该拥有天气预报的一种功能,你要预感到未来有可能发生什么。
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中国人的痛感,但是别让这个痛感变成钝感,慢慢我们没感觉了,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疼对医学来说太重要了。
04
未来十年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三句话,十年了,我们在整个灾难医学的发展和应急救援的发展方面,十年跟一年、两年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十年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理念应该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有”,而要追求“好”了。
今天凌晨我刚到成都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世卫组织马上要对中国的第三支国际应急队,也就是华西来进行评估,中国的第一支国际应急救援队是在中民这儿,我相信华西的国际应急救援队,一定能通过世卫组织的评估,从而成为中国的第三支国际应急的救援队。
但是这里头有一个误解,好多人会觉得国际应急救援队成立为什么?是为了去国际上承担更多的救援任务?我说不。这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叫这个名字,为什么第一任务不是它呢?我说当然不,我们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它首先意味着是标准。
国际应急救援队在中国的陆续诞生,首先是提升了中国在应急救援方面的标准,我们现在已经用最高的标准开始完善自己的体系。未来可能会有第四支、第六支,包括国家级的几十支将来也都要向这个标准去靠拢。
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达到这种国际标准的救援队可不是一个个位数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也许将来不一定经过世卫组织的认定,但是我们起码要达到甚至高于这个标准。所以在我看来,这几天和未来一段日子要对华西进行的评估,标准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国内的其他的应急救援也要拿这个标准反过来要求自己,就像饭店四星级、五星级,它首先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舒适程度,而是标准。由这一个小细节也在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已经到达了十年了,我们不是2010年、 2012年,十年的时候就已经不能满足于有。
包括我们的这种学术论坛,再该探讨的也不应该是最基本的一些理念了,而应该是向好去发展,那在十年的关口我们就要去思考未来十年灾难医学分会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在20年的时候就不再是满足于有或者是好了,应该满足于高和精和绝对的国际一流。做不到这一点,是与中国这个国家前进的脚步不配套的,也与“多难兴邦”——十年前写在黑板上的那四个字是不配套的。
所以我和所有灾难医学分会的同仁应该明白,连好都即将要成为过去,未来十年非常紧迫的任务,中国在应急救援和灾难医学发展方面要用高、精和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05
军人医生应该是最后才被使用的力量
第四句话,在谈到灾难救援和灾难医学的发展的时候,我必须要说一句话,我认为军人和医生应该是最后才被使用的力量,只要他们是我们任何一场灾难最先被使用的力量,依然说明我们常态的灾难应急和救援还有很多的问题。
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前提,当我们的卫计委已经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我在今年两会直播当中一方面是欢迎,另一方面我也提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意见,我认为健康应该排在前面,应该是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
当然这是一个过度,我觉得只有当它是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的时候才会为未来把卫生也去掉,变成国家健康委员会做一个重要的铺垫,终将有一天健康将包容很多的概念,现在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个大的战略。提到健康,第一位是什么?不是有病治病,是安全,这一点也只有做媒体的时候有非常强的痛感。
我们经常是医生一年365天不分黑夜白天救出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一场灾难、一场战争就可能使我们挽救回来的数字迅速被负数填平甚至超越它。我们每年救过来的人和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相比较,有时候让医生有无力感。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说到灾难救援和防震减灾等等一系列大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到要有一个更安全的环境。
学校的校舍必须是高质量的,居民的住所必须是高质量的,都要用8级以上的地震来衡量我们越来越高的建筑。我们周围都应该有应急避难所,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孩子在他的生命的成长历程当中都要去做各种应急演练,包括生命的一些灾难预防常识。
语言上说的预防和做过演练的预防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亲眼在2007年在日本目睹了日本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如何在我们完全不通知他们,就摁响了火灾警报之后,他们有序地转移到学校的操场。
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孩子全是捂着毛巾、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然后走到学校操场上,非常规矩。而我最清楚,那个警铃是我临时摁响的,没有提前通知老师和孩子们,因此做过演练的跟口头上讲的就不一样。
非常抱歉告诉各位,我们做过测试,现在国内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比例极低,每个人都能看到生活中身边有灭火器,这个工作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像在座假如有300人,我相信起码有250人不会在一分钟之内正确使用灭火器,那么灭火器有什么用?那么我们身边的灭火器有什么用?因为等到你6分钟才能用的时候,有可能你的生命都遭受危害了。
所以我们要做大量的工作,要使军人和医生成为最后被使用的力量而不是最先,所以这也是我今天很高兴地看到四川有政府的负责人,包括卫健委的负责人等等都出现在现场,这是我去年年会上就在提的灾难医学的论坛应该有政府的人出现。甚至应该哪年有一次专门的论坛,就是形成一种政府和医学医者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才会让医者的无力感大为减弱,成为最后被使用的力量。
我们的政策难道不是防灾排第一位吗?减灾排第二位吗?救灾是最后一位,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顺序,用我这个大白话来说一下,很简单就是要让军人和医生成为最后被使用的力量,这个社会就健康了、正常了,安全感就更多了。
而这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主导下去做大量的工作,把安全、常识、预防等等很多工作做在最前面,必须要通过教育来做,要成为所有孩子生命成长历程中最初的几堂课之一。
06
医生治疗第一位的不是技术是人文心
第五句话,当我们要在灾难医学整个前进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必须要建一个底线,这些年很少人提了,我认为我们要有一种敬畏,我们千万不要在科技和医学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拥有了膨胀的自我感。
我认为现在的医学界有点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过于乐观了。医生开始依赖机器,的确机器做到了以前我们做不到的很多细枝末节的探测,我们开始依赖于大数据了,大数据的确可以总结出99.9%的大的概率。
但是问题是医学之所以是医学,就是因为每一个个体千差万别,我发明了一句话叫大数据从不解决个体问题。你看每年中国都会公布,中国现在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多少,总会有人在网上跳出来说我对不起这个平均工资啊,平均工资就是大数据,您拿的钱就是个体。
而医学同样是这个道理,郎景和院士和另一位协和的院士,两个人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都没有把一个女性术后的伤口愈合,按理说伤口愈合是太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这个女性拥有很多病的混杂,包括糖尿病等等,使她近一个月的时间伤口都无法愈合,大数据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大数据一定告诉你的是用什么药几天就可以痊愈拆线OK,但是他一个月都解决不了。
高科技的发展成为我们重要的帮手,人均预期寿命在快速地增长,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此产生过分的乐观,它一定是我们大的帮忙,但是小部分要有一种警觉,这种警觉就是一种敬畏,疾病在不断地诞生,谁能告诉我,现在知道SARS是怎么一回事吗?
开始不断地有新词冒出来,什么埃多拉病毒、H7N1流感等等,未来新奇的流感等还会有……技术越进步,过去我们不了解的未知越会以显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既把病人当作老师,大自然更是我们的老师,不要认为我们能够超越很多东西。更何况现代化的AB面,带来A面好,优点,一定会带来B面很多的挑战。
我个人认为现代化会必然带来现代化的灾难。日本的复合型的灾难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把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捆绑在一起,请问在100年前你回想到会有这样的灾难吗?而它的救援谈何容易?50公里的警戒区,这跟我们过去的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还有高科技,现在我们依赖于高科技,难道各位医生不会记得在2008年雨雪灾情的时候,整个郴州最后就剩下一个酒店有电,贵阳的医院遭受停电,突然发现我们的仪器全部电子化,人工的很多仪器早被扔掉了,但是在断电的情况下,电动的仪器怎么用呢?
什么是生命至上?我认为不是1万人的生命至上,而是每一个人的生命至上,医学面临的永远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我同时在治一群人。99.9%的患者用这种方式都可以治愈,今天上午8点57分坐在你面前的患者仍然是那0.1%。这才是医学的伟大和艰难,也才是我们敬畏和尊敬每一位医生的关键所在,不管科学如何发展,最后还是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难道不是吗?
100年以后,假如我这句话还留着的话,有人盲目地说未来记者、厨师、医生都有可能在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被取消掉的职业,100年后我们去看吧。我写了一句话,我说,只要母亲和诗人未来被取代不了,人类就还是可以乐观地期待。
我认为未来可能被替代的是诊断,但是治疗依然需要医生,医生治疗首先第一位的不是技术,是那颗人文心,我认为医生开的最牛的药房,第一味药最重要的药是“希望”,请问机器怎么给患者开“希望”这服药,你的眼神、你摸他那一下都能让他一瞬间觉得我安全了,我没大事,请问人工智能怎么做到这一点?
07
下一次,不妨谈谈失败
最后一句话,一个建议,我希望下一届或者下下一届灾难医学的论坛,专门做一届《我的失败案例》。
我认为我们成功谈得太多了,刘中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专门谈到他永远忘不掉的救援陈坚,最后陈坚死亡,他作为医生的那种思考,通过那一个不成功的救援案例可以为未来的成功做太多的工作。
所以我期待下一个论坛,起码有一个专门的论坛让全世界和全中国优秀的医生带着他们失败的案例来。谢谢各位!
< END >
- 上一篇:身边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你了解吗?
- 下一篇:校长口误再次把北大推到风口浪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全国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正是在这次灾害后,经国务院批准,确定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所在的一周为防灾减灾宣传周,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城乡基层社区减灾能力建设。这是我国针对自然灾害严重的基本国情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短板作出的一项倡导性制度安排。
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开启了一个示范,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重量,是灾难的痛苦,也是一次极其可贵的进步。
对生命的敬畏,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其中对死者的态度 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生命是冷漠还是尊重。
逝者已矣,物是人非之后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依然存在,大家只是将它深深藏于心底。汶川地震震倒的是建筑物,震不倒的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年生死两茫茫,汶川地震已然过去了十年。十年前,我是一名安全工作者,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然把安全当成了事业。有过那种从死神魔爪逃生的经历的大家想必更加明白,生命不能虚度,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好好活,更要将已故亲属的那份精彩活出来,以此祭奠那些在灾难中丧生的罹难者。
十年轮回,十年生聚,十年死别。我们说逝者安息,人总得往前走,但往前走,并不代表着丢掉以前。
因梦而生,为爱前行。
安全为王,卓越人生!